【编者按】:数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数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数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课堂教学必须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也就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开放型”的教学恰恰符合了这一教学改革的要求,因为它的课堂教学主要形式,就是要求学生参与多向思维,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并在参与的全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新教材的启发下,积极实践,对开放型教学进行探索,有了初步的收获。
一、创设“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环境是课堂内各种因素的集合。“它是由课堂空间,课堂师生人际关系,课堂生活质量和课堂社会气氛因素构成的课堂生活情境”。“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环境的研究,也主要是如何创设一种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空间,开放型的课堂师生关系和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气氛。
在课堂教学空间方面,为了有利于学生多向交流,促进参与,我们在学生座位编排上,不局限于两人一桌,全体学生面向讲台的单一坐法。经常根据教学内容,可采用四人或多人围坐,甚至坐成半圆弧形式,便于展开小组协作交流,打破拘束呆板的学习空间。
在课堂师生人际关系上,努力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平等相待,和蔼可亲,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之间交流民主,达到较为开放的教学氛围。所以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用商量的口语与学生展开探讨。如在学习完一年级上册“认识几十几”这部分的例题后,要做练习“数一数有多少颗星”。画面上几十颗小星星散乱地摆着,想准确数出个数要有一定方法。教师没有急于指导,而是问:“你想怎样数?”有的学生说:“我要一个一个有顺序地数。如果东一个西一个地乱数,数过的星和没数过的就会混在一起。”有的学生说:“可以每数出十颗圈一圈,这样数过的星不会和没数过的混在一起,而且一个圈代表一个十,有几个圈就是几十。”另一个学生说:“可以在数过的星星上画线,这样也能分出哪些星是数过的,哪些是没数过的。”……开放性的问题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思路,说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教师就让学生们按自己的方法,数出星星的颗数。数完后再通过订正来验证哪种方法更好些。这样,教师非常巧妙地创设了开放性的引入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从自己的不同想法中自觉地进入了知识的探索。
二、提供“开放型”的探索材料
“开放型”材料的提供,首先要遵循的一条原则是:能使学生投入多向思维,达到问题解决。也就是说教师给学生的学习材料既要使学生感兴趣,能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要做到材料与内容相吻合,还要使学生展开积极思维,同时在多向参与的过程中,寻求规律,掌握知识。提供“开放型”的探索材料,我认为首先要把握好两个度。
1.提供“开放型”材料所需的“度”。
(1)要使学生在选择材料上有一定的自由度。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以下的材料:学校组织1~3年级同学春游,租了3辆车,分别有50座、60座、70座,各年级人数如下:一年级一班有28人,二班有30人;二年级一班36人,二班40人;三年级一班20人,二班20人。两个班合坐一辆车,请你来安排一下,哪两个班合坐比较好(我校组织学生外出乘车时都会安排两个班合坐一辆车,这道题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们都对问题很感兴趣,开始动脑思考并进行讨论。有学生提出:两个班合起来的数应该分别是四十几、五十几、六十几,才能正好坐上车。有学生补充说:合起来的数是五十、六十、七十也可以正好坐上车。有的学生说把这两个班合在一起好,有的学生说把那两个班合在一起好,选择各不相同。到底谁说得对呢?学生列出了许多算式要进行计算,怎样计算呢?问题最终归结在“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上。掌握了方法后,学生们迫不及待的运用新知计算,验证自己的想法。在这种开放性的活动中,学生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因而能积极主动的思考、讨论、学习、计算,效果很好。
(2)要使问题在思考过程中有一定的开放度。
如教学“十几减九”时,教材从实际问题引入13-9:“小猫有13个苹果,鹦鹉买走9个,还剩多少个?”我们在教学此例时没有把13-9等于多少作为重点,而是鼓励学生动脑思考,探究多样化的算法。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步:看图理解题意,根据问题列出算式。
第二步:让学生用小卡片代替苹果,摆出13个(一堆10个,另摆3个),想想怎样减去9个,自己动手拿一拿。
第三步:让学生演示自己的操作方法,发表意见,交流自己的想法,不限制学生的思维。教师将几种主要的算法板书出来。让学生在讨论、交流和应用中体会哪种方法好一些,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
以上的教法改变了传统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方式,在创设的开放性的环境中引导学生自主操作、演示、交流、思考,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从整体上认识、把握十几减九的规律,为今后学习十几减8、7、6、5等打下基础,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训练了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到获取新知的成功感。
2.提供“开放型”材料的原则。
(1)注意符合认知规律。
让学生开放性地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巩固和深化的全过程。遵循认知规律,首先要遵循学生头脑中的原有认知结构,教学时要善于抓住知识的发展点,引发学生主动参与。如教学“倍的认识”,一般教学都会想到重点突出“几个几”来认识“几的几倍”。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认知应该有刚好“几个几”的知识外,还应有“几个几还多或少几的知识。因此我觉得教学中应该针对这两方面都让学生分析。从而加深学生对“倍”概念的深入理解。
(2)注意符合心理特点。
让学生在开放性地参与中表现出自我需要的强度。提供的开放性探索材料能激起学生参与积极性使他们感到这一探索是我自己的事,这是提高学生探索成功率的关键。
(3)注意符合内容难度。
让学生在开放性的参与中体现思维力度,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如果提供的探索材料,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感到太简单,就会感受不到自我探究的价值,有时会影响参与积极性。但提供的材料过难,学生经常不能取得成功,也同样会影响参与积极性。这就要教师针对内容与学生实际作出具体分析,提供材料要恰当。
三、设计“开放型”的训练题
为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加强创新思维训练,我们在新教材的启发下设计了许多“开放型”训练题,可以分成以下5种类型。
1.答案不唯一。
也就是一题有多种答案,甚至有无数多个解答结果,而且大部分的题在解出不同结果的同时能总结出解题规律。如在复习“2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们设计了一道开放题:
教师从粉笔盒中拿出3支红粉笔、2支黄粉笔,然后告诉学生:粉笔盒中红、黄粉笔一共是15支。提问:黄粉笔可能有几支?
我们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先讨论黄粉笔可能有几支,引起争论后再引导领悟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体会结论的不确定性,并加深对减法含义的理解。
再如,在认识了100以内的数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数说一句话,如我国有56个民族,上海金贸大厦有88层等,这实际上是让学生用数交流。学生就要观察周围,联系生活实际,开动脑筋寻找不同的素材。
2.条件不唯一。
这主要体现在让学生模仿例题完成一些实践性练习。如在学习“多些、少些”时,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一班有38人, 二班人数比一班少一些。二班可能有多少人?请你选择一个合适的答案(16人,36人,40人)。学生完成这一题后,我们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实践作业:小组同学合作,调查本校其他年级各班的人数,并模仿编一道题。学生调查后,将不同的条件组合在一起,编出了许多题。实际上,生活本身就是开放的,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素材。只要注重联系实际就会挖掘出许多开放型练习题。
3.问题不唯一。
也就是同一个情境,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的过程中认识数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学习了“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后,我们安排了一个学生问、学生答的练习。老师提供了3个已知条件:动物园里有白兔30只,小鸟45只,猴子20只。让一名同学提出问题来,再请另一名同学解答。可以提的问题很多,如白兔比小鸟少几只?小鸟比猴子多几只?动物园里一共有多少只动物? 等。
4.选题不唯一。
所谓选题不唯一,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或兴趣,选择自己喜欢做的题目。改变以往教师给学生练习在数量和对象上都是划一的做法。如在教学“数的顺序”时,先让学生填好百数表并整理出横排、竖排、斜排的数的规律,然后提供以下一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题试一试。
根据框里的一个数,写出框里其他的数。
15
23 59
除按题的难易层次,放开让学生选择之外,有时还可以引发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在练习的题量上有所不同。
5.解题策略不唯一。
所谓解题策略不唯一,就是解答问题的方案有多种可以使学生能更好地得到思维训练。如,在比较数的大小时,我们出过这样的题:47+20〇37+20,学生在解答后交流各自的思路。有的学生说,第二个加数都是20,而47又大于37,所以47+20>37+20;还有的学生说,47+20等于六十几,而37+20等于五十几,所以47+20>37+20。学生采取的策略显然不唯一。新教材提倡的算法多样化,就是鼓励学生采取不同的解题策略,发展学生的思维。
总之,设计“开放型”的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全方位参与创造了条件;能更好地满足了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使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能更好地启迪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
相关推荐链接:
下一篇:让数学有趣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