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数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数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数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数学概念反映了事物之间的抽象关系,这些关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数学学习应该遵循回归生活的原则。小班数学教育活动应向幼儿的生活回归,以真正帮助幼儿理解所学的东西。目前,已有不少一线教师深刻认识到在小班数学教育活动中应当选择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探索对象,让幼儿建构对数的理解。但由于对小班幼儿的实际数认知水平了解不多。,尤其是对小班幼儿在数学活动中个性特征分析方面的研究较少,教师很难根据小班幼儿的已有经验、兴趣需要来开展行之有效的数学教育活动。
为探索出一条基于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和个性特征来开展数学教育活动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我们对小班幼儿在数物对应和排序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进行了有目的的观察,发现他们不仅表现出数学技能上的差异,还表现出个性方面的差异。本文通过分析这些观察结果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幼儿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在小班下学期幼儿已基本掌握5以内数物对应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以下活动,以观察小班幼儿在数物对应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活动目标是:(1)识别8以内的数字,学习8以内的点数,并知道总数。(2)积累8以内数物对应(按数取物、按物取物)的经验。投放的材料是:各种蔬菜玩具若干,自制小火车1辆;3~8的数字卡片,不同排列的数量为3~8的圆点卡片。操作提示是:(1)选用各种数字或圆点卡片,并将它们贴到火车上。(2)拿出相应数量的蔬菜图片放到火车车厢内。
1.对儿童A的观察记录与分析
从表1中可以发现,儿童A还不够自信,尽管他的数学能力发展得不错,但他在活动中喜欢选择较容易完成的任务。对这类小班幼儿,教师有必要提供一些符合甚至低于他们实际数学能力的数学游戏或数学任务,让他们在充分获得成功感之后再参与略高于他们实际水平的数学教育活动。这样既能增强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又能提高其抗挫能力。
2.对儿童B的观察记录与分析
从表2中可以发现,儿童B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比较自信的特点,具有自我反省和自我调节的心理倾向。因为担心出错,儿童B运用了重新数一遍的策略。对这类小班幼儿,教师有时可以根据情况提供较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并鼓励他们运用自我反省和自我检查的策略。与此同时,教师还可将他们与那些比较粗心的幼儿安排在一起,让他们起到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那些比较粗心的幼儿。
为了让小班幼儿初步认识大小,提高感知实物大小的敏感性,我们特提供以下游戏材料让小班幼儿感知和区分套盒的大小,并按序摆放:1号材料(4只无盖套盒),2号材料(5只无盖套盒),3号材料(4只有盖套盒),4号材料(6只有盖套盒),5号材料(7—12只套盒)。幼儿可将所有套盒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套在一起,还可按自己的意愿增加套盒数量。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们同样发现了不同幼儿的不同行为特征。
1.对儿童C的观察记录与分析
儿童C在操作l号材料时首先将四个套盒按拿出的顺序摆放在桌上,然后顺利地将套盒收回。在儿童C第二次取出套盒后,教师故意打乱了他的摆放顺序,儿童C在第二和第三个套盒的摆放中出现了错误,但在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大约2~3秒)又放正确了。虽在摆放最大一个套盒时没有将其他3个套盒放入其中,但他对套盒进行比较后第三次将4个套盒拿出,并将其靠拢,通过仔细观察后将第三个套盒放入第四个套盒中,然后将套盒再次靠拢,将第二个套盒迅速放入第三个套盒,随后将第一个套盒放入第二个套盒,最后胜利完成任务。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儿童C比较冷静,遇到问题不轻易打退堂鼓。他学习的坚持性非常好,在活动中具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个性倾向。对这类小班幼儿,教师在给他们提供较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材料的同时,更应辅以积极的反馈策略,使他们在鼓励和赞美中发展坚持性。
2.对儿童D的观察记录与分析
儿童D在按序摆放上述材料时,到第五个步骤就出现了错误,并向教师示意“帮帮我”。在教师的鼓励下他进行了调整,但不久又出现了错误,他欲将大的装到小的里面。这时,他又向教师示意需要帮助,最终在教师的帮助下才完成任务。
儿童D的排序能力较差,同时缺乏探究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一有困难就马上找老师。从社会性发展来看,他遇到困难能向成人求助是好的,但教师不能纵容他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浅尝辄止的个性倾向。对这类小班幼儿,教师为他们提供的数学活动材料要丰富,且应以操作难度较低的材料为主,教师要注意观察和鼓励他们从低挑战性任务中体验到坚持独立完成任务的快乐,从而学会坚持。
一年来,我们观察到不同个性的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不同行为特征。这些观察有助于我们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基本情况,从而采取适宜的教育方法来提高小班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和能力。我们深深感到,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儿童发展心理学和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学习观察和分析儿童,并根据他们的发展状况和个性特征来制定教育计划,以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相关推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