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创设有效“对话”数学情境模式的实践研究

2013-02-21

【编者按】:数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数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数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真正有效的“对话”,理应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对话双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中,发生在双方认知世界的真正融合中。我们的数学教学需要创设一种情境,提供一种让学生想说、肯说、能说的活性状态下的对话机制,使学习群体在思想、情感与认识上得以充分直接的交流、合作与共享,真正体现出学习的本原要义。

【关键词】有效对话数学情境

利用对话理论构建“对话”课堂,引进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等学习方式,目的都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而,在当今课堂上我们看到的都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热烈的“对话”。那么,是不是我们的课堂教学已经完全从“听话”教学模式中走了出来呢?是不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教学模式是切实有效的呢?

回眸——缺憾寻因,有感于一次教研活动

【我听】

师:请大家剪下书本第127页的1号平行四边形。每个小方格的边长都是1厘米,那么你剪下的这个平行四边的底、高的长度分别是多少?

生1:底5厘米,高3厘米。

师:我们可以怎么做,把它剪拼城一个长方形呢?

生2:(边说边操作)可以照样剪。

师:如果我们要把平行四边剪开后,能够拼成一个长方形,应该沿着什么剪?

生3:沿着高剪。

师:请同学们动手剪开自己的平行四边形,并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

学生操作。

师;数一数,这个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分别是多少?

生汇报:长5厘米,宽3厘米,面积15平方厘米。

师:那么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

生4:15平方厘米。

师: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生5:面积相等。

师:长方形的长其实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长)。长方形的宽其实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师:再从书上剪下2号平行四边形。

……(过程同上,略。)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研究,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你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吗?

生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

【我思】

课堂对话是协调师生教与学的重要手段,课堂对话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对话交流,对所提的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真知,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话交流的结果反馈信息,从而调整教学,提高课堂效益。在上面这个案例中,从表面上看,教学已经从“独白”式走向了“对话”式。但是,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这里的对话,可以说是没有思维深度的“对话”。无意义的一问一答,教师充当的只是一个详细的说明者,并没有给学生搭建一个发展思维、主动学习、自我创造的舞台。这是课堂的“假对话”。在这样的课堂,纵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也难有释放和表达的机会。

真正有效的“对话”,理应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对话双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中,发生在双方认知世界的真正融合中。我们的数学教学需要创设一种情境,提供一种让学生想说、肯说、能说的活性状态下的对话机制,使学习群体在思想、情感与认识上得以充分直接的交流、合作与共享,真正体现出学习的本原要义。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创设怎么样的“有效对话”情境呢?

践行——柳暗花明,创设“有效对话”的数学情境

一、创设趣味性导入情境,引领学生自发对话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练习课,活动课,只要开了个好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是教师讲授每一节课时给予学生的第一感知,其重要的艺术特征是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出紧紧抓住学生心弦的情境。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每一课堂要注意调动学生兴趣特别要注意讲究课堂导入艺术。每节新课的导入设计得好,能激发学生学问的兴趣,开拓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动情感传导的作用,把学生引入无比瑰丽的知识世界,为上新课创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

1、谜语情境:“猜”中孕育对话一上课,就用“猜谜语”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浅显平淡、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容知识教学于情趣之中,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自然进入对新课的学习,孕育精彩对话。

【案例】《时分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今天,老师要让小朋友们猜一个谜语。

(一听说要猜谜语,每个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到要猜的“谜”上来了。)

师: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

(谜语一出,学生就各说不一,展开了积极的讨论。)

师:刚才谜语钟的“哥哥”“弟弟”各指的是什么?它们是怎么走的?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