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精品学习网为您推荐的卧薪尝胆,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卧薪尝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建议”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课文内容及成语“卧薪尝胆”的含义,懂得只有胜不骄,败不馁,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三、四自然段是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合理想象,领悟故事蕴涵的哲理。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等。课前布置学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历史知识。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每一自然段的大意。结合文中词语理解“卧薪尝胆”的字面含义。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这幅图,你觉得像什么? 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这人图案画的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兵器--钺。在战场上,谁拿着钺,谁就是指挥官。后来,这个像“王”字的图案就成为权力的象征。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国君就称为--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和两个王有关的故事--《卧薪尝胆》。
2、(板书课题) 看老师写课题,注意“卧”的笔顺。齐读课题。
3、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呢?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先带着刚刚提出的问题听老师朗读一遍课文,然后再按老师提出的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师范读课文) (明确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2、生字学习 刚才同学们读书特别投入。生字你会读了吗?老师来考考你们。 (投影带拼音的生字词,指名读。请学生领读。注意正音。) 这里面有两个字老师要提醒大家特别注意。“吴”字是上下结构,写的时候,上边要让着下边。“免”字,长撇贯穿“口”字部件,要写得舒展,最后一笔“竖弯钩”,“弯钩”部分要向外延伸。 下面老师增加难度,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 (指名读,全班齐读) 〔生字描红,视情况。〕
三、再读课文。
1、字词都会读了,课文也就能读得更通顺了。下面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读,边读边思考:《卧薪尝胆》这个篇课文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2、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件事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
①谁来读第一段?(指名读)你读得很流畅! 从第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呢? 对了,吴越两国,都想征服对方。 (板书:吴越两国,都想征服对方。)
②那么,起初,谁先征服了谁呢?谁来读读第二段。 故事的第二段告诉我们什么了呢? 是啊,勾践刚开始的时候打了败仗,只好求和,到吴国做奴仆了。(板书:勾践战败求和)
我的十分钟:
吴越会稽一战,越王打了败仗,为了保留实力勾践选择了投降求和,但他报仇雪恨的心思并没有瞒过吴国的谋臣们,他们纷纷——(引读要求灭掉越国,免除后患……)
角色表演:吴国的谋臣们要求灭掉越国,他们会如何向吴王建议呢?吴王又是怎么拒绝的?(同桌练习表演 指名表演)
这么一演,你知道“建议”是什么意思了吗?能用“建议”说一句话吗?(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指导将“建议”放在句子不同位置说话)
各位教研组长,请注意,以下的设计说明仅是对”学生十分钟”环节设计的解释和要求,老师们备课时不需要写以下内容.
【“学生十分钟”设计说明:结合我校研究课题,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创设想象的空间,联系上下文和时代背景开展合理想象,通过生生对话自主理解“建议”一词的含义,在次基础上造句,明确运用。】
③到吴国做奴仆的勾践,又有怎样的经历呢?谁来读读第三段。 勾践夫妇在吴国的三年生活过得怎样呢?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 是,这三年,勾践夫妇受尽了屈辱。(板书:受尽屈辱)
④三年以屈辱的生活结束了,骄傲的吴王夫差放回了勾践夫妇,他们回国后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第四段话。 同学们,勾践回国后的作为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是哪个词呢?想一想。 是的,就是课题“卧薪尝胆”。开始有同学问,什么是“卧薪尝胆”,那么,第四段话中,哪个几个句子解释了这个问题呢?用笔画一画你找到的句子。 (指名答,投影句子。)“薪”指的是什么东西?“胆”呢? (齐读句子)
⑤同学们,越王勾践放弃了本来可以享受的国君的舒适生活,选择了卧薪尝胆的苦日子,那么,他的付出得到了怎样的回报呢?一起读一读最后一段。 故事的大结局是怎样的呢?谁来说一说? 是的,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羽翼丰满的越王勾践终于报仇雪恨了。(板书:转弱为强 灭掉吴国
四、三读课文 故事我们已经读完了,下面请同学们将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结合老师的板书,想想怎样用简短的几句话给别人说说“卧薪尝胆”这个故事。 (指名说)
五、小结 同学们,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令人感动,勾践发奋图强的精神催人奋进。明天我们继续学习《卧薪尝胆》这个故事,去感受勾践不屈的灵魂! 六、作业 课后请同学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下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用“建议”造句。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合理想象,理解课文内容及成语“卧薪尝胆”的含义,领悟故事蕴涵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成语故事-——《卧薪尝胆》。(读题)
2、齐读。
3、用下列词语填空复习全文大意:兵败会稽 受尽屈辱 卧薪尝胆 转弱为强
两千多年前,吴国和越国都想征服对方。一次,越国---------,越王勾践只好向吴王夫差求和,到吴国当奴仆。越王勾践在吴国---------。三年之后,勾践回到越国,---------二十年,越国终于---------,灭掉了吴国,吴国国王夫差自杀身亡。
二、精读感悟。
过渡:出示投影片,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图上画的是——(勾践)他正在干什么?(饭前坐在柴草上尝苦胆),那么课文哪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卧薪尝胆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看!
1 、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
(2)出示:白天,他亲自下田耕种;晚上,就睡在柴草上。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前,总要先尝尝它的苦味,提醒自己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
(3)齐读,思考:哪句是写卧薪?哪句是写尝胆?
“卧薪”是什么意思?“薪”是指什么?
“尝胆”懂吗?尝苦胆该是怎样的滋味呢?(象尝苦药一样)
(4)勾践贵为越国一国之君,他为什么放着华丽舒适的皇宫不睡,放着丰盛可口的美味不吃,而去睡柴草,尝苦胆,折磨自己呢?
(5)轻声读这一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说的?(第一句)从哪些地方看出他时刻不忘报仇雪恨?
交流归纳:这一自然段以第一句为中心句,围绕这一句分别从勾践白天亲自耕种,晚上睡在柴草上,饭前先尝苦胆这三个方面来写他如何激励自己的。这样的段落结构属于总分结构。(板书:总——分)
(6)这一段用了几个“不忘”?分别是——?(指名读)两个不忘前分别加了词语“时刻”、“提醒”,如果不加有什么不同吗?(朗读对比体会:仇恨和耻辱的刻骨铭心,强调勾践不会忘记。)
(7)勾践时刻不忘记报仇雪恨,你能读出来吗?试试看?
2、学习第3自然段。
(1)我的十分钟:
越王勾践到了吴国之后是怎么当“奴仆”的,他们又会遭到怎样的磨难呢?默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要认真读,看看这节从哪几方面写了勾践的奴仆生活?在书上勾画关键词语,简要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四个人为一小组, 1号组长、2号为记录员。(出示小组合作学习单,小组内交流。)
各位教研组长,请注意,以下的设计说明仅是对”学生十分钟”环节设计的解释和要求,老师们备课时不需要写以下内容.
【“学生十分钟”设计说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明确了小组的各成员的角色和分工,设计了易于操作的小组合作学习单,并把合作学习流程化,创设师生、生生、生本多元对话的时空,同时使得百分之百的学生能参与到学习中去,更可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让学习流程更精致高效。】
(2)交流:
穿:粗布衣;住:石头房;做: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吃:粗茶淡饭(想象)
小结:作为一国之君,却这样做,这些就叫——屈辱。
(3)文中还有那些地方可看出勾践在吴国受尽了屈辱?(在吴国整整干了3年)
(4)小结:这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了受辱程度之深(穿、住、做、吃)一方面,表现了受辱时间之长(这度日如年的日子,他们整整过了三年)看来他们是受尽屈辱、度日如年啊!(指导朗读)
4、理解第五自然段
(1)讨论:在这段受尽屈辱的日子里,他会想些什么呢?(立志报仇雪恨)
(2)过渡:是啊,这些日子会让公勾践刻骨铭心,发誓要报仇雪恨,回国以后,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引读)——转弱为强,出奇兵灭掉了吴国。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从卧薪尝胆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 、教师小结: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立志报仇雪恨,终于转败为胜,灭掉吴国,后来这个故事形成一条成语——卧薪尝胆,意思是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为国家报仇雪恨。
古人(蒲松龄)将这种卧薪尝胆的精神蕴藏在这么一幅对联里,老师把它写下来,看谁能背下来?(板书: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年越甲可吞吴。)
3、用“卧薪尝胆”造句: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中国科学家卧薪尝胆几十年,终于将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了太空。你说,中国科学家有仇恨吗?他们是否每天都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都要尝一下苦胆?
4、吴王怎么也没想到,后患未除,最终竟让他——灭国了,这真是后患——无穷!真是让人大吃一惊啊,当年是吴国的手下败将,当年是吴王的奴仆,今天竟然突降奇兵,灭了吴国!小朋友们,这正因为勾践二十多年来一直卧薪尝胆,有着报仇雪恨的决心啊!让我们含着对勾践的敬佩之情,再回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课外作业
整理“破釜沉舟”的故事到班里来交流。
板书设计:
兵败求和
卧薪尝胆 忍辱负重
转弱为强
智慧瞬间:
相关推荐:
更多三年级语文教案,请关注精品学习网
下一篇: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