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设计与思维过程紧密相联系,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实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突破口。问题的提出是依从于一定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这个问题应是对学生有意义的。一方面具有可接受性,即学生愿意解决这种问题,并且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有的教师经常抱怨学生头脑不灵活,对教师的提问启而不发,难以落实教学目标。其实有很多时候"问题"本身存在问题,即没有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回答不上泉也就不足为奇了。另一方面问题具有挑战性,对于解答者来谈及有可直接解决的方法,不能或很难运用已有知识,不能核现成的程序或常规套路去解决,必须思考,探究,寻找处理方法。这类问题具有发散性,探讨性,发展性特点。
不同的教学时段提问的目的有所不同,初使的问题在于诱发思维,集中注意力,不必追求"难""怪",而在于"顺""快"以利于导出新课;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向学生提出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水到渠成的解诀重难点;教学结束时可提出带有总结或延伸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与创新,需要注意问题是面对每一个学生的,要充分考虑到个别差异,面向全体,有所针对。
三 参与探究策略
创新教育注重学生的研究与探索,强调主动求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首先教师要押碍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真正参与到教学的个程中。改变教学的封闹状态,教师"的一言堂",建主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学生有充分的"参与权",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制定,到作业布置可以由师生共同协商来确定。
探究学习中注重"实践"以获得亲身体验是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不止是外化于行为上的"玩玩做做"更多的体现出"思维实践"的特点。学生头脑中思维活动的积极活跃仿佛比外化的行动表现更为重要,是主动实践参与的内在机制,教师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学生的学习过彩,思维加工过程,要改变那种只强调结论,重视结果的做法,认识到学习是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讨论问题的过程,着力引导学生注意学习过程本身。要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丰富的背景知识材料,这些知识之间应该是具有内在必然联系又不能拿来就用的,需要重新加以组织,而且能从中发现新知的。学生的探究体现在以自已对教材内容的独立领会,背景材料的独特解读,解决方式的缜密思考。通过观察,调食,实验,查阅资料等具体方法,形成关于新知识的初步体验。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帮助不可忽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并不是教师轻松自在,不闻不问,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创新教有中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的主导一方面体现在对探究过程整体走向的把握,密切注意学生思维的脉络,适时加以引导,使探究活动不会天马行空,偏离目标,去之甚远。另一方面体现在,通过时知识形过程的展现,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形成具有结构性,普遍性,迁移性的高效率知识体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加蚀本学科中的概念,定理,公式,规则的教学,使学生熟练记忆,明确他们在何种条件下才能运用,另一方面要在潜移默他的渗透中巧妙的展现学科的知识结构,落实到每一个章节,每一个单元之中,要把每一部分所要掌握的"知识点"作为教学的关键,加以提炼总结,使学习走向纵深,促进知识的迁移。
下一篇:应用:数学第一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