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学习网考试频道小编应广大考生的需要,特为参加考试的考生策划了“2013年主管护师辅导:心身疾病的心理因素”专题等有关资料,供考生参考!
一般能引起人产生损失感、威胁感和不安全感的心理刺激最易致病。人的心理活动通常与某种情绪活动相关联,如愤怒、恐惧、焦虑、忧愁、悲伤、痛苦等情绪虽然是适应环境的一种心要反应,但强度过大或时间过久,都会使人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果这些消极情绪经常反复出现,引起长期或过度的精神紧张,还可产生如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血压持续升高等病变,从而导致某些器官、系统的疾病。 心脏病患者情绪紧张时可出现心律失常,如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房性或室性早搏。紧张情绪可导致兴奋亢进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同时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进入血流,动员储存的脂肪,使血中的脂质增加,当这些游离的脂肪酸不能被肌肉活动所消耗,就可能导致动脉硬化。
心理应激还能引起胃肠分泌增加。愤怒、激动、焦虑、恐惧都能使胃液分泌和酸度升高,而抑郁、悲伤则可使胃液分泌减少和胃肠蠕动减慢,长期焦虑还可使充血的胃粘膜糜烂。
在支气管哮喘疾患中,心理因素起重要作用者约占30%.有支气管痉挛素质、易产生IgE抗体者,哮喘易被促发。哮喘的病程可因心理因素而改变。有些儿童的哮喘只在家中发作,在学校则不发作,甚至在两种场合都接触同样的致敏原也是如此。说明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甚至有些哮喘患者可由条件反射而引起哮喘发作。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伴有心理上损失感的刺激,对健康的危害最大。根据对居丧的903名男女长达6年的追踪观察,发现居丧第一年的死亡率高达12%,第二年为7%,第三年为3%,而对照组分别只有1%、3%和2%.另一调查表明,中年丧偶者更为严重,比较他们与同年龄组的死因,以8种疾病的差异最为显著,脑血管病为对照组的6.2倍,冠心病4.6倍,非风湿性心脏病3.4倍,高血压性心脏病8.2倍,全身动脉硬化7.1倍,肺结核7.8倍,肺炎和流感5.5倍。其他如恶性肿瘤、糖尿病等疾病的比例也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