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数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现代数学认为,教学过程应是学习主体的主动建构过程,教学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学会了”,还在于使学生“会学了”。如何创设运用一些新颖、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培养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对数学知识的真挚浓厚的感情,使他们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呢?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浅显的看法:
一、巧设情境,在铺垫中激发学习动机
小学生的心理不稳定,较脆弱,缺乏学习动机,需要在铺垫引新时设置一定的情境,形成学生感知的刺激物。而常见的东西往往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大脑皮层兴奋不起来,成为抑制状态,不利于智力的发展。只有当所设置的情境具备新异、变化的特点,才能对学生形成强烈的刺激,成为学生注意的对象,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动机得到激发。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所谓故事情境,就是利用儿童爱听故事的心理,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置一种由生活、童话或神话中选出的有浓郁趣味性的故事情境,使学生受到强烈刺激,各种感官得以调动,激发学习动机。比如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在新知的导入中讲了一个“猪八戒分桃”的故事:悟空摘桃回来,只给了猪八戒1个,给了唐僧8个,沙僧5个,自己留下了6个。猪八戒一下子就急了,嚷着说自己1个不够吃,唐僧叫悟空重分一下,悟空不愿意。唐僧只好叫猪八戒分,要求每人一样多,可猪八戒一时想不出来怎样分……这时我问学生:“谁能帮助猪八戒分一下桃子呢?”至此课堂静了下来,大家都感到新奇而陷入沉思。我及时出示课题并说明:“等大家学习了今天的新知识后就能帮猪八戒很快算出了。”这样就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习的动机。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置一种有新意、有趣味、有一定具体物象的“疑”境,造成一种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的“不协调”,从而激发了学习动机。比如教学“分数的认识”时,我拿出一块面包,向学生强调,这是一块面包,并说:“有2 个学生没吃早餐,我要平均分给他们吃,怎么分?”学生抢着说从中间切开,分成2份。我又说:“每份是这个面包的多少?”学生说是一半。我接着又问:“如果分成3个同学怎么办,每份是多少?”学生一时愣住了,说不出答案。这时我就出示课题“分数的认识”。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可使学生形成悬念,课堂上必然会聚精会神地随教师一起研究新课内容,探求问题的答案。
二、优化情境,在新知中发挥主体作用
儿童的学习动机被激起后,若刻板地去教,儿童又因失望而使形成的动机弱化,以至消失。因此由铺垫引出新知把儿童带入情境后,应根据内容的需要,使情境成为一个连续的动态客体。要利用儿童能够敏锐感知鲜明、富有色彩的形象,善于用形象色彩和声音去思维,由此向抽象思维过渡的特点,尽可能地避免分析不断、发问不止的“注入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等去创设具体的、生动的、能直接感知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1、创设“实体”情境,发挥主体作用。“实体”情境就是在教学中利用实物去演示,去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亲眼所见,以此来缩短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拿出一个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玻璃容器,并在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子,往圆柱体容器里倒,让学生观察几次能把圆柱体倒满,学生观察后都知道是三次。我再让他们比较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点,学生就可发现是等底等高。这样学生就知道了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让学生拿尺子去量出直径和高,算出圆锥的体积,学生能积极参与在教学中,完全摆脱了被动应付的状态。
2、创设“模拟”情境,发挥主体作用。“模拟”情境就是要学生自己作为 一个角色去表演,模拟一种与教学内容相似的有动态过程的情境。这种对教学内容的模拟,学生既感亲切、新鲜,非常兴奋,乐于接受,且又因为自己表演,全部投入,使得学生一看就懂,产生顿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找了两名学生来代表运动物体,我说“走”,让他们俩人从两边向对方走,并让大家观察他们俩的距离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怎么样了。并说明:“这样就叫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我开始让他俩走后,下面的学生就发现他们每走一分,他们间的距离就缩短一段,缩短的这一段,就是他们俩人每分所走的路程的和,最后碰在一起就叫“相遇”。这样,学生就对“相遇”问题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在求知中情感得到了愉悦,主体地位也随之形成。
3、创设“操作”情境,发挥主体作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去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可以使各种感观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能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事物,并促进思维的发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亲自尝到学习的乐趣,既强化了主体作用,激发了求知欲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比如,在教学“长方形的认识”中,在学生掌握几何名称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自己动手制作的长方形实物模型,通过折一折,量一量,进一步观察、分析、对比,自己就可以说出长方形的特征,由此再到生活中去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形的。这样就让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对长方形有了一个清晰的表象,课堂气氛也得到活跃。
三、依靠情境,在反馈中加强联系实际
数学中抽象的,然而它如同艺术一样来源于生活,所以应还需要其本来面目,把“数”与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的情境中,理解“数”与“形”的关系,并在生活的情境中加以操作,强化应用性和趣味性,培养发展逻辑思维。比如在教“面积单位”后,我编了一道这样的巩固题:学校要给这间教室的地面铺上地砖,已知每块地砖的边长为2分米,铺满为间教室共需要多少块地砖?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题目,学生就会发现条件不够,我又出示了一个卷尺,学生就明白了要拿卷尺亲自动手去量教室的长与宽。这样既强化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主体作用再次得到了发挥,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使学生沉浸在获得知识的喜悦中。
总之,创设运用教学情境这种手段,可使学生在探究的乐趣中学习动机得到持续激发;可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在学习、探索知识中;可使学生在美的情境中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得到充足的发展;可使学生真正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真正变“学会了”为“会学了”。
下一篇:谈谈数学兴趣的激发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