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7日。第二届世界农村公路大会。
来自34个国家的500余名代表,共同听取了浙江省农村公路建设的经验。八年来,浙江累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改造8万余公里,使全省达到每平方公里公路密度108公里。农村百分百通等级公路,在浙江已成为现实。
不少与会代表感慨:这事,发达国家不愿干,不少发展中国家干不了。
让江河峡谷握手,让高山峻岭搭肩。浙江5000多个村庄新通了等级公路,极大改善了浙江农民出行的交通环境,促进了城乡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乡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快推进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替农民背债,值!"
到2002年底,浙江3.8万多个行政村中,58%没有通等级公路,48%的通村公路没有硬化。
交通不便,农民的茶叶、杨梅、毛竹成了养在深闺中的"凤凰",一车西瓜拉到城里只剩几个囫囵的,年轻后生熬得两鬓发白仍是光棍,百岁老人一辈子未曾走出大山……
似乎无法摆脱的是,社会越进步、经济越发展,农村地区与外部世界的发展差距就越拉越大。
家家的小事就是政府的大事。面对农民兄弟的热切期盼,2003年6月23日,浙江农村发展史上迎来了里程碑式的一天。这一天,浙江省委、省政府基于浙江要率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做出了实施"乡村康庄工程"的重大决策,由省交通厅牵头落实。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形象地把这一工程称为"全面小康工程"、"城乡一体化工程".
"浙江要率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在统筹城乡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交通作为城市化、工业化的桥梁和纽带,理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郭剑彪表示。
在浙江农村公路建设史上,从土路基到机耕路再到砂石路,标准几变。但由于缺乏可靠的资金来源,修了停、停了修依然是农村公路建设长期以来的最大尴尬。2003年,解决的办法找到了:政府出钱为主——这或许也是惟一的有效办法,因为农村公路没有直接经济收益。
不少人为交通部门的"债台高筑"担心。康庄公路启动初的3年间,交通部门已为农村公路建设负债43亿元,全部完工得负债70多亿元。
然而,随着工程推进,这项"民心"工程让浙江农村发生着悄然变化:公路通了,农民什么值钱种什么;公路通了,农民不再背井离乡,开始返村创业;公路通了,基层党群关系越来越近,一起修路修出了兄弟情谊……
"这债,我们替农民背得值。"郭剑彪说,"农村公路产生的社会效益及长远的经济效益,恐怕要10倍、20倍于目前的投资。"对这项工作,浙江省委、省政府一直以来十分重视。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出台了多份有关推进通村公路建设指导性文件,全省通村公路建设省补资金路基路面合计每公里已分别达到了29万元、33万元,景宁畲族自治县每公里则达到了41万元。
千万"愚公",痴心守路人
一批村干部,为了修建通村公路,奔走筹资、泡在工地、严格监督,熬红了双眼,盼着通车的好日子;为了家乡的公路,捐资15万元、当了一年工程质量义务监督员的文成老华侨,5次改签返回意大利的机票;嵊州一位绝症病人,拒绝治疗,在生命的最后一程,坚持打工赚钱捐给村里修路。
山水为之动容,大地铭记着这些无名的英雄。
整洁公路如飘带般在山间曼舞,山顶隧道让天堑变通途,如今的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镇严村再也不是个闭塞山村。勤劳朴实的严村人用他们粗糙的大手和宽厚的脊背,奋战5年,硬是在山沟里开通了一条1112米的隧道,被称为"现代愚公".
同样的"愚公移山"故事发生在两年后的松阳岱头村:连续的大雨冲毁了路基,挖掘机翻到了八九米深的山坡下。岱头村人男女老少齐上阵,绳索拉、棍棒撬,连孩童都在雨中喊着"加油".奋战8天,十几吨重的挖掘机就这样被抬上了山。
一听说村里要修路,景宁大顺乡残疾打柴人张向东捐出了家里仅有的300元钱。村民们知道,2000斤柴勉强可以换回300元钱,而这需要张向东拖着病腿在山林里往返100多次。
民心工程,质量为先。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省公路局局长李良福表示,农村公路项目规模虽然小,但建设质量一点不能降低,要依照"五型公路"建设,即品质型、平安型、生态型、服务型、阳光型公路。
康庄工程点多面广,工程浩大,工程监理是一大难题。除了专业技术人员,更多亏了成千上万名老党员、村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热心村民。他们被称为"草帽军团":头戴草帽,手拿标尺,盯着看水泥厚度达不达标,宕渣铺设好不好,路面宽度够不够。正是在这无数双眼睛的监督下,浙江省高标准完成了康庄工程的施工。
3500万农民迈上康庄路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农民过去出行经常碰到的尴尬;如今,四通八达的乡村"康庄大道"在浙江农村遍地开花,惠及3500多万农民。
早上6时多,龙泉道太乡大苏村党支部书记邹美文从家里出发赶往城区办事。2个小时后,他就到了城区,"多亏了乡村康庄工程".大苏村离城区103公里,被称为"龙泉西藏".以前村民到龙泉城区一趟,则要走4个多小时的山路,再坐2个多小时的客车。
康庄工程不仅为人们出行带来了便利,而且还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龙泉锦安村农民吴春和说,以前做梦也没想到,同等面积的竹山,他家的竹山年收入可以翻上3番。
"从效果看,康庄工程表现出五大积极效应。"郭剑彪介绍说,"一是农民增收效应。通路后,农民平均收入提高1069.14元。二是结构调整效应。公路沿线近四分之一的农民扩大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53.1%乡镇的企业数量明显增加。三是素质提升效应。农村公路建成后,农民普遍反映'公路通了,信息灵了,脑瓜活了,收入多了,讲文明了'.四是农村和谐效应。公众对农村公路建设满意度高达95.5%,99%的村委表示干群关系得到改善。五是投资带动效应。根据测算,2003年至2009年全省农村公路建设拉动GDP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年均GDP贡献率达0.5%,创造就业岗位约30万个。"然而,作为先行者,浙江省面临的是农村公路"后建设时期"的问题:农村公路没有经济收益,如何解决道路养护维修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无论当下还是长远,这些投入都是巨大的。
先行者最先遇到问题,也在积极破解难题。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徐纪平表示,在大规模的农村公路建设完成后,浙江把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坚持"管理责任以县级政府为主、资金投入以公共财政为主、养护组织以市场运行为主、监管实施以交通部门为主"的"四为主"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基本原则,已初步建立了农村公路有章管、有钱管、有人管、有招管的"四有"农村公路管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