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onghk
2012-12-24
怕艰苦朴素的生活解决办法
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一直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今社会飞速发展,我国的经济迅猛增长,社会繁荣,人民生活水平较之从前也得到很大提高,很容易滋生“娇生惯养”“金钱至上”的思想。孩子们盲目攀比,随意浪费的现象在我们身边普遍的存在,他们拿着父母辛苦挣得的金钱恣意挥霍,一点也不觉得心疼,但是父母注定不能陪伴孩子一辈子,当他们长大成人以后,自身的能力往往不能满足过分的物质需求,于是就会出现一批靠父母接济度日的“啃老族”。他们只是一味的向父母索取,不思进取,不知感恩,不想回报。这种情况无论对家庭还是对社会都是很不幸的,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青少年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
一个人只有在经历艰苦磨炼之后,才能尝到成熟之果,吃苦是生活的必修课。如果其成长过程中缺了这一“课”,就容易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中摔跟斗,甚至要用更多的教训来“补课”。现在的孩子总是“长不大”,其实在于吃苦太少,导致“精神缺钙”,执意享受“轻松”,结果在走向社会会时反而更加“不轻松”。但是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当然不只是组织孩子吃吃忆苦餐,上上“行走学校”等活动这样简单,而是应该从学校、家庭到社会,都要采取多种手段,引导孩子们树立“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才能使他们健康的成长,在今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涛涛的父母是一家企业的普通职员,每个月的收入加在一起不足5千元。他们一家三口和涛涛的奶奶住在一起,奶奶是一个家庭妇女,没有经济来源,所以涛涛家的生活虽然还谈不上“拮据”,也绝不富裕。即使这样,爸爸妈妈却从来没有委屈过涛涛,不管他平时吃的用的玩的一点都不比别的小朋友差,甚至有时候涛涛还能拿出一些高级的玩具让别的小朋友好生羡。每当发生这样的事情,涛涛都会回家和爸爸妈妈夸耀一番,此时他父母心里也会觉得很满足。
涛涛爸爸单位里有一个同事拆迁后住进了新房,请涛涛一家去做客。涛涛回家后总是很羡慕的对爸爸说起叔叔家的新房又宽敞有漂亮。爸爸看到自己一家四口挤在两间小平房里,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和妈妈商量了很长时间,决定贷款买一套远郊的商品房。他们拿出全部的积蓄交了首付,剩下的还要每月再还一千多的贷款。虽说涛涛的父母觉得压力很大,但是他们认为为了今后能住上和别人一样的宽敞明亮的新房,平时省着点也是值得的。涛涛并不明白为什么爸爸妈妈突然不再轻易的答应给他买新款的玩具也不再给自己零花钱了,他经常为了这些和爸爸妈妈赌气,涛涛的父母觉得有些愧对儿子,每次赌气的结果多是以他们无奈的妥协告终的,但是有一次,涛涛却没能如愿,这件事还要从给涛涛报名上英语辅导班说起。
涛涛的英语成绩一直不是太好,所以在他上五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决定给他报名参加一个课外的英语辅导班,虽然一学期的学费要将近2000元,但是为了涛涛能考上一个好中学,有一个好的前途,他们还是一咬牙把钱掏了出来。没想到开课的第一天就发生了状况:英语班是在暑假的时候开的课,每周一三五的下午三点半上课。第一次上课的这天天气晴朗,下午两三点又正好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涛涛看着外面炙热的大太阳,跟妈妈说:“妈妈,今天太热了,咱们别去了吧。”妈妈一听就生气了:“你知道上这一次课要50元钱呢,第一次就不去,钱不是白花了吗?不行!”“我又没非得让你花!”涛涛一点都不示弱,妈妈这回真急了:“我们省吃俭用的花钱给你补英语,还不都是为了让你有个好成绩,将来能过上好日子嘛,真是没良心。”涛涛一看妈妈真生气了,也只好撅着嘴跟着妈妈出了门。一到外面涛涛就不停的抱怨天气怎么这么热啊。妈妈也不理他,径直的领着涛涛往学校方向走。从涛涛家到上课的地方有两站地的距离,但是没有方便的公交车,他的父母又不会骑车带人,所以妈妈决定走路过去,大约要走20分钟左右,刚走到马路边上,涛涛就停住了,妈妈问他:“怎么不走了?”涛涛委屈的说:“这么热的天,你让我走着去上课,想热死我啊?!”妈妈奇怪的看着涛涛:“不走着难道要我背着你不成?”“咱们打车去不就行了吗?”涛涛理所当然的说。“打车?哪来的钱啊,不行!快点走,要不上课该迟到了!”“不打车我就不去了!”说着涛涛抬腿就往回家的路上走去,妈妈一把拽住他说:“儿子,别闹了,赶紧走吧,要不该迟到了!”“不行,我不要走着去!”妈妈冲着涛涛的后背就是一巴掌,涛涛本来就不想上课,这回他可有理了,哭着闹着死活就是不肯走,妈妈一看时间不多了,最后还是叫了一辆出租车到了学校。下课后涛涛还要打车回家,妈妈这回绝对不答应了,于是母子二人又在学校门口吵了起来,最后妈妈被涛涛逼急了,竟然哭了起来:“儿子,现在咱家又得交贷款,又得让你补习英语,还哪来的钱来回打车啊…….”还没等妈妈说完涛涛一句话就把妈妈给噎回去了:“谁让你们没钱了?你们不会多挣点!”
案例中的涛涛根本不体谅家长的苦衷,只是一味的要求家长满足自己的需求,否则就又哭又闹,现在像这样的孩子并不在少数,家长的迁就更助长了他们怕吃苦好享受的恶习。遇到类似的这种情况,家长应该如何处理,才能培养孩子的吃苦意识呢?
方法1:注意社会风气及家庭的价值观的影响
如今社会上存在某些不良的风气。比如有的人认为挥霍奢侈才有面子,而勤俭节约会遭人耻笑,有类似这样想法的人也许不在少数。学生受到的都是金钱至上的影响,那么他们怎会形成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行为和正确的价值观呢?家长本身就喜欢盲目攀比,那么他们的孩子对自我价值评价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首要的问题还是要求家长做到以身作则,从小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艰苦奋斗的思想。
上述案例中涛涛的父母本身收入不高,却不顾实际情况,盲目和同事进行攀比,贷款买房后造成家庭经济压力增加,这种行为被涛涛看在眼里,就会在他心中留下这样的印象:不管自身条件如何,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如果爸爸妈妈很有钱,就不会因为还贷款缩减自己日常的消费了,有钱真好。这种思想必然会影响到他日后的行为,他不断的和父母赌气就是因为想要和别的小朋友攀比,这也难怪当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时,他就会产生对父母收入低的抱怨了。
家长正确的方法应该是端正自己的价值观,先要明白什么才是快乐生活的本质——快乐生活不是和金钱的多少成正比的,它更多的是决定于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当涛涛羡慕别人家的新房子的时候,家长完全可以向他说:只要一家人和睦的生活在一起,互相关心就会生活的很快乐,能住上大房子当然更好,但是目前家里的经济状况还不能达到这个水平,还需要全家的共同努力慢慢实现。如果他们的家庭确实需要现在就买新的房子,家长也可以像上面那样告诉孩子家里的状况,请孩子和家长同甘苦,共进退,这还能增加孩子的责任感。
家长左右不了社会风气,但是可以引导孩子对社会舆论的对错加以辨别。不要空洞的讲大道理,而是应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事情,抓住时机有效的来向孩子举例说明。比如看电影或看电视的时候看到有关勤俭和浪费的事情,就可以先问问孩子对这件事的看法,然后有针对性的和孩子一起探讨到底什么才是最值得珍惜的。家长和孩子说话的时候要像平常聊天一样,切不可摆出一副教训人的架势。
方法2:教育孩子靠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
有的家长常常抱怨孩子不能体谅自己的困难,讲吃讲穿,安于享受,吃不了一点儿苦。他们在抱怨的同时,很多人还会感慨自己童年曾经受许多的困难,还是挺过来了,他们不明白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好了,却反而这不满意那不顺心,到底是为了什么?其实,细想起来,别怪孩子不能吃苦,怪只怪我们做父母的太娇惯孩子了。为了不让孩子吃苦,家长选择了自己吃苦。于是,他们宁可面对自己爱吃的东西装作不屑一顾也要劝着孩子多吃一点;他们宁可自己穿地摊上买来的衣服也要给孩子到专卖店买真名牌;他们宁可自己上下班时挤公交带孩子出门时却要打出租车……这些家长习惯了迁就孩子,以孩子的意志为转移,而孩子也习惯了所有的事情都只考虑自己的需要不考虑父母的能力和感受。
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话很值得中国父母们借鉴,这就是: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它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我们的家长如果现在总是迁就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为孩子争取一切他们想要的东西,那么当孩子的要求一旦超出了家长的能力范围时又该怎么办?任何家长都不能跟随孩子一辈子,所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让孩子学会为了自己的目标付出努力,而不是坐享其成。这才是送给他们最珍贵的礼物。
标签:心理行为语言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