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学习网
所在位置:主页 > 机器人 > 为何说中国机器人的发展正突破工业领域?

为何说中国机器人的发展正突破工业领域?

发布时间:2023-01-26 12:00来源:www.51edu.com作者:畅畅

为何说中国机器人的发展正突破工业领域?

据报道,8月21日,举行的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高端论坛上,专家表示目前中国机器人发展正突破工业领域,遍地开花。

报道称在此次会议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表示,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将机器人作为重点发展领域,期望抢占机器人学科的制高点,我们也要更加关注前沿性、引领性技术,以保证在未来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和拥有竞争力。

随着传感器和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机器人技术正从传统的工业制造领域向 医疗 服务、教育、娱乐、勘探勘测、生物工程和救灾救援等领域迅速拓展,中国机器人发展,无论从规模还是应用领域,都是前所未有的。

相关人士表示,无论在技术理论还是实际应用中,机器人都会和很多其他学科紧密结合,未来将很有可能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新型机器人。

希望机器人的出现可以再次改变人们的生活!

机器人家上了解到,随着机器人产业的飞速发展,工业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从材料搬运到机器维护,从焊接到切割,从装配到喷涂,我们发现,这些工业机器人形状各异,功能性能各不相同,那么是什么决定了工业机器人的灵活性和活动范围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但是有一个关键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机器人的灵活性和活动范围,那就是工业机器人的自由度,通常也叫做轴数。什么是工业机器人的自由度?通常作为机器人的技术指标,反映机器人动作的灵活性,可用轴的直线移动、摆动或旋转动作的数目来表示。机器人机构能够独立运动的关节数目,称为机器人机构的运动自由度,简称自由度(DegreeofFreedom),由DOF简写表示。目前工业机器人采用的控制方法是把机械臂上每一个关节都当作一个单独的伺服机构,即每个轴对应一个伺服器,每个伺服器通过总线控制,由控制器统一控制并协调工作。IS08373对工业机器人的解释:“机器人具备自动控制及可再编程、多用途功能,机器人操作机具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可编程轴,在工业自动化应用中,机器人的底座可固定也可移动”。可见,工业机器人的轴数是其重要技术指标。不同自由度的机器人在工业中的应用机器人轴的数量决定了其自由度。是不是自由度越多越好呢?自由度越多就越接近人手的动作机能,通用性就越好;但是自由度越多,结构越复杂,对机器人的整体要求就越高,这是机器人设计中的一个矛盾。随着轴数的增加,机器人的灵活性也随之增长。但是,在目前的工业应用中,用得最多的是三轴、四轴、五轴双臂和六轴的工业机器人,轴数的选择通常取决于具体的应用。这是因为,在某些应用中,并不需要很高的灵活性,而三轴和四轴机器人具有更高的成本效益,并且三轴和四轴机器人在速度上也具有很大的优势。如果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例如在传送带之间拾取放置零件,那么四轴的机器人就足够了。如果机器人需要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工作,而且机械臂需要扭曲反转,六轴或者七轴的机器人是最好的选择。目前在工业领域中以六轴机器人应用最为广泛。带有六个关节的工业机器人与人类的手臂极为相似,它具有相当于肩膀、肘部和腕部的部位,它的“肩膀”通常安装在一个固定的基座结构上。人类手臂的作用是将手移动到不同的位置,而六轴机器人的作用则是移动末端执行器,在机械臂末端安装适用于特定应用场景的各种执行器,例如爪手、喷灯、钻头和喷漆器等,去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近期,各机器人厂商纷纷发布最新的人机协作机器人,它们几乎全部都采用七个轴的冗余自由度工业机器人。国际知名机器人厂商纷纷发力,推出七轴机器人新产品,以抢占高端新市场,但真正产品化的七轴工业机器人与传统的四轴、六轴的工业机器人相比,从产品种类、销售占比目前差距都十分明显。冗余自由度机器人的发展趋势六个自由度是具有完成空间定位能力的最小自由度数,多于六轴的机器人,统一称为冗余自由度机器人。机器人运动学研究旨在解决机器人机械臂的末端执行器在到达空间某一位姿时,各关节的移动或旋转运动,是整个机器人学的基石和关键。随着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在许多工业、高空、深海、核废料及危险作业环境中的工作都需要机器人来完成,这对机器人运动控制的可靠性、可操作性、智能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随着其精度不断增加,冗余自由度机器人在避障、克服奇异点、灵活性和容错性方面具有的优势,面对复杂的工作环境和多变的作业需求,冗余自由度工业机器人将拥有的用武之地。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它将取代人工进行更加精密的操作。

中国机器人之父是谁?

他的梦,海洋般辽阔与深邃――“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

当他50岁寿辰的时候,一位老友把他堵在实验室,半开玩笑地改了句古诗送他:“新松恨不深千尺”。老友对原诗“新松恨不高千尺”,仅做了一字之改,便妙笔生花了。惹得众人会心一笑。因为他名叫“蒋新松”,又多年来致力于水下机器人的“深”入研制。

1931年8月3日,蒋新松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家境贫寒。但他自小学习刻苦,高分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走出校门分配到中国科学院。

1986年2月1日,中国新闻社发出一份电稿《中国机器人发展面面观――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蒋新松》。电稿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为世人勾画了一位科技忙人的风貌:蒋新松穿梭般往返于北京、大连、沈阳之间。话题无一不与机器人有关。

蒋新松不愧为高瞻远瞩的战略科学家,早在1972年,他就和两位同事正式向科学院建议:机器人的研制必须早起步。当时在乱哄哄的背景下,各种条件都不具备,甚至有人嘲讽说:“中国人这么多,多的没地方安置,还搞什么机器人?”他一边等待时机,一边反复思考,怎样克服阻力,说服领导同意对机器人的研究。

直到打倒“四人帮”,蒋新松才深切地感受到,一个和煦的春天,一个科学的春天来到了。他带着曾被冰封雪裹的雄心,意气风发地投入到无比热爱的工作中。他在入党申请书上写到:要“孜孜以求地探索,在广阔无边的科学海洋中,找回我的欢乐与幸福。”1982年12月18日,蒋新松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第一次出国到日本考察,他靠省吃俭用给所里买回了第一台计算机。

海洋机器人的研制,是一项多学科的综合项目。蒋新松在高深的理论和繁复的技术中,没日没夜地奔波着,忙碌着。在他的精心组织下,系列化水下机器人从潜身300米……直至6000米无缆水下机器人研制成功。这种神奇的飞跃,无疑是科技史上的一次壮举。

蒋新松的梦,在深海里潜游。他把凝聚他心血的6000米水下机器人,看作是中国派出的使者,到国际舞台上去表达奇志,展示智勇。

蒋新松在“863”计划10周年的纪念会上登台发言:“这10年是我们自动化领域拼搏的10年,辉煌的10年。当年4位老科学家上书中央时提出,在国际高技术舞台上,要有一席之地的目标,今天可以告慰我们的前辈和全国人民,我们实现了这一目标,我们非但取得了一席之地,很多方面还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1994年,蒋新松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专门从事自动化重大课题的研究。蒋新松不止一次对身边的年轻科技人员说:“科学事业是豪迈的事业,需要我们用毕生精力探索、追求和攀登。科学应是我们为之献身的事业,而不应是作为一种晋升的台阶,有了伟大目的,才能产生持久的百折不挠地毅力。”

他正是这么疏名淡利地埋头钻研,逐渐成为我国自动化控制和机器人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这个“机器人的摇篮”,由于治理有方,在国际上拥有很高的知名度。

蒋新松自豪地对外界评价自己的科技队伍说:“我有一支敢死队。”谁都知道,自动化所敢打敢拼的作风,是他这个排头兵带出来的。他攻难关不要命的敬业精神,是尽人皆知的。1985年,为了和美国沛瑞公司进行接触,他负责准备详细的谈判稿,由于几天连续工作,睡眠很少,到中科院汇报时,因劳累过度,蒋新松晕倒在楼梯上。苏醒后,坚持陪美国代表前往大连考察,一下火车,以晕倒在站台上。当被送到中国医大抢救时,医生已经发现他的甲亢累及到了心脏,便为他做了手术。拆线第三天,他又投入了谈判工作,最后终于与美方达成了合作的协议。转年,蒋新松又一次被同事从岗位上送进了医院。由于白血球大量减少,他被送进了无菌室,用玻璃罩罩了起来。而此时正逢机器人示范工程紧锣密鼓,他背着医生,把有关人员召集到病房,躺在病床上隔着玻璃罩听汇报,作部署。

1997年3月末,蒋新松风尘仆仆从外地回到沈阳,与伙伴们一起组织关于机器人控制器的研讨会,然后又参加了一个6000米水下机器人总工程师小组会议。同事见他倦容满面,关切地询问他的身体状况,他不经意地笑笑,朗朗地说:

“我的原则就一条:活着干,死了算。”

同事们谁也不曾想到,这竟是他听到自己领头人的最后一句话。29日清晨,微曦初露之时,蒋新松已在电脑前敲了3个小时的键盘。“科学事业是一种永恒探索的事业,它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成功的欢乐,永远是一刹那,无穷的探索,无穷的苦恼,正是她本身魅力所在。我从事科研工作40年了,我目前又进入了新一轮无穷的探索和无穷的苦恼中。”写完这段既是感悟也是感慨的话,在夫人的再三催促下,草草吃罢早饭,便张罗着找件衣服准备去鞍钢。日前,鞍钢的总经理亲自挂电话想听听他对鞍钢“九五”计划中关于技术改造的意见。7点30分,他提起公文包和便携式电脑,刚要下楼,突感心脏一紧,绞痛袭来,他顿时满头大汗,扶着写字台蹲了下来。原本要送他去鞍钢的车,把他送到了医院。抢救室红灯闪烁,医院采取了各种救治手段,抢救这们科技娇子,但未能奏效,当天下午,一代科技精英,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与世长辞。

“向6000米挺进!”他的豪言成了激励伙伴们奋发的遗言。

哀乐低徊,泪雨纷飞。蒋新松追悼大会的灵堂上,悬挂着这样一幅醒目的挽联:

国器伟业流芳千古

院士风范后人良师

足可告慰蒋新松英灵的是,在他辞世一个月后,根据联合国关于测试太平洋深海区地况的请求,潜深6000米的无缆水下机器人随国家海底测量队,远赴夏威夷东南海域进行深浅海试,连续奋战百日,使人类第一次看到了深海的录像与照片。神州机器人为自己的祖国争得了荣誉!这振奋人心的科研喜讯,是蒋新松和伙伴们的杰出的功绩。机器人,圆了中国人的科技梦。

我想:我不是最佳答案不要紧,只要帮助到你, 蒋新松 ,江苏省江阴人,现任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男,自动化专家。1931年8月出生。195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历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实习研究员、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国家高技术研究开发计划(863)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至今。他是我国机器人事业的开拓者,在多种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工程应用及产业化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创建国家机器人技术研究开发工程中心和中科院机器人学开放实验室,为我国机器人学研究及机器人技术工程化建立了基地;参加863计划的制订,自1987年初担任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至今,在组织实施高技术跟踪中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他主持完成的鞍钢冷轧厂1200轧机准停控制、系统复合张力系统,自适应厚度控制系统,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我国第一台计算机控制的示教再现机器人SXJ-1号,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海人一号水下机器人样机,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型水下机器人RECON-IV(300米水深、有缆),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论文几十篇,主编《机器人学导论》。 其主要成就与贡献有: 一、提出、组织并直接负责水下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及产品系列化工作。 1979年经他提议,智能机器在海洋中应用被列入国家六五重大科技项目,他任该项目总设计师,制订总体方案,并负责部分航控系统的具体设计与装调,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研制出海人一号样机,1985年12月首次试航成功,并深潜199米,能灵活自如地抓取海底指定物,技术达到了当时同类型产品的世界水平,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七五期间,任机器人产品开发课题总负责人,提出了在自己技术基础上走消化、吸收、创新的技术路线,与美国PERRY建立了技术转让及合作关系。研制出中型水下机器人RECON-IV,迄今已生产6台,3台销往国外,3台在南海平台服役,第一台服役长达7年。该课题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期间,开发了深潜100米及300米两种轻型水下机器人,已列装部队。主持水下机器人探索者一号的研制,1994年在南海试验成功,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与俄罗斯合作,研制深潜6000米的无缆水下机器人CR-01,指导并参加了总体初步设计,提出了完整的动力学分析及各种情况下航行探制,1995年8月完成了太平洋深海试验,取得了海底清晰照片,为建立我国水下机器人系列化产品的生产基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负责组织研制工业机器人及特种机器人。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主持并参加了我国第一台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总体和控制算法设计,提出了基于微分分析器原理的轨迹算法的快速实现方法,该成果获中国科技进步二等奖。领导并参加了七五攻关工业机器人的心脏-控制器的任务,提出采用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现代化动态联合公司方式,着手筹建工业机器人产业,已初步开拓了一批国内市场。领导了装配型动态跟踪移动机器人系统,高压水切割机器人,核电站检查维修机器人等研制工作,为我国机器人的研制及应用作出了贡献。 三、创建国家机器人技术研究开发工程中心和机器人学开放实验室。 1983年经他建议,机器人示范工程被列为七五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他被聘为机器人示范工程总经理,直接领导并参加了可行性论证、总体设计与实施,仅用了两年多就建成了11个实验室,一个例行实验室,一个计算中心和一个样机工厂,并投入运行,为该中心先后完成科研课题76项并成为我国机器人开发工程转化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交流基地作出贡献。 四、参加制订863计划,担任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在组织实施高技术跟踪作出显著成绩。 他与专家委员会一起提出了CIMS、智能机器人两个主题跟踪战略目标,制定了整套技术路线,技术措施及组织实施完成了两个主题主体的总体部署,确定了研究开发层次、目标、进度及实验室环境及工程环境建设,型号的立题、设计评审、实施及应用工厂选点等工作,建立完善三级管理体系。 至1992年,分布于全国的14个开放实验室、两个工程中心已建成:3个型号五种机器人,已于1994年验收;第一批9个应用工厂中3个工厂作为突破口,已于1994年验收,其余的将于年内验收;还完成了一批有国际水平的应用基础研究课题,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中国高技术研究开发计划自动化领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如此良好的成果及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引起了国内外瞩目,这一切和蒋新松研究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CIMS主题在以蒋新松研究员为首的专家委员会领导下,工作进展顺利,大大缩短了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差距。蒋新松提出CIMS必须推向应用,对中国工厂自动化起到牵引导向作用,搞出结合我国国情有特色的CIMS技术,为增加我国工业的竞争力而努力。他亲自领导并参与全国选点,参加了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的评审,并在设计和实施的每一个阶段,给予具体技术和方向上的把关及指导。CIMS实验工程及北京一机床厂先后荣获1994年度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SME)工厂自动化大学领先奖及1995年度应用工厂领先奖。CIMS比原计划提前八年进入工厂,向全国推广。他在领导CIMS中,最可贵的是每一个阶段,结合国外发展方向及自身的实践,能不断提出关键技术及发展方向,起到了高层次的战略指导作用。他还提出将CIMS方法扩展用于连续生产过程(CIPS),并建议为八五攻关项目,得到了国家计委批准作为自动化总体技术立项,进展顺利,已立为九五重点推广项目。 蒋新松研究员不但是机器人技术方面的著名专家,对新兴的CIMS技术造诣深,而且能博采众长,不断提出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新思想和新见解,而且亲自实践,指导整个自动化领域的高技术研究开发,迎头赶上。他带领自动化领域这支队伍使CIMS从一无所有到今天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我国的特种机器人也几乎是从空白发展到今天令人瞩目的水平。

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

1986年2月1日,中国新闻社发出一份电稿《中国机器人发展面面观》,介绍了时任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的蒋新松在中国机器人研究发展中走过的艰难历程。

蒋新松,江苏省江阴人,1931年8月生,1956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1965年调到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1972年,蒋新松向科学院提出“机器人的研制必须早起步”的建议,并结合鞍钢生产研制成功了冶炼急需的1200毫米可逆冷轧机的准确停车等三项成果,与此同时,海洋机器人的研制工作也全面展开,蒋新松在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技术中艰难地探索着。1982年,蒋新松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经过不懈的努力,他领导开发出了水下机器人产品系列、新型工业机器人等产品。之后他又参与了国家863计划的制定并连任四届863计划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为我国CIMS和智能机器人研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94年被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3月,蒋新松因病去逝,享年66岁。

蒋新松

蒋新松,江苏省江阴人,1931年8月生,1956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1965年调到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1972年,蒋新松向科学院提出“机器人的研制必须早起步”的建议,并结合鞍钢生产研制成功了冶炼急需的1200毫米可逆冷轧机的准确停车等三项成果,与此同时,海洋机器人的研制工作也全面展开,蒋新松在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技术中艰难地探索着。1982年,蒋新松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经过不懈的努力,他领导开发出了水下机器人产品系列、新型工业机器人等产品。之后他又参与了国家863计划的制定并连任四届863计划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为我国CIMS和智能机器人研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94年被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3月,蒋新松因病去逝,享年66岁。

“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

  • 热门资讯
  • 最新资讯
  • 手游排行榜
  • 手游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