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段(3~5自然段)写周瑜派鲁肃探听诸葛亮造箭的消息,诸葛亮要鲁肃瞒着周瑜借给他二十条快船和六百名军士。
第三段(6~9自然段)写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具体经过。
第四段(第10自然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深入学习课文,理解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第一课时,我们主要通过读书,自学了本课的生字词,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了段。下面要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1.检查读生词:
妒忌 商议 负责 推却 都督 委托
既然 迟延 胶漆 疑惑 调度 水寨
轻易 支援 甘受惩罚 大雾漫天
饮酒取乐 神机妙算
2.了解分段掌握情况。
请同学说一说分段情况。
(二)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十万支箭而有意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使周瑜不得不羞愧、叹服。那么诸葛亮是怎样成功的呢?这节课我们具体来学习课文。
(三)交待学习目标。
(四)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大段。
(1)指名读这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以下的问题。
①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要他负责造箭的?他的真实的企图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因为文章一开始,就直接点出周瑜看到诸葛亮有才干,心里很妒忌,第2自然段就写出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赶造十万支箭。设计这个问题,就是让同学们通过读书了解到周瑜妒贤忌能的狭隘胸襟。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要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期来刁难他,最后当诸葛亮同意三天造好后,又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口实,日后好堂而皇之地加害于他。因此当他以为诸葛亮“中计时”便显得很“高兴”。)
②诸葛亮知不知道这是周瑜的阴谋?为什么不当面揭穿他,反而主动立下军令状?
这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谈。当时曹操率军南下,企图攻打东吴,之后再攻打刘备,以便一统天下。东吴和刘备看清了曹操的阴谋。因此才会联合起来抗击曹操。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所以诸葛亮才没有揭穿周瑜的阴谋,怕的是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战线会破裂,导致被曹军各个击破的危险。
以上只是没有揭穿周瑜阴谋的一个原因,由此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诸葛亮不逞一时之能,为了刘备的蜀国,以大局为重,有着宽阔的胸襟。
接着教师还让同学读这一段,抓住诸葛亮的言行进行体会,从而看出诸葛亮知己知彼,胸有成竹,有把握完成任务,用实际行动挫败周瑜的阴谋。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周瑜也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如果诸葛亮表现出犹豫的神色,周瑜还会有阴谋。主动请任,其目的是将计就计,不露声色地麻痹周瑜,使之觉得自己很高明,连诸葛亮上了自己的圈套都不知道。这样一来他必然特别得意,就会放松警惕,从而使诸葛亮掌握主动权。
对于这一段的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抓住两个人物的不同语言和神态,去分析两人的不同心理活动:周瑜面和心毒,在一句一个“先生”的虚假恭维之中包藏着杀机。事后喜形于色,自以为得计。而诸葛亮则早已对周瑜的祸心了如指掌,显得平静自若,胸有成竹。
(2)分角色朗读。
下一篇:草船借箭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