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末,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多层地下室、地下铁道、地下商业街等各种地下建筑,成为上海城市建设的新趋势之一。在建筑物稠密的城市中心,深基坑的开挖成为岩土工程的一个重要课题。基坑围护体系,是一个土体、支护结构相互共同作用的有机体,由于周围建筑物及地下管道等因素的制约,对支护结构的安全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能保证基坑的稳定性及坑内作业的安全、方便,而且要使坑底和坑外的土体位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确保邻近建筑物及市政设施正常使用。
90年代初,由于设计、施工不当,发生了多起深基坑工程事故。仅1992~1994年,就发生了30余项,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后果。浦东地区良丰大厦搅拌桩坝体的圆弧式整体滑动;齐鲁大厦搅拌桩坝体的倾覆破坏;良友大厦由于邻近供销大厦打工程桩使围护结构产生超大水平位移,导致工程桩的大位移及断裂;服饰中心由于支撑施工未按设计要求,导致支撑失稳,围护结构产生“踢脚”破坏等。特别严重的是广东路、福建路处的昌都大厦,深基坑地下连续墙围护,在开挖到基底深度13米,第三道支撑未及支护时,突然在广东路一侧发生坍落,折断了2条电力电缆,1条煤气管,1辆重车跌落坑内,估计造成的损失达上亿元,形成上海建筑史上少见的大事故。这些事故引起了上海市政府和工程界的高度重视。1993年,市建委批准上海市勘察设计协会岩土工程委员会负责编写上海市标准《基坑工程设计规程》,对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重力式搅拌桩挡墙
在软粘土地基中开挖深度为5~7米左右的基坑,应用深层搅拌法形成的水泥土桩挡墙,可以较充分利用水泥土的强度,并可利用水泥土防渗性能,同时作为防渗帷幕。因此,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水泥土重力式挡墙一般做成格栅形式,按重力式挡墙计算。广泛用于开挖深度7米以内的深基坑围护结构、管道沟支护结构、河道支护结构、地下人行道等。
80~90年代,水泥土搅拌桩支挡结构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进一步发展,已有数百项工程采用这一新技术。由于施工时无振动、无噪音、无污染、开挖基坑一般不需要井点降水,也不需要支撑和拉锚,基坑内整洁干燥,有利文明施工。基坑周围地基变形小,对周围环境影响小,因此受到普遍欢迎。
1981年,宝钢纬三路P-5污水处理站是上海地区利用深层搅拌法作为挡土结构的先导。1983年,上海市人防科研所、同济大学地下工程系等单位在市科委的支持下,提出了“水泥土搅拌桩侧向支护应用技术研究”的课题,结合四平路地下车库深基坑开挖进行试验研究。该基坑的实际开挖面积为86米×49米,开挖深度5.75米,局部深度6.75米。经过对水泥搅拌桩的物理力学特性、影响水泥土抗压强度的各种因素(水泥掺入比、水泥标号、龄期及养护条件等),对水泥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抗剪强度、渗透系数等进行了试验研究,获得了许多第一手资料,经过实际开挖,顺利完成了研究任务。得出结论为:在场地容许下,开挖深度不大于7.0米的深基坑,在满足支护体和机械操作所需要的场地面积条件下,不论何种土质条件,只要精心设计(包括支护结构设计和材料配合比设计),严格施工,确保施工质量,采用水泥土搅拌桩进行边坡支护都是可以取得成功的。
1983年,上海人防科研所等单位对11个工程进行统计表明,基坑围护技术的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明显。上海市机电贸易大厦地下室基坑面积为3440平方米,实际开挖深度为7.0米,原已打了一排钢筋混凝土板桩,化了100多万元,尚需支撑、拉锚、二级井点降水,施工作业有困难。其南边的金山阁酒家距基坑最近处只有3米左右,边坡位移必须严格控制,后经研究,改用水泥土搅拌桩加固边坡,取消支撑、拉锚和井点降水,不仅边坡稳定可靠,确保了周围建筑物和地下重要管线的安全,而且节约工程费用30%以上,缩短工期1个多月。
上海市保险公司综合楼双层地下室基坑,面积1500平方米,实际开挖深度7米。原计划采用钢板桩加井点降水方案,因其周围有5层砖混结构居民住宅和4层厂房建筑物,实施原方案有困难。后改用水泥土搅拌桩边坡支护,取得成功,节约成本30%左右,缩短综合工期2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