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小学 > 家长专区 > 智商培养

家长要注意生命教育和亲情教育

编辑:donghk

2012-12-21

家长要注意生命教育和亲情教育

小晋和妈妈一起坐在老师面前,摆出一副很烦躁的样子,不屑一顾地看着周围的一切。老师问道:“你好像很烦,不妨说说好吗?”

小晋抖着腿,没有好气地说:“当然烦了,我不想坐到这来,是她,”用手一指妈妈:“就是她,非让我来的。”

妈妈低头不语,表情复杂。

老师和气地说:“说说烦什么好吗?”

小晋白眼看一眼妈妈,烦躁地说:“问她吧,她都知道。”

妈妈眼圈开始发红,艰难地说:“他不想上学,觉得上学没有意思,不如死了好。总是这样念叨着。我很担心。”

听了小晋妈妈的话,老师对小晋说:“你刚13岁,不上学准备做什么?”

小晋不暇思索地说:“坐着,发呆。”

“发呆的时候在想什么问题?”老师问。

小晋漠然地说:“就是在想人活着没有意思,不如死了,或者想想怎么死才好,没有痛苦。”说完,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妈妈在一旁,微微低着头,眼泪止不住地从面颊上流淌。

老师惊讶地问:“你死了妈妈怎么办?”

小晋一扬眉毛,看了一眼妈妈:“又不是我让他生我的,生我的时候,她也没有征求我的意见呀。”

老师严肃地说:“你是你妈妈生活的重心,是妈妈最爱的人,你死了,妈妈怎么办?她会很痛苦的。”

小晋看了一眼妈妈,妈妈忧愁的脸并没有被打动他。他平淡地说:“可能吧,不过,过两年就好了,没事。”

这个案例是真实的。家长稍加留意,就可以在身边找到这类孩子。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小小的年纪,已经不想活了?为什么对生养自己的亲人如此冷漠,无所顾忌地伤害他们最亲的人,动不动就以死相逼?小时候那个急切地希望自己快快长大的孩子,今天终于长大了,却不再珍爱自己的生命了。一个孩子,刚刚开始了解自我,开始体会独立,情窦初开,就已经心如止水了。我们不相信孩子们如此绝情,他们一定有自己的痛苦,痛苦到要逃进死亡的怀抱。

试想,一个蹒跚学步的宝贝,撒了欢儿地奔向一个沙堆,满心欢喜的要去体验一下新感觉,此时,家长来了,一把抱起宝贝,拍掉他手里的细沙,粗声地呵斥着:“不许动这些脏东西,再往这跑看我打你的屁股,听见没有?”宝贝抗议地哭了,无力的挣扎着,满心的委屈压在心头。

试想,一个刚刚入学的孩子,蹩着小手,吃力地写着生字。大人在一旁叫喊着:“看看又错啦!错了多少遍了,涂掉!重写!”孩子放下手里的笔,拿起橡皮的一刹那,不敢有反抗,心里却是无尽的烦恼。

试想,一个活蹦乱跳的小学生,放学之后冲出学校的大门,心里想着快点回家看个动画片,快乐一下,一进门就听见妈妈严肃地说:“快去做作业,不然,什么也不许看。”孩子的热情一下被浇灭了,一直凉到了脚尖,愤愤不平,敢怒不敢言,心里的烦躁和怨恨,压得孩子要爆炸了。

……

如果这些事情都发生在一个孩子身上会如何?如果类型的事情每天都发生在孩子身上,又将如何?但都是事实,就在您孩子的生活中。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孩子的行为,从小就受到家长的各种阻挠,孩子积攒了大量的负面情绪,感受不到自主、独立、实践的快乐,孩子就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了无生趣。当孩子的情绪积淀到要释放的时候,谁剥夺了他们的幸福,他们就会鄙视他们,不择手段地伤害他们,使自己的痛苦得到释放,同时给自己找到一些安慰和快乐。所以,我们理解为什么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会有如此行为了。

如何让弥补以前教育的不足,引导孩子健康快乐的步入新生活,是值得我们讨论的话题。

方法1、刺激孩子体会成长的感觉

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相亲相爱,共同承担风雨,才能够让人生活充满希望,充满活力。对于即将进入初中生活的孩子,家长要刺激孩子体会成长的感觉。我们在这里没有用“教育”一词,因为家长一听到“教育”这个词,马上就会想到语言,就会有不尽的叮嘱、督促,在孩子耳边不停地唠叨,认为这样就是对孩子的教育。所以我们用“刺激”这个词,用行为,用行动中的体会,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接受了亲人无尽的爱,同时要背负起家庭的责任。

让孩子体会家庭对孩子的需要,他成长得更好。各位家长,如果你没有孩子、丈夫(妻子)、老人需要您,您会有什么感觉?如果我处于没有人需要我的环境中,我生活不用有目标,不用挣钱买房,不用努力工作,不用……因为没有人需要,甚至现在死了也无所谓。说到孩子,他们没有被人需要的感觉,就不会有目标,不会爱学习,也不会爱自己的家人。为此,家长具体可以做的事情有:

l 把孩子自己的事情交给孩子自己,就当作替家长减轻负担。

l 把孩子可以承担的家务分给孩子,告诉孩子妈妈需要你帮助,让他体会家庭的信任。

l 家里的事情要孩子参与,听取孩子的建议,让孩子感觉自己被重视,体会自己在家庭中的作用。

l 家长与孩子一起活动,给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感觉,让孩子每当想起这些,就想回家。

l 家长有困难的事情向孩子求助,让孩子感觉到家长需要他,他是家长的依靠。

当孩子体会到在生活中缺失了父母不行,也知道爸爸妈妈不能够没有他的时候,生命就不再完全属于他自己,活着还是为了爸爸妈妈,这时候,孩子就不会轻易想死了。

注意事项:

家长少用或不用语言,多用行动。很多时候,为了烘托问题的重要性,家长会把问题添油加醋,导致孩子过度担心,严重的孩子会出现心理问题。如果用行动让孩子体会,这样给孩子的认识是真实的、深刻的,教育意义显著。

方法2、教孩子用心体会亲情

14岁的小山从小任性,妈妈更像他的储物罐、银行和跟班,因为只要他提出要求,妈妈就会尽全力满足他。不过,妈妈对儿子并不是百依百顺,在学习的问题上,妈妈从不放松要求。

后来,小山迷上的网络游戏,为了买点卡,他总是向妈妈要钱。妈妈不想让他天天玩电脑,耽误学习,就找各种理由拒绝他的要求。开始,小山要钱时与妈妈谈条件,给钱就上学,不给就不上学。妈妈为了让孩子学习,就给他钱,到后来,给完钱,小山就去了网吧。妈妈知道后,不再相信他给钱就上学的谎言。得不到钱的小山,干脆宣布不去上学了,并开始威胁妈妈,对妈妈推推搡搡,用拳头捶妈妈的肩膀,每次都威胁妈妈说:“你是给我100元钱,还是让我给你一拳!”边说边用手揪一缕妈妈的头发,或在妈妈身上打一拳。妈妈看着孩子虎视眈眈的眼睛,心里又怕又生气,只好给他钱了事。但是,过不了多久,小山没有钱了,就会重新用这样的方式和妈妈要钱。而欺妈妈的时候,总在爸爸不在家的时候。

王晓春老师细致了解了情况,给小山的父母出主意,让妈妈离家出走,让爸爸一个人带孩子。小山妈妈听了王老师的理由后,决定离开家,这一走,就是半年。半年中,家里的事情都由爸爸处理。爸爸照顾孩子,自然要粗心很多。小山经历了很多没有妈妈照顾的艰难和无奈。半年后,小山要求回到了学校,妈妈才回家。以后,小山再也没有对妈妈挥过拳头,还会关心妈妈衣服是不是穿少了,天黑了叮嘱妈妈早回家。妈妈也欣慰地说:“原来都是我嘱他,他还烦得要命。现在反过来了,这是我原来不敢想的。”

在这个案例中,正因为孩子吃了不少苦,才知道有妈妈的重要性。我们每天陪伴着孩子,每天为孩子做事情,照顾起居生活,真是可以说当牛做马,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体会不到家长的辛苦呢?很简单,因为家长一贯承担所有的事情,孩子习以为常了。一些孩子认为这是家长应该做的,还有的孩子认为家长是铁人不会累的,更有很多孩子理所应当地接受家长的照顾,从来没有想过家长的感受。有这一切,都阻碍了孩子对亲情的进一步认识。他也就不会在意是不是伤害了亲人的感情。

想让孩子爱爸爸妈妈,就要让孩子对家长的爱升华,让孩子体会有妈妈和没有妈妈的真正区别。当然,我们不提倡妈妈轻易离家出走,我们只要从现在开始,创造机会,让孩子体亲情就可以了。

家长具体可以做的事情有:

l 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为孩子耗费了多少精力,父母付出了多少努力,让孩子知道您的难处。如果家长怕孩子背负了过多的心理负担,可以少说,而决不能不说。

l 孩子上初中了,进入青春期了,不是小孩子了,请您把他当大孩子看待,您要告诉孩子您生病了需要他照顾,拿重的东西您拿不动需要他来做,总是忘记事情需要他醒,累了需要休息让孩子不要吵醒您……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妈妈不是铁做的。

l 找机会对孩子说出您的忧虑、不安,不要指责和抱怨,不管是和孩子有关的还是无关的,只要真实地说出您的感受。让孩子知道您是有情感,有忧伤,有愿望,有失落的人,让孩子知道您的另一面,让孩子理解和了解您,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妈妈有感情,需要抚慰。

l 对孩子说去您的爱,谈谈他小时候多么可爱、聪明、懂事、活波、快乐,您孩子都做过什么,和孩子一起感受美好的过去,一起憧憬美好的未来,让孩子感受到家长一如继往的爱。

对初一的孩子,引导他们认识亲情的重要,是很容易成功的,进入初中二年级,恐怕这些方法收效就小多了,因此家长要抓住时机。

注意事项:

很多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无私的奉献,总有一天他会什么都知道的。我同意您的观点,但是,眼前的危机您如何处理呢?很多孩子长大后虽然理解了家长,但是依然不愿意回家,因为,回家去就会勾起他们不愉快的回忆。所以,我们建议,让孩子从现在开始理解家长,体会亲情,很重要,因为现在做沟通,不会给孩子心理留下阴影,有利于孩子健康发展。

专家总结:

孩子要上中学了,家长看着男孩子们变得意气风发,女孩子们变得沉稳庄重了,从心底感到高兴。很多家长认为孩子长大了,自己把心放宽了,对孩子的管理也没有以前多了,更多的时候要求孩子自己自觉。其实,家长的这种认识有失误之处。小学升入初中,存在很多危机,孩子面临新环境、新学习方法、新的人际关系、新思潮等等挑战,正是需要家长关注的阶段,家长此时的盲目放松,减少关注是十分危险的。

孩子进入初中之前,家长要把可能遇到的事情与孩子探讨一番,做到未雨绸缪。要把孩子可能出现的心理变化了解一些,做到心中有数。如此教育孩子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我们跟您这8条建议的根本目的。教育孩子并不难,难的是家长缺乏思路和办法。希望我们的丛书能给您一些帮助。

标签:智商培养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