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改进应用题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加强操作和直观演示。(2)突出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的分析。(3)紧密联系加、减法的含义。(4)注意启发学生思考。
4.加强对比练习和变式练习。
(二)实验过程
1.本实验从1984年秋开始在两所较好的学校的三个班中进行,由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任教。1985年秋又在较好的学校的一个班中重复实验一学期,由具有一般教学水平的教师任教。学生基本上是就近入学的。除个别学生外,都满6岁半。实验时没有对照班,但通过其他方式进行了一些对比。
2.第一次实验时,第一学期只就改动较大的地方编了部分实验教材,其他一些内容仍用现行教材。
3.一般每小节教学之前与实验班教师备课,教学中和教学后收集实验情况,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做听课记录,了解学生作业,阶段测试等。对记录和测试结果与教师共同进行分析、研究。
4.加、减法简单应用题虽然在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同时进行教学,但是在以后还有巩固、提高的过程,一直要延续到二年级万以内计算阶段。另外在一年级下学期已经出现连续两问的应用题,它是加、减法简单应用题的巩固和提高的一部分,同时又是向两步应用题的过渡。为了方便,本实验报告着重研究一年级学生掌握加、减法简单应用题的过程,暂不涉及连续两问的应用题。
三 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从图画应用题顺利地过渡到文字应用题
实验表明,由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了应用题的编排顺序,加强了操作和教学前的孕伏,突出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的分析,以及解答方法紧密联系加、减法的含义等,学生顺利地从图画应用题过渡到既有图画又有文字的应用题,再过渡到文字应用题。
一年级上学期期末应用题测验结果见下表。
实验证明,一年级上学期教材中关于加、减法简单应用题的编排顺序完全符合小学生“动作→表象→概念”的认识规律。学习开始加强学生操作比单纯直观、演示更能加深学生对加、减法运算含义的理解,加强对应用题的感性认识。但是,通过操作和图画学生对应用题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和比较原始的,特别是有些图画很不容易反映出哪些是已知的数量,哪些是准备求的数量,学生往往难以判断该选用哪种运算方法。长期停留在这种水平上也不便于向较高的解题水平过渡。实验教材中增加了带图解性质的图画应用题在这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一方面,在图画中用“?”标出哪个是要求的数量,便于学生分清哪些数量是知道的,哪个数量是要求的。另一方面,图中的一个已知数量或要求的数量具体是多少,不清楚地画出来,这样稍微提高图画应用题的抽象水平,较好地孕伏应用题的结构,并促进学生思考,正确地选择算法,独立进行计算,也减小了向有图画有文字的应用题过渡的坡度。再加上延长有图画有文字的应用题的学习时间,就为向文字应用题过渡做更好的准备。1985年秋,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之后,出了一道求一个加数的图画应用题,正确率达94.4%;而教学20以内加、减法之后,出了一道求一个加数的文字应用题,正确率达97%。这说明教学效果是很好的。
(二)学生较好地掌握求被减数、减数的应用题以及有关两数差的比较的应用题。
下一篇:培养二年级学生解答两步应用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