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数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数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数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提高数学计算能力之“解径”
一、重视学习兴趣、习惯的培养
激发兴趣是起点。在计算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善于计算是教学的起点。教师可以将童话、游戏、比赛等融入计算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课后可以让学生念歌诀:“打竹板,各位同学听我言。今天不把别的表,四则运算聊一聊,混合试题要计算,明确顺序是关键。同级运算最好办,从左到右依次算。两级运算都出现,先算乘除后加减。遇到括号怎么办?小括号里算在先,中括号里后边算,次序千万不能乱,每算一步都检验,又对又快喜心间。”
此外,在计算教学中还可以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激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热情,提高学习效果。比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攻克“歌德巴赫猜想”,不断演算,草稿纸就演算了几麻袋。通过这样生动典型的事例能激发学生的意志,唤起他们对计算的兴趣。
养成习惯是关键。“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人生。” 好的习惯,成就人的一生,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当前小学生的计算习惯的丧失令人担忧,要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草稿习惯、验算习惯。良好的审题习惯提升计算能力的关键因素,而运算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的正确与否。审题,是计算过程中关键的第一步。审题可以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消除强信息集中产生的思维干扰。从比赛的情况来看:学生的审题习惯不容乐观,由于审题不清所出现的错误层出不穷。例如,计算1500÷25×4时,部分学生算成1500÷25×4=1500÷100=15;计算123-37+63时,受“凑整”这一强信息的干扰,有的学生算成123-37+63=123-100=23;还有计算5×2÷5×2时,受“相同的数相除得1” 的强信息干扰,很多学生错误地把此题算成5×2÷5×2=(5×2)÷(5×2)=1。因此,加强审题习惯的培养已迫在眉睫。
良好的草稿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减少不必要的失误,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运用草稿的习惯,已经成为教师要关注和着力改进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尽可能减少因为草稿原因造成的计算错误。平时课堂作业,可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草稿本,作业时认真打草稿,并按作业题号规则排列,便于检查时查对。教师在巡视辅导学生作业中,顺带检查学生草稿是否规范。长此以往,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由于受到年龄特征的影响,“粗心”已经成为当前小学生共有的一种特征。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做错计算的原因是因为粗心而造成的。验算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把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可以有效地克服“粗心”的缺点。验算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教师要注重引导加强教育:在检查时可采用逐步提问的方式进行检查,如题目抄错了没有?竖式列得正确吗?数位对齐没有?验算一遍,计算中有没有错误?得数写了没有?
二、落实口算、估算的教学,发展数感
重视口算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锻练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面对计算教学中口算被“边缘化”的现象,我以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径:
长期训练,坚持不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必须从平时抓起。口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低、中年级训练要持之以恒,而且应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随着学习内容的扩展、加深,在高年级也应同样重视。例如,鼓励学生人人都有一本口算本,课前1分钟进行口算训练等,坚持不懈地训练对提升学生计算能力大有益处。
革新方式,“听算”测评。听算,是指教师口述题目,学生随即练习的训练方式。改革测评方式,进行听算测评,可以消除口算题被“边缘化”的现象,改变看着口算题动笔算的尴尬状况,使口算回归其本真面目。进行听算训练,计算过程要短暂地保留在记忆中,对发展瞬时记忆起很大的作用。进行听算训练,压缩了思考步骤,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长期坚持可以淡化学生潜意识里口算笔算化的现象,理清两者之间的区别。
运用方法,适当记忆。口算离不开方法,良好的口算的方法对提高口算速度和正确率意义非同寻常。例如,运用数的组成来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用凑十法来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利用加、减法的互逆来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用乘法口诀直接求积、求商;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口算等。此外对一些常用的数据适当记忆可以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例如,和、积为整百、整千的特殊数据:75+25=100、 25×4=100、125×8=1000、625×16=10000……
估算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估算与其他数学知识也密不可分。估算以口算、笔算为基础,而估算的灵活运用反过来也会促进口算、笔算更加熟练、准确。所以,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慎防估算“异化”。在计算教学时,要合理渗透估算,能把枯燥的计算变得富有生气,激发对估算兴趣,培养估算的习惯,发展学生的数感。
捕捉时机,练习估算。用估算方法对结果进行快速“定性”,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应该是教师主动、有意识行为,而不是被动地只在教材设置的估算习题上下功夫。教师就要善于捕捉时机,把估算渗透到学生平日计算教学的点点滴滴当中。在进行计算时,运用估算的方法可以对计算的结果做预先定位,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通过计算前的估算和计算后的检查,可以避免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
学会方法,乐于估算。估算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在利用估算解决问题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估算方法,不同的场合或不同的要求,就会有不同的估算结果。要重视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和估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估算,乐于估算。
三、加强基本概念和法则的教学,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概念、法则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只有概念明确、法则清楚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及合乎逻辑的推理。比赛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的计算错误是由于对数学概念理解不清、法则不明而引起的。例如:在多位数除法中,有的学生只注意如何试商,忽视商的数位。
由此可见,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立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与计算有关的基础知识,主要指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内容。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关系到每个学生计算技能的强弱,是学好数学的开始。深化对这些算理和法则的认识,需要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智慧,让学生悟出算理,导出算法,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老师们普遍感到:教材往往从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入,在学生理解了算理之后,马上就去解决大量实际问题,在这里看似应用意识得到了培养,但另一方面学生的计算错误率却很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很差。“鱼和熊掌两者不能兼得。”我们在一节课中不可能既重视问题的解决又落实了计算的技能,两者总会所偏重。笔者认为,在强调“算用结合”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理解算理,掌握方法,形成技能为主。
在计算教学中权重“经历过程”与“法则结语”之间的关系,要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差异,又要看到统一。做到既重视教学的结果,又重视教学的过程。反对教学中“唯过程”或“唯结果”两种极端倾向。“经历过程”与“法则结语”其实是数学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整体,它是数学课堂教学呈现的两个重要方面。计算的法则、结语是构成数学计算知识体系的“框架”,一切计算活动都是建立在计算法则的基础上,忽略了法则的教学,凭空谈什么经历、体验、方法、策略,那只能是子虚乌有。同样如果把计算教学局限于计算本身,把计算作为专门的技能来学习,只注重训练学生程式化的叙述“算理”,强调模仿和记忆算法,那样学习的意义又何在?
相关推荐链接: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