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yangtt
2015-12-28
国学庞杂,经、子、史、集都是国学,且有精华也有糟粕。如何确定小学教育中的国学内容呢?精品学习网准备了状元是如何来的,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高效地学习!
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进士的第一名。它为什么叫“状元”而不叫别的呢?原来唐朝的科举考试结束后,要由主考官将录取档案交到门下省,再由门下省写成状子,呈报给皇帝恩准,这份状子里的头名当时叫“状头”。这本是朝廷官员在完成例行公事时使用的专用术语。后来人们觉得“状头”太不雅,于是改称“状元”了。科举考试选状元开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明、清时期,殿试的一、二、三名,名称确定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状元的地位日益特殊,新进状元一开始就被授予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官职。而明、清时期的翰林社会地位又特别高,担任宰相者一般都有翰林学士的头衔,所以翰林素有“储相”之名,因为这个职位比较容易接近皇帝,所以升迁的机会比同榜的其他进士要快得多。考中状元者,若有幸被哪个皇帝招为驸马,顿时会身价百倍,少不得光宗耀祖,更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比现在的那些所谓的“款儿”、“腕儿”、“星儿”神气多了!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最后一次科考,共1282年间,历代共录取有姓名记载的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最年轻的状元是唐高宗永徽七年的苏瑰和咸亨四年的郭元振,当时年龄都不满十八岁;年龄最大的状元是唐代的尹枢,他一生参加科举考试几十次,直到七十多岁才自荐考中了状元,了却“金榜题名”的夙愿!中国历史上虽然出了个女皇帝武则天,却很少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女状元。只有清朝太平天国时期二十岁的女子傅善祥,参加太平天国组织的科举考试而成为了“女状元”。
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时代,文人们都把考状元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激励着历史上的无数学子卧薪尝胆、悬梁刺股、勇跳龙门。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因其为殿试第一甲第一名,又别称“殿元”。又因其位居三鼎甲之首,所以也别称鼎元。但古代的状元并不全部是殿试的第一名。如唐朝的状元郑谷,当年殿试就不是第一名,而只是第八。清朝的科举考试对考卷文字书写的要求很严格,康熙皇帝更是酷好书法,于是天下的士子纷纷勤练书法。这一风气对状元的择取也产生了影响。康熙三十年的殿试,原拟吴昺为状元,但康熙皇帝喜欢第二名戴有祺的书法字,于是戴有祺便成为了钦点的状元。更有甚者,据《十国春秋》记载,五代时期南汉的“刘龑(yǎn)定例,作状元者,必先受宫刑。故罗履先《南汉宫词》曰:“莫怪宫人夸对食,尚衣多半状元郎。”
古代考中状元并非易事,要经过童生、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几个阶段。殿试通常由皇帝钦命大臣主持。一旦高中状元,披红挂彩、敲鼓呜金、骑马游街、前呼后拥,好不威风。旧时一幅对联生动地描绘了中状元前后的境遇:
旧岁饥荒,柴米无依。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戚外亲,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
今科侥幸,衣禄有望。夺得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也扬,不论张三李四,踵门庆贺,都来锦上添花。
希望为大家提供的状元是如何来的,能够对大家有用,更多相关内容,请及时关注我们!
相关推荐:
标签:国学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