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教学

2013-03-15

生:因为痛苦而发出的声音。

师:既然黄包车夫捧着脚,呻吟着,这说明他的伤势怎么样?

生(齐):伤势很重。

师:从课文哪句话,你能看出来他的伤势很重?

生:脚下淌着一滩血。

师:如果伤势不重,就应该把这个“淌”字改成什么?

生:改成“流”。

师:或者……?

生:滴。

师:如果伤势不重,流的血不多,作者就应该把“一滩血”改成什么?

生:改成一点儿血。

师:或者……?

生:一滴血。

〔引导学生推敲课文中某些重点句子或词语,既能锻炼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又能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在讲读课文中经常进行这类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益处。〕

师:正因为他伤势这么重,他饱经风霜的脸上才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

生:经过很多的艰难困苦。

师:是吗?应该怎么说?

生:应该说是经过好多的折磨。

师:对啦,说成折磨比较好。面对这位车夫,鲁迅先生是怎么做的?请大家把这段课文小声读一遍,考虑作者哪些动词用得特别准确?(生读后)谁说?

生:拿、扶、蹲、跪、来、敷、扎棗我觉得这些词用得好。

师:还有吗?谁说?

生:跑、跪、洗。

师:对,作者就是通过扶、蹲、来、洗、敷、扎这些动作,很细致、很具体、很形象地把鲁迅先生救护车夫的过程写出来了。表面看来,帮人包扎伤口是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就在这件很平凡的小事上,却闪灼着鲁迅先生不平凡的品想品德。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想,鲁迅先生当时的身份、地位是怎样的?

〔这样启发,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

生:他是一位伟大的人物。

生:他是一个名人。

生:他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

生:他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学者。

师:是的,鲁迅先生当时在国内外都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而黄包车夫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

生:他是一个受压迫、受剥削的人。

生:他是一个下层社会的人。

生:他是一个在贫穷、饥饿中挣扎的人。

师:鲁讯先生和黄包车夫这两个人的身份、地位这样的悬殊,但鲁迅先生给黄包车夫包扎伤口时,却是那样的精心,而且没有一点架子,特别是在那寒冷的环境里,鲁迅先生没有丝毫地想到自己,却把温暖……?

生(齐):送给了别人。

师:这再一次地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思想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当作者看到这幅惨景时,她是怎样想的呢?

生:她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师:这是作者当时的想法,也是向伯父提出的疑问。伯父的回答,作者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你能想象出伯父当时是怎样回答她的吗?

〔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这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李老师引导学生想象鲁迅先生可能会回答的话,既能帮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又能从中受到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生:他可能说:小晔,你看这社会多么黑暗!

生:他可能长叹一声:唉,这真是人吃人的社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