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在新课程实施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3-04-15

【摘要】:好奇心人皆有之,但是对自然现象具有好奇心的人就不多了。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驱动力,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新课程知道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提倡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一条基本原则。新课程的启动,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同时也是对过去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一场变革,教育理念也需随之更换。课堂教学是课程的创新和开发的过程,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听的“填鸭”是的教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今后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本人作了如下方面的探索。

一、优化创设教学情景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打破了过去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换之以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学生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是多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因此,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客观情境,在教师的启迪下,激发学生有感情的主动参与学习,从而引发学生主动自觉的学习活动.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德国教育家戈特福尔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它的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们班倡导一种合作、民主的教学氛围,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教师必须首先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内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毫无顾忌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例如,教学“口算乘法”时,设计了这样一组题:口算下面的乘法算式。

(1)2×4 (2)3×9 (3)7×8 (4)5×7 (5)8×4 (6)12×4

学生很快的口算出了前5道题,而对(6)则有些困惑.在教师的启发下,同学们经过小组讨论,口算出了结果,教师予以肯定后,接着鼓励道:这道题有多种口算方法,你们觉得那种方法最简单?学生们经过认真观察比较,都选出了自己觉得最为简单的方法。

二、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参与探究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对所开展的学习活动有自觉的意识于反映,并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时,我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我就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体育课吗?你们最喜欢哪项体育活动?”学生们都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我又接着说:“我发现有很多同学都喜欢跑步这项体育活动,那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操场上去跑步好不好?”学生们听了,各个情绪高涨,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油然而生。然后,我引导他们进入新课。整堂课学生是带着好奇心去学习新知的,探究的味道十分浓厚,最后的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学习的开展要求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教学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以及成果,发扬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因而,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合作学习,并因此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成为学生学习的一重要方式之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于同学共同操作、互相讨论交流中促进学习进步和智力发展,有利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和思考问题,培养起参与意识、创造意识、产生创新思维。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精品学习网 > 论文 > 自然科学 >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