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小学 > 语言文字 > 国学

北宋南宋:论宋代富民兴教化民与乡村社会秩序

编辑:sx_liax

2016-04-14

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论宋代富民兴教化民与乡村社会秩序

北宋南宋:论宋代富民兴教化民与乡村社会秩序

一、富民兴办教育事业的背景

在宋代社会,富民兴办的教育设施遍布于各地,有的甚至相当普及。遍布于各地,其规模有大有小,各具特色。小者塾师一名,学生数人;大者名师会聚,生徒众多,聚书上万卷,分级授课,足以与官学媲美。但就大多数而言,一般是塾师一人或数人,生徒数十,学堂一间或数间。如史料中所载的情况,“李仲永……于所居三东三里间,自立义学……招延师儒,召聚宗党,凡预受业者逾三十人”[1]。那么,富民办学的兴起原因何在呢?首先,宋代富民办学发展乃至勃兴有深刻的时代背景。教育的不发达、教育设施的落后、教化乡民都是富民们热衷于办学的客观原因。宋初,国家急需人才,科举取额剧增,读书人有了更多的世用升腾机会,激发了求学的积极性,如在饶州形成了这样的风气:“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2]。“建学独先于天下”的延平府,就形成了“家乐教子”的良好社会风尚,史书甚至于说此府“五步一塾,十步一庠”,其读书风气则是“朝诵暮弦,洋洋盈耳”[3]。但政府的官方办学并不能满足他们读书的需求,从而使富民办学的兴起成为可能。官学难以有效地发挥其社会教化功能,因而宋政府只有把社会教化的阵地下移至民间,这就给富民办学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如江州德安富姓陈氏“为家法,戒子孙,择群从掌其事,建书堂教诲之……延四方之士,肄业者多依焉”,密州诸城学者齐得一,“能读五经善于教授,乡里士大夫子弟不远千里皆就之肄业。”[4]

其次,富民办学得到了官方的支持和帮助,如宋太宗为江西安义县富民洪文抚所办雷塘书院亲书“义居人”赐之。地方官员的扶持对于富民办学的兴起也很重要,如庆元年间(1195—1200)建昌县令许锡看到“虽万户之邑,多士之乡”,而学校却“听其废坏而不葺,因其简陋而不改”,他经过实地考察,确定学校的地址。但仅靠政府的力量修建学校有点吃力,[5]因此希望富民可以出来相助,“士闻其议,愿献其谋;农闻其议,愿效其力;工闻其议,愿竭其技;商闻其议,愿输其用”[6],在富民的大力支持下,终于建成学校。“其民习乎诗书,而不嚚于讼;其士行艺足以重一乡,可以为卿相治天下”,“皆建学之效也”。[7]又如咸淳十年,文天祥利用当地富民(豪长)举办书院,教化民众。对此,他在《赣州兴国县安湖书院一记》中进行了详细的记述,他在文中说:议建书堂,以风来学。召其豪长,率励执事,堂庭毕设,讲肄有位。[8]

再次,宋代富民经济实力的膨胀,是富民可以投资兴办教育的重要因素。如宋代江西实为一个富庶之地。信州“孕金青,殖宝货。壤厚而泉沃,类多大家。”[9]抚州之地,“其田多上胶,有(破)[陂]池川泽之利,民饱稻鱼”。[10]建昌军“土地衍沃,宜稻桑麻,无大水旱,飞蝗所不至,故其人足衣食”。[11]宋人论饶州“风俗”说:“饶之为州,壤土肥而养生之物多,畜百金者,不在富人之列。又当宽平无事之际,而天性好善,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吝。为母妻者,为其子与夫不学为辱,其美如此。”[12]宋代富民经济实力的雄厚,这给了他们兴办教育事业一个重要的物质基础。

希望为大家提供的论宋代富民兴教化民与乡村社会秩序,能够对大家有用,更多相关内容,请及时关注我们!

相关推荐:

小常识:洗马是干什么的?  

小学生必知知识:三班衙役指什么人?  

标签:国学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