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医执业医师诊断学辅导:解读中医“湿热”

2013-11-19 11:48:56 字体放大:  

【编者按】精品学习网临床执业医师考试频道为考生们提供了“2014中医执业医师诊断学辅导:解读中医湿热”,文章内容知识点比较集中,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考生强化所学知识点,下面请看正文:

解读中医湿热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那脾就不能正常地“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困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所谓热,那是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

湿热的一般表现有: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濡数。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疔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但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其他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

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化湿为主,热重以清热为主,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中药。仁爱中医科采用中药健脾渗湿、清热利湿、芳香化湿和内外合治、内服中药、外敷贴脐、或中药薰蒸的方法治疗湿热症,疗效明显。

此外,因热往往依附湿而存在,所以,应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食调理,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这是预防湿热的关键。

更多关于2014中医执业医师诊断学辅导:解读中医湿热的内容请关注:【中医执业医师网辅导精华

<--执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