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es》是基于我校目前正在进行的课题《小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而设计的一堂高年级教学研究课。
本班是一个双语实验班,班中的大部分学生有着较好的英语语感和英语理解、表达能力,对文化学习也非常感兴趣,经常会在课外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同时他们又有着很强的表达欲望,这对语言的学习是非常有利的一点。本课教学内容安排就是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来设计的,教师在课上提供给学生很多的机会来表达,如最后阶段学生能够结合已知的信息,运用新学的句型和知识来表达。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社会交际能力。
本课取材于牛津英语(上海版)5B Module 3 Unit 1 Changes一课, 主要新授句型为:It was … There was/were …,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对母亲河今昔的了解,运用新授句型来说说母亲河的变化,了解政府对环境的治理,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使学生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更热爱生活。
本堂课我们拟想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研究,下面就有关本堂课教学实践中一些实例与原有的教学设计作进一步反思。
一、教学方式的研究----对比教学 直观感知
在进行类似拓展课教学中,我们依据学段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尽量做到“ 找到切合点,进行雷同对比或者进行异同对比”。中外文化的异同点很多,从节日、衣着、食物、生活方式、建筑等等,因此这方面的教学内容比较容易找到。但我们在对中外文化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挖掘中,我们感到一些城市的发展特点与中国或者上海的城市发展有着许多类似之处,由此可见,中外文化教学也可以进行“类同比较”,本堂课,就是基于此而设计的一堂五年级文化教育英语课堂教学拓展课,在本课中,教师不仅在阅读能力方面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且在课堂中进行了相关的文化渗透,如苏州河与泰晤士河的简介、课件中伦敦,苏州河的录像的选取和阅读材料的组合都是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让学生在上课时,不仅学习了语言,更对两座姐妹城市,两条母亲河有一个听觉、视觉、精神上的立体感知。我们知道,语言的学习不仅是词汇、句型的学习,它更多的是体现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学习,这对学生今后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这堂课的前期我们作了两个阶段的工作:
1、 主题活动 丰富课堂
“英语文化节”是我校英语活动的传统节日,每届英语界都已一个国家的为主题进行相关内容的主题设计,
学校先后举办了“我与奥运同行----希腊文化节”、“探秘英国”、“德国足球杯”,同学们通过参观版面、听报告、讲英语故事、制作书签、小报、网页、英语表演和知识竞赛等形式,对希腊的历史、地理、艺术、文化风俗等方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通过自主学习与亲身感受,进一步学会相互合作;同时,在主动参与、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锻炼你们的策划、组织、管理和交流等各方面能力,培养了文化意识,增加了对世界文化多元性的了解。在“探秘英国”文化节中,学校共举行了五个专题讲座,四场不同类型的展示活动和知识竞赛,同学们对英国有了一个概念式的理解。[
2、课程设置 拓展渗透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在四、五年级开设了由外籍教师与英语教师共同合作的中外文化课程,2006年主要学习了英国与中国的相关文化知识,学生已经了解到一些城市的气候、河流、景点和其他文化信息。所以,在本课中学生主要的知识难点会出现在学生如何用过去式和一般现在时来比较两条母亲河与两座城市的变化和发展。
二、学习方式的研究----阅读教学,细化指导
我们知道阅读有泛读和精读,但面对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呢?我们对阅读教学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设想,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研究:
1、“阅”:浏览,快速阅读。学生快速阅读,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从文中寻找相关信息,并能通过自己已有的语言知识,经过自我思考,重组句子,形成完整的语言材料,转述给他人听。从而了解学生对“阅”这个预言材料的理解程度。本堂课中,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问句:What do you know about London?学生的反馈是简单的,是在先期学校组织的“英国文化节”的讲座中获得的知识。随后,教师出示一段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结合图像,快速“阅”览,同时,教师也出现几个关键词,如“weather,landmark”等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在听、看中快速阅读理解大意,这几个词在文中是没有出现的,但可以找到相关信息。学生必须在教师给予关键词的提示下,通过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方能整理文字回答问题。因此在此阶段,我们需要达到的目标及对文章的出示的要求是相关的。
①目的:通过本阶段教学,指导学生学会,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相似文章时,可以通过抓住关键词,顺利理解文章的大意。
②阅读要求:⑴快速浏览(即我们所谓的泛读)⑵抓住关键词,了解相关信息
⑶运用已有知识重组句子,完成问题,转述给他人听。
②文章要求:⑴文章字数在100字以内 ⑵无新句型、新单词 ⑶内容是学生较为熟悉的或者项类似的文章,以便学生理解。
1、“读”:朗读,无声与有声朗读的结合,是一个教学新授过程。英语教学应该是听说读写整体推进过程,即便是一堂阅读课,“读”也是必不可少的。读的方式有多种:有声的朗读,其目的是通过朗读促进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无声的默读,慎思理解,深层次的思考,其目的促进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内涵的理解。在整堂课堂教学中,此环节是重点,既是新授单词、句型,同时也是在新授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材料,内化知识的过程,是思维培养的过程,是情感浸润的过程。
① 目的:通过本环节的学习,掌握新授句型It was … There was/were …,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够阐述苏州河的变化。
② 阅读要求:学生的能力是随着语言的推进和理解能力的提升,让学生能够从一开始的描述现在到描述过去,最后能运用语言来描述新旧变化,其中许多信息都被学生重组后呈现,理解能力和语言能力同时得到了提升。
③ 文章要求:⑴文章字数在100字以内 ⑵有新单词,对于不影响理解的单词不作为新授内容,要求学生能够通过上下文理解,新授单词是与文章内容紧密相关的,不理解则会使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影响 ⑶新授句型不宜过多,所选取的新授句型原则上和新授单词一样
3、“综合阅读”:此阶段的阅读是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提问、判断、转述、复述、表格、填空等形式,学生们展现“阅读”的综合能力。此阶段,也是整堂课的高潮,随着课堂推进,信息量的递增,知识的积累,进而语言和理解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情感得到了升华。
思考:1、基本完成教学既定目标,第一部分短文设计、字数、问题设计等都比较成功,与我们课前预设效果相似。
2、 第二部分阅读材料内容可以缩减,新授句型我们觉得可以,但作为新授句型其操练力度不够,图片的选区还可以更多,给予学生更多的信息,特别是学生不熟悉的生活材料,应呈现更多的图片或者录像。
3、 第三部分原来设想是对整堂课的总结,阅读材料是对整堂课的总结和提升。但我们感到,在材料的选取,文章的长度上还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