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规则教育中的常见问题及思考

2011-05-25 12:03:05 来源:互联网 字体放大:  

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新《纲要》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幼儿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这给幼儿园教师进行常规教育带来了困惑:自主和规则是怎样的关系?怎样才能使它们协调统一?教师们犹如“戴着镣铐的舞者”,在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时矛盾重重,并产生了许多问题。对此我进行了观察和思考。

问题一 自主还要规则吗

案例 没有规则的玩色活动

在中班科学活动“颜色的变化”中,教师为每组幼儿准备了红色、黄色、蓝色的水粉颜料各一盘,水粉笔若干,记录纸六张。在幼儿认识操作材料后,教师布置活动任务:“请你们先想一想,把两种不同颜色的颜料加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然后用笔试一试。”随后,教师就让幼儿自己去玩色。

小羽拿起笔蘸了红色颜料画了起来,不一会儿,他又用同一支笔去蘸黄色颜料。其他幼儿也拿同一支笔去蘸不同颜料。有的幼儿不小心手上沾上了颜料,便随意抹在桌子上。东东的袖子碰到了颜料,小瑜看见了,用笔指着东东说:“你的衣服上有颜料。”话没说完,笔上的颜料甩在了小羽脸上。小羽叫了起来:“老师,小瑜把颜料弄到我脸上了。”教师正在另一组指导,头也没抬一下,说:“不许把颜料弄到别人脸上、身上。”东东突然又叫:“糟糕!黄颜料里有其他颜料了,还怎么玩呀?”其他幼儿也大叫起来:“老师,我们的红颜料变成黑色的了,不能做实验了。”

(分析:为了幼儿的自主发展,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一个无任何要求的自由开放的活动环境和氛围。真能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吗?回答是否定的。事实上,在混乱和没有规则的状态下,幼儿无法专注进行玩色实验,他们的内心体验并不愉快,只能用叫喊发泄着对某些幼儿破坏活动常规的不满。由此可见,自主需要一定的规则作为基础,没有规则,自主就是一句空话。)

案例 规则指导下的自由玩色活动

仍旧是中班科学活动“颜色的变化”。材料准备也同前一个案例。教师在让幼儿认识操作材料,布置活动任务后说:“试验前大家要记住一个小小的要求:蘸过红色颜料的笔一定要放回装红色颜料的盘里,不能去蘸其他颜料。蘸过黄色颜料的笔和蓝色颜料的笔也一样。看谁每次都放得正确。下面请大家来试试,看看会怎么变。”

孩子们开始尝试,活动进行得井然有序,他们一边做实验一边欣喜地将结果讲述给教师听。幼儿发现用同样的两种颜色相加(不同分量)能变出不同的颜色。这是怎么回事?孩子们争论起来。于是,教师引导他们用相同的分量,多一倍、多两倍的分量再次试验……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孩子们还学到了活动设计中没有涉及却富有意义的东西。

(分析:操作前教师清楚地将规则告诉了幼儿,这种规则既能规范幼儿的操作行为,又能引发和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索、发现。)

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且取得预期效果,需要一定的秩序和协作,而秩序需要规则来维护,协作亦需规则来保障。我们不必担心规则会“束缚”幼儿的自主活动,重要的是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自觉遵守。这样既能维护秩序,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使幼儿真正得到自主发展

问题二 什么样的规则是必要的

案例 高控制下的生活活动

早操后回到活动室,教师说:“大家先解小便再去喝水。来,小猫走路。”孩子们齐声说:“静悄悄。”30多名幼儿排着长队全部走进了厕所。厕所里一下子吵吵嚷嚷,你推我挤起来。教师听见了说:“小猫怎么又有声音了?”孩子们一时安静下来。这时,小明被同伴挤了一下,小便浇到毛毛身上,毛毛叫了起来:“老师……”教师说:“谁在挤来挤去?”

(分析:教师为了便于管理,对幼儿提出了统一要求,但由于环境的局限,统一要求不仅没有带来预期效果,反而成为造成混乱局面的根源。其实教师只要让幼儿自己选择先喝水还是先入厕,就可以避免局面的混乱。)

有几个女孩子等不及了,没解小便就去喝水。教师一看喝水的人很多,就连忙跑到饮水机旁边说:“要排队接水,一人接一次,接好水的回到活动室座位上去喝,别烫着。”孩子们争先恐后,你推我挤,不时有人将水洒在身上。教师见了,厉声喝道:“再挤都别喝了。”孩子们这才吓得安静下来。

(分析:当幼儿作出违反常规的举动时,教师首先应该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让幼儿不遵守常规。是教师没有提出必要的要求,还是要求根本就不合理或不必要?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假设:如果教师在喝水前就提出明确要求,如果教师在饮水机前站一条线,孩子们还会乱挤吗?)

贝贝接了满满一杯水,小心翼翼地走着。教师说:“干吗接那么多?你喝得了吗?”贝贝点点头说:“我很渴。”说话时水洒在了地上。教师于是说:—次少接点。”这时,龙龙又叫了:“老师,康康也接了很多。”教师:“小心点,别把地弄湿了,地湿了会滑的。”于是,孩子们都只接了一点点水。

(分析:为了有一个在表面看来安静、有序的环境,教师约束幼儿的一举一动,甚至规定幼儿的喝水次数和喝水量,这样的规则必要吗?合理吗?每个幼儿的生理需求是不一样的,这些生活活动虽需随时提醒,但不应统一要求,而应让幼儿根据自身情况自主进行。若教师对幼儿事事监管,处处控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教师正准备组织教学活动,龙龙却又拿着茶杯往外走。教师问:“你干吗?”龙龙低声回答:“我还想喝水,刚才只喝了一点点,你说不能接太多。”教师不耐烦地说:“好了,上课了,把杯子放回去。”

(分析:教师对幼儿事事约束,处处监控.幼儿则不明所以地被迫遵守着不合理的“规则”。没有“为什么”,只有“你必须”“你不能”。这样不合理的高控制,不可能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它有可能产生两种结果:一是孩子变得驯良、死板,二是孩子变得叛逆、反抗。这两种结果都是教育应极力避免的。)

案例 适度引导的生活活动

早操后回到活动室,教师说:“自己去解小便、喝水,注意不要拥挤。”于是,部分孩子去解小便,喝水;部分孩子帮教师摆放桌椅,为科学活动作准备;还有部分孩子三三两两、嘻嘻哈哈地说着、打闹着……于是,教师轻轻地提醒道:“注意,别伤了和气。’

有节奏的小铃声敲响,孩子们陆陆续续边拍手边各就各位,随着铃声的停止,科学活动开始了。

(分析:教师没有用过多的规则去限制幼儿.虽然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不多,但我们仍能感受到幼儿的自由和快乐。当有些幼儿出现违反常规的动作时,教师只进行了必要的、温和的提醒,孩子们却能较好地把握分寸,也许这就是自主的力量。当规则渐变为幼儿的自觉行为,一切活动都变得有序而舒适。)

规则不在于多或少,关键在于是否必要和合理,同时要注意规则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教师应尽可能用简明易懂的标记和卡片、动听的音乐、生动的语言、优美的儿歌等将必要而合理的规则物化、隐性化,使规则自然地被幼儿接受并自觉遵守。

问题三 怎样自主建构规则

案例 被动服从与主动建构的游戏规则

又到了游戏时间,孩子们围坐在活动室里,听教师讲解“笨老狼”游戏的规则。由于是复习游戏,游戏的挑战性已有所降低,孩子们没有多大兴趣,游戏只进行了一次,便不想玩了。

教师试探着问幼儿:—会儿,我们请一个小朋友来带大家做个游戏,好吗?”思考了一会儿后,宁宁第一个举手,他想出的游戏是“猫捉老鼠”。游戏规则是猫沿着室内的地砖边线跑,而老鼠则踩着每块地砖逃。与众不同的游戏规则一下子就激起了所有孩子的兴趣。大家非常遵守游戏规则,玩得开心极了。

更新游戏时,有一大半幼儿举手。小伊带大家做的游戏叫“滚皮球”。在教师和同伴的建议下,大家经过讨论,达成了这样的规则:一个小朋友当皮球,另一个小朋友追皮球。“皮球”边跑边两手在胸前做滚动动作,“滚”到某个小朋友面前,两人马上交换角色。如果追“皮球”的小朋友已经捉到“皮球”,“皮球”就不能再滚,而要和追球的小朋友交换角色。游戏在孩子们欢快的呼叫声中进行着……

(分析: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总是错误地认为,规则是成人传授给幼儿的,而忽视了孩子自主建构规则的能力。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让幼儿自创地带大家做游戏,其实隐含了让幼儿学习自主建构游戏规则的想法。同伴自创的游戏及其规则更具创造性和个性,也更易为孩子们接受并遵守。)

规则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幼儿园的规则教育是必要的,但我们必须牢记幼儿园的规则教育要以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为根本,选择合理而必要的内容,采取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方法和手段,使规则真正促进幼儿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