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考生们更有效的复习,精品学习网整理了物理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考试辅导内容,希望考生们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取得更多的收获, 通过对复习资料的熟练来为考试复习锦上添花。
物理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2013年内科主治医师职业病学复习重点(6)
第六章 物理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目的要求]
1.掌握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中暑的概念、表现。评价噪声的常用物理参量及卫生学意义。噪声对机体的影响及控制。减压病。
2.熟悉高温作业、生产性噪声概念,振动对机体作用的影响因素,局部振动病。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对机体的作用。
3.了解高温作业对生理功能的影响,降温措施。异常气压、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的接触机会、防护措施。
[学时分配] 12h
[学习要点]:
一、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及特点
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主要是指气温、气湿、气流和热辐射。
(一)气温
生产环境中的气温除决定于大气温度外,还受太阳辐射、生产上的热源和人体散热等的影响。热源通过传导、对流使生产环境中的空气加热,并通过辐射加热四周物体,形成第二次热源,扩大了直接加热空气的面积,使气温升高。
(二)气湿
生产环境中的气湿以相对湿度表示,相对湿度大于80%为高气湿,低于30%称为低气湿。高气湿主要由于水分蒸发和释放蒸汽所致,如液体蒸煮的缫丝、印染、屠宰等工艺和矿井作业。低气湿可见冬季高温车间的作业。
(三)气流
生产环境中的气流动力来自于外界风力和厂房中的热源。室内外温差越大,产生的气流越大。
(四)热辐射
热辐射主要指红外线和一部分可视线而言。太阳和生产环境中的各种熔炉、开放的火焰、熔化的金属等热源均能产生大量热辐射。红外线不直接加热空气,但可使周围物体加热。
生产环境中的气象条件,除随不同季节大气条件的变动而改变外,也受生产场所的生产设备、生产情况、热源的数量和距离、厂房建筑、通风设备等条件影响。
二、高温与中暑
高温作业系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
(一)高温作业的类型
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 如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轧钢等车间;机械铸造工业的铸造、锻造、热处理等车间;陶瓷、玻璃、搪瓷、砖瓦等工业的炉窑车间;火力发电厂和轮船的锅炉间等。这些场所的气象条件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而相对湿度较低,形成干热环境。
2.高湿作业 其特点是高气温、气湿,而热辐射强度不大。主要是由于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水蒸气或生产上要求车间内保持较高的相对湿度所致。如造纸、印染、纺织工业中的蒸煮作业。
3.夏季露天作业 南方的夏季露天作业,如建筑、搬运、露天采矿以及各种农田劳动等。
(二)中暑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发生的急性职业病。环境温度过高、湿度过大、风速小、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是中暑的主要致病因素。过度劳累、睡眠不足、体弱、肥胖、尚未产生热适应都易诱发中暑。一般临床上将中暑分为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三种类型。
1.临床表现
(1)热射病(heat stroke) 人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紊乱所致。其临床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可高达40℃以上,开始时大量出汗,以后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2)热痉挛(heat cramp) 由于高温过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其临床特点是骨骼肌突然痉挛,并伴有收缩痛。痉挛以腓肠肌等四肢肌肉和腹肌为多见。痉挛发作多对称性,自行缓解,患者神志清醒,体温正常。
(3)热衰竭(heat exhaustion) 发病机制不明确。多数认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皮肤血流的增加不伴有内脏血管收缩或血容量的相应增加,导致脑部暂时供血减少而晕厥。发病一般迅速,先有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休息片刻即可清醒,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