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的确,在这样的具体情境中,完成对词语的理解和学习,使教学过程既实又活,富有灵性,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充实、完善并系统化,其效果自然是极好的。
师:上面是词语教学问题的解决。那么,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又是如何在情境的运用中得以有效地突破和解决呢?《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由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组成。第一次对话较容易理解,学生一读就懂,理解后两次对话是教学的重点。
【课件展示:《坐井观天》片断二。
生: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呢?
师:真会提问题。要想知道为什么,先来做个小实验。
师:(指导学生把纸卷成圆筒状,然后透过圆筒孔看天花板)说说平时看到的天花板与卷起纸筒看到的天花板有什么不同?
生:平时看到的天花板很大,现在透过纸筒看到的天花板很小。
生:平时天花板有多大,我们就能看到多大,现在透过纸筒看到的天花板只有纸筒口那么大。
生:我们的视线被挡住,所以看到的天花板只有纸筒口那么大。
师:大家观察很仔细,也善于动脑筋,那你们想想坐在井里的青蛙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生:坐在井里的青蛙看天不过井口那么大。
师:所以青蛙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 [评析]学生质疑后,便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演示创设“青蛙在井底看天,视线被井所局限”这个情境,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弄清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这一疑难问题,同时,也为后面理解寓言作了铺垫。
师:在此处,教师并没有进行乏味的分析和常识性的讲解,学生在演示中既创设了情境,又理解了情境;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师:《坐井观天》教学的难点同其他寓言故事的教学一样,是如何让学生通过自我感受和体验来理解文中寓言,而不是仅仅把教师的分析理解照单全收。揭示寓意是对寓言的具体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最高抽象和概括,这对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来说,有一个跨度,是一个飞跃。如何减缓难度,达到教学目的呢?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再现寓体的生动形象,让学生在具体而深切的感受中悟明寓意。
【课件展示:《坐井观天》片断三。
师:小鸟为什么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呢?我们一起看一组画面,看谁看得最仔细?(放多媒体课件,并配乐)
师:假设你是那只自由的、会飞的小鸟,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小鸟飞过了许多地方,飞过了高山,飞过了田野,飞过了城市……
生:小鸟飞过许多地方,看见了美丽的高山,看见了广阔的原野,看见了城市里的高楼大厦。
生:小鸟飞过的地方多,看到的多,知道得也就多。
生:青蛙成天坐在井里,看到的也就少。
师:对,小鸟见识广,青蛙见识少。
生:我要像小鸟一样做一个见识多的人,不能做“井底之蛙”。]
[评析]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假想自己是那只自由的小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凭借音乐,感知画面形象,说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这种“有我之境”产生一种巨大的无形导引力量。这样,学生由小鸟飞过的地方多,想到它看到的、知道的也多,从而理解小鸟说的:“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啊”这句话。再联系前一片断对比,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出取舍,有学生就说:“我要像小鸟一样做一个见识多的人,不能做个‘井底之蛙’。”课文的寓意学生已基本理解。
师:的确,学生在这样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悟出寓意,全然不需教师的灌输说教,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这样的教学过程就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是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符合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体现了“大语文”的观念。
文本空白处——拓境悟得
师:此处的“文本”指教学过程中的客体,即阅读材料。文本留有的空白,无非是让读者去揣摩填补,以表现难以言尽的情思,或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体现出文本的“含蓄美”。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创设情境,对文本的空白加以充分的发掘和利用,让学生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学识才智、趣味情感来充实文中的人物或事物,来拓宽文本的情境,并使自己的认识升华,创设出更新、更完善的意境,得到新的感悟和收获。请看片断。
下一篇:海滨仲夏夜 语文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