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教师考试教育学辅导资料
第三章
1、人的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主体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和预见性)、(主体活动的选择性)和(主体活动的创造性)
2、(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1、人的本质。
(1)人是认识和实践、社会和历史的主体;(2)人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的客体;(3)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1、试述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一)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的自然性是指人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一方面表现在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存在于自然之中,是大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另一方面表现在人具有生物属性和生理属性。人的社会性是指人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人的社会性也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取决于生理遗传,也取决于社会遗传,即取决于从上代人继承下来的人类积累的经验。其次,从现实的角度看,人是在社会中,在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总之,人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社会性,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的自然性是人的社会性的物质前提,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的观点,是科学地进行教育的出发点。教育要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同时,教育也要重视人的自然性,要按照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二)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人的受动性是指人的生存和发展既要受到自身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制约,又要受到社会环境的限制。人的能动性是指人能够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发展自己。人的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主体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和预见性,主体活动的选择性,主体活动的创造性。创造性是能动性的最高表现。人既具有受动性,又具有能动性,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两者的统一。人的受动性是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能动性。
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统一的观点是科学教育观的客观依据。在重视社会条件和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的基础上,还要把教育同人的自觉积极性结合起来。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客体,更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主体;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三)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人的共性是指存在于人类一般特性之中,贯穿于历史阶段之上,使人根本有别于动物的特性。人的身心发展的继承性以及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的继承性,是人的共性之所以存在的主要原因。个性是单个人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的总和,它表示的是某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性。
人的共性和个性统一的观点要求在教育上,一方面要坚持统一的教育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
2、什么是人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包括哪些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这个变化既有连续的、渐进的量的变化,又有质的飞跃;这个过程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从旧的质到新的质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的发展。意向的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
两者的关系:人的身心发展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的发展不仅寓于身体发展之中,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同样,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也总是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展。因此,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必须是促进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
3、试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乾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循序渐进并不是消极地迁就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是要向学生不断提出高于现有水平又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以促进学生装的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所谓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与此同时,还应看到各年龄段又是相互联系的,要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和过渡。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在这一时期,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失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一个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性。
(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地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4、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1)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他认为人的发展是由人的本能决定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遗传决定论的典型言论是: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是美国的华生。他认为人的发展是由后天的环境决定的。典型言论是: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一个由我支配的环境,我可以保证,无论这些儿童的祖先如何,我都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为任何一种人,或者是政治家、军人、律师,抑或是乞丐、盗贼。
(3)二因素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他们认为: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施太伦曾假设遗传是长,环境是宽,发展就是长乘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