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防治糖尿病四步曲

2011-07-08 15:55:50 字体放大: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糖尿病(消渴)的发生多因禀赋不足、脏腑虚损、气血失和,使水谷的运化、吸收和输布失常。而嗜食肥甘、贪恋醇酒、情志不遂、精神压力、起居失常、久坐少动等,都是诱发原因及使疾病加重的因素。对糖尿病的防治,我们正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居安思危 防患未然

改善体质偏差

中医认为,疾病是体质偏差及脏腑功能失调超过一定界限而成,在没有到达这个度之前,就应该纠正这种偏差,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糖尿病的庞大“后备军”,即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糖耐量低减、有糖尿病家族史且生活方式不良、腹型肥胖或有血压血脂异常、生育过4000克以上巨大胎儿的妇女等。在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可配合中医药调治,酌情以健脾化湿或调理肝肾等方法,纠正体质的偏差及脏腑功能的失衡,尽量延缓其迈入糖尿病大军的步伐。

救其已成 防微杜渐

因人辨证论治

一些糖尿病患者,即使降糖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不断增加,血糖仍居高不下。这类患者除了药物、饮食、运动因素外,往往可以找到严重干扰降糖药效果的可调节因素,如食欲亢进、便秘、失眠、焦虑、抑郁、各种疼痛、月经不调等。中医可通过消除或缓解这些因素并配合西药,获得良好地控制血糖的效果,减缓疾病进展。

中医治病讲究因人制宜,即针对每位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程、疾病背景、症状、指标的轻重程度等不同,给予相应的个体化治疗。常以养阴生津、补肺健脾、益气养血、滋养肝肾、滋阴益阳法调和脏腑功能及气血阴阳,以清热润燥、泻火解毒、活血化瘀、理气除湿、通络祛风法去实泄浊。即便是治疗看似简单的便秘,也有滋阴增液润肠、益气通便、降气通便、清热泻火通便等不同;治疗失眠有养心安神、补益心脾、交通心肾、清热利眠、调肝利眠、活血利眠等不同。

对肾阴亏虚的糖尿病患者,可选用六味地黄丸或左归丸时常灵活加减;若患者视物模糊、两眼干涩,可加用枸杞、菊花滋肝养肾明目;伴干咳、口干者,可加用麦冬、五味子滋养阴液;合并下肢水肿、小便不利,则可加用车前子、牛膝利水消肿;若畏寒怕冷、四肢欠温、小便清长,则可加用肉桂、红参温肾助阳。

总之,要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同时强调随证加减、灵活变通,以恰当用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救其已败 以防燎原

延缓变证出现

中医倡导“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已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患者往往虚实夹杂,一般通过各种疗法虚则补之,扶助正气;实则泄之,及时通过畅气、通腑、除痰、利水、化瘀、通络等方法祛除病邪,尽量防止“大火形成燎原”之势。

长期临床观察表明,大部分患者的标证多以瘀血、痰浊的表现为主,如见肢体麻木疼痛、胸闷刺痛、口唇颜色紫暗、舌质紫暗有瘀斑等为血瘀内阻,可在辨证治疗的主方中加用桃仁、红花、丹参、鸡血藤等活血化瘀药;伴有肥胖、胸腹满闷、肢体沉重、恶心口黏、头重嗜睡、大便黏滞等,则多为痰浊内蕴,可在辨证治疗的主方中加陈皮、茯苓、半夏等健脾化浊药物。当然平素注重培本,酌情益气、温阳、滋阴、养血是不可忽视的。

突出特色 优化方案

多法辅助治疗

在综合评估、调整用药、优化方案、多种方法治疗复杂病症的基础上,我们常用的特色治疗有:中药足浴方(川草乌、透骨草、鸡血藤等)减轻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造成的凉、麻、痛等症;系统疗法联合灌肠方(煅牡蛎、丹参、大黄等)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改善糖尿病肾病导致的高血压、贫血、夜尿增多、蛋白尿;升清降浊系列方改善或消除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食后饱胀、恶心、呕吐等;养血除痹系列方改善有胫前色素斑的糖尿病患者的下肢血瘀症,预防或改善部分糖尿病足的发生及进展。

我们追求未病先防,即病防变,提倡全面、精心、多环节调控,主张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的优势互补,为糖尿病的防控尽绵薄之力。

相关推荐:

眩晕-中医护理方法   

中风-中医护理方法  

痉证-中医护理方法  

<--卫生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