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针对最近媒体报道的我国“年人均输液8瓶”的问题,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10日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这种情况确实要通过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和其他医改措施来加以改善。” |
针对最近媒体报道的我国“年人均输液8瓶”的问题,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10日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这种情况确实要通过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和其他医改措施来加以改善。”
相对于前几年的看病难、看病贵,近年来,关于医疗领域的问题,谈得更多的仿佛就是过度医疗、过度用药。“年人均输液8瓶”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说医疗问题也有内外之分,那无疑,让百姓有地方看病、有钱看病就属于“外部问题”;而如何更科学地治好病,显然就是“内部问题”了。那么,这看似“技术领域”的内部问题要靠什么来解决呢?
颇让人玩味的是,最先指出这一问题的,是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这本是一个“外行人”;而“懂行”的卫生部官员,却只好疲于事后答复。是后者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是忙着改章建制,竟忘掉了这老本行?
不知从何时开始,本应处于医疗主体地位的医生,将传统医学中最为精粹的“望闻问切”全省掉了。患者来了,直接上机器,然后开药输液。而从某种程度上说,过度治疗可算是既有医改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随着保障力度越来越大,似乎吃再多的药,花的钱也不如以往多了,如此,那些“敢于”开药的医生,便更没有负疚感;而医疗知识仍旧缺乏的患者,反而还会有一种赚了便宜的感觉。于是,医改进展到现在,医生吃回扣的道德痼疾,依然没有祛除。
如今,卫生部表态称,解决过度输液的问题,还是要靠医改来解决。因此,在接下来的改革中,就应内外兼修,更加注重人的因素,走出既有的误区:首先,加大投入是没错,但医院的公益性与医生的公德心,不应该靠钱来保证,这本就是一种天然的质素;其次,在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上,真正将医德作为第一考量要素,而不是看他为医院赚了多少钱,要让更多陈宏如以及北京那位至今还在把脉的九旬郎中路志正这样的良医,成为最大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