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精品学习网导游资格考试频道为大家搜集整理中文导游词:湖南湘西土家民族风情导游词相关资料,希望对参加导游资格考试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湖南湘西土家民族风情导游词
木叶传情
湘西苗族男女找对象,谈恋爱,兴“赶边边场”,土家男女却用木叶传情。
土家人天天在深山与鸟儿、蝉儿为伴,寂寞了,高兴了,忧虑了,或有什么隐秘心事,便摘片木叶儿,吹起无词曲儿来。这些木叶歌,或婉转悠扬,或如泣如诉,或欢畅愉悦,或悲泣幽怨,远听,鸟儿在啁啾,似山泉在叮咚,充满诗情画意。吹木叶并非易事,要经过长期练习,才能吹出调儿来。有的男女青年相爱倾慕,却不便启齿,又不喜欢媒婆搬弄是非,于是就用木叶求偶,把满腔的爱写在木叶上,山里人这样唱:
满山木叶堆打堆,问郎会吹不会吹?
有朝一日学会了,只用木叶不用媒。
千两银来万两银,难买阿妹一颗心,
媒婆嘴巴磨出血,不抵一曲木叶情。
千古绝唱“哭嫁歌”
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报结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先是在吊脚楼闺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亲邻九女依次围坐,哭起嫁歌来,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哭有规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骂媒人...哭三五天,有长达十天半月的。主要内容有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恩,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教女为人处世等。
哭嫁歌一般为即席作,见娘哭娘,见婶哭婶。哭词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词,如“比古人”、“共房哭”、“十画”、“十绣”、“十二月”等。哭有曲调,抑制顿挫,是一门难度很大的唱哭结合的艺术。嫁娘必在此前求师练习(当然是秘密的)。哭时以“嗡”、“蛮”、“啊呀呀”等语气词,一泣一诉,哀惋动人。如“哭姊妹”:
同喝一口水井水,同踩岩板路一根;
同村同寨十八年,同玩同耍长成人。
日同板凳坐啊,夜同油灯过;
织麻同麻篮啊,磨坊同扼磨...
又如哭爷(音“伢”)娘:
娘啊娘,我要走了呐,再帮娘啊梳把头。
曾记鬓发野花艳,何时额头起了苦瓜皱?
摇篮还在耳边响,娘为女儿熬白了头。
燕子齐毛离窝去,我的娘唉,衔泥何时得回头?...
娘哭女:
铜锣花轿催女走,好多话儿没说够;
世上三年逢一闰,为何不闰五更头?
哎,儿去了哎娘难留,往后的日子你重开头;
孝敬父母勤持家,夫妻恩爱哎度春秋...
土家女哭嫁俗流传久远。清代土家诗人彭谭秋记载说:“十姊妹歌,恋亲恩,伤别离,歌为曼声,甚哀,泪随声下,是‘竹枝’遗意也。”古竹枝词里有首咏哭嫁诗:
桃夭时节卜佳期,无限伤心叙别离。
哭娘哭嫂哭姐妹,情意绵缠泪如丛。
用哭声来庆贺欢乐的出嫁,用歌舞来祭祀死去的亲人,看似不可思议,却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独特的禀性及文化意识。
生儿育女
撒筷子:“十姊妹”哭罢,喷呐锣鼓催着花轿,这时,新娘子必由她的哥哥弟弟或是堂兄堂弟,背着进花轿,母亲即在轿四周撒“五谷”,祈愿女儿成家后,五谷丰登,年年发达;又在轿前轿后撒一把筷子,祈祷女儿快(筷之谐音)生贵子,人丁兴旺。
产妇禁忌:新娘完婚之日,给新房铺床的女人,必须是有儿有女的且在当地有一定声望的,有女无儿的不行。寡妇不能进洞房。接帐子的女人也要有儿有女。
女人怀了孕,叫“有喜”,不得在堂屋门槛上坐,说是亵渎了家神;不能坐扁担、锄把,说是日后养的儿女懒惰;屋里不能钉钉子,怕“钉”到胎儿身上;不能打蛇,打蛇娃子要唾舌子的;不准进洞房,怕发“四眼风”;不准踩水牛索,因为水牛怀胎要十二个月,怕超月...
小孩生了:孩子哇哇坠地,男方须向丈母娘报喜,生男孩就抱一只公鸡,生女孩就抱一只母鸡,丈母娘一看便知是男是女。
三日后,做外婆的便去女儿家看外孙儿,叫“洗三”。然后商定吉日送礼贺喜,叫“斟祝米酒”。外婆必送布料、婴儿毛衣、鞋帽、尿片及鸡、蛋、肉、米及摇篮之类的东西。还得给月母子送衣服,道是“儿奔生,娘奔死”,算是给月母子的慰劳。
背小孩走夜路要把尿布搭在小孩头上,说是避邪;小孩满百天时,要舔猪尾巴,说不流涎水;女孩子舔鸡翅膀,说长大了会梳头;还要让小孩喝画眉汤,说长大后能说会道;有的把小孩脐带放于高山顶上,说长大了胆子大,办得大事;小孩满周岁了,要“挖周”,也就是做一岁生日;小孩受惊吓了,就在门前十字路口泼水饭或请土老司“吃吓”;婴儿犯了“夜哭关”(俗称“百日哭”),就用纸写四句偈语巾在大路边或桥柱上,让过路人念:“天皇皇,地皇皇,我家出了个夜哭郎,过往行人念一句,一觉睡到大天亮!”据说这么念了一百个人,孩子就不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