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小班数学活动区创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3-02-21

【编者按】:数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数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数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编者按: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要关注儿童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关注儿童学习的结果”这一观点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对不少教师来说,要把这一观念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去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可能不知关注什么,有的可能不知如何关注儿童的学习过程,有的虽然关注了但不知如何解读观察中获得的信息,或者有的能够解读但不知如何作出恰当的回应。自2009年9月开始,华东师范大学周欣教授率领她的研究团队与上海市四所幼儿园的教师一起探索如何运用表现性评价的方法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评价和回应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表现性评价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评价儿童的新的理念和方法。它要求评价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力求反映儿童在真实情景中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倡在不同的情景中运用不同的手段来评价儿童,,本研究拟以学前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作为切入点,探讨在幼儿园教育中如何结合表现性评价的方法来实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观察和了解个别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也是表现性评价技术中最核心的元素。为此,本刊以专辑的形式反映课题组有关如何系统地运用观察的方法来了解和评价儿童的数学学习并作出恰当回应的研究成果。本课题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刊登在同期《幼儿教育·教育科学》上,请参阅。

近年来,随着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叙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就表现性评价而言,教师要在日常生活和区域活动中注意观察和了解幼儿。在数学教育中,为幼儿创设富有情景性的活动区环境,提供适宜的材料,显得尤为重要。

小班幼儿具有以动作思维为主、爱模仿、注意集中时间短等年龄特点,他们在学习数学时往往依赖于感性经验,而这种感性经验是在操作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积累起来的。与集体数学教育活动相比,在数学活动区中,教师能通过预设的蕴含相关数学元素的操作材料,为幼儿提供更多选择、摆弄、操作的机会,从而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数学经验。因此,数学活动区活动也就成为小班幼儿数学学习的重要形式。

在为小班幼儿创设数学活动区环境时,教师需要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这些材料应该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着密切联系,能引起他们的操作兴趣。教师在创设活动区环境时若能注意情景的创设,则更有助于幼儿在感性材料和抽象数学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逐渐形成初步的数学概念。那么.如何创设情景,如何投放小班数学活动区材料,如何使活动区材料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呢?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在认识层面和实践层面作进一步的思考。

所谓数学活动区创设的情景性,是指教师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时是基于一定情景的,而且幼儿的操作或体验是和情景紧密联系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情景有时可以是再现幼儿生活的真实情景。例如,糖果是幼儿熟悉的材料,糖果的颜色、形状各不相同,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为糖果分类的问题。于是,教师将真实的糖果投放到了活动区中,这些好看又好吃的糖果吸引了孩子们,他们尝试从不同角度去区分糖果,形成了自然融合糖果分类任务的情景。

有时情景也可以是模拟生活的游戏情景。例如,我们在数学活动区创设了一个“我家的鞋柜”的场景(见图),让孩子们在模拟成人生活的游戏情景中给鞋子分类。这样的材料投放满足了幼儿对游戏的心理需求,使幼儿在游戏性地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

在实践中,教师需要对“情景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免由于认识上的偏差而走入误区。例如,在为幼儿提供模式排序的材料时,有的教师设置了“给妈妈串项链”等类似活动情景。虽然教师提供了一个立体的妈妈头像让幼儿挂“项链”(见图),但实际上孩子们仅仅是用教师提供的串项链操作材料,按照教师给出的模式底板进行模式排序的重复练习,这样的练习显然与教师设置的情景是分离的,并不能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我们看到的仍然是幼儿的结构化操作,是幼儿为完成任务而进行的枯燥练习。因此,这种单纯“为创设情景而创设情景”的做法是对“情景性”的误读,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体现“情景性”。教师应当明白,只有创设将任务要求和幼儿的操作需要真正融合在一起的情景,才有助于幼儿体验和感知材料,获取相关数学经验。在上述“为妈妈串项链”的活动中,教师其实不必投放妈妈的头像,也不用提供若干模式排序卡让幼儿反复排列不同的模式,只需启发幼儿为妈妈串漂亮的彩链。幼儿可以串一种颜色的、几种颜色间隔的项链甚至是没有规律的五彩缤纷的项链,教师则通过引导幼儿比较操作结果理解简单模式排序的规律。

在为小班幼儿创设数学活动区环境和提供材料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分析和预估材料蕴含的认知要求以及这个年龄段幼儿在操作此类材料时的特点,合理地把握材料的适宜度。如果缺少了这样的分析,有可能导致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的无效或低效。例如,有的教师在给小班幼儿创设涉及分类学习内容的活动区环境时,创设了一个“钓鱼”的活动情景(见图),这个活动情景虽然是幼儿比较感兴趣的,但受幼儿求新、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小肌肉发育尚不完善的生理特点所限,他们关注的是怎样把“鱼”钓上来。由于几个幼儿可以同时站在“岸边钓鱼”,他们在操作中就很可能产生鱼钩互相搅在一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的操作行为就演变成了要么是拥在一起试图把鱼竿分开,要么是因为钓不上鱼而着急地直接用手抓,要么是钓到鱼就直接放进筐里而顾不上分类。可见,在这样的活动区环境中,非认知层面的因素恰恰成了幼儿学习相关数学内容的干扰因素。教师若能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进行理性分析,就要重新调整和设计材料,如可以将上述“钓鱼”活动改为“给小猫分鱼(或喂鱼)”活动。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