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山东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综合复习第六章

2011-05-26 14:56:25 来源:互联网 字体放大:  
精品学习网为大家采集整理了2011山东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综合复习第六章供大家参考。

2011年山东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综合复习第六章

第六章 态度与品德的养成

1.一般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第一,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第二,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第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2.态度的结构: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新女)、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以图)。

3.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道德的特征:道德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行为规范或准则的总和;道德的社会共同性;道德的阶级性;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5.品德的特征:品德形成的后天性;品德内容的社会性;品德表现的行为性;品德结构的稳定性;品德抉择的自觉性。

6.品德和道德的联系: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7.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方面。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8.态度与品德的关系:二者的实质是相同的,品德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识、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二者的区别是: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9.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⑴三大研究成果的具体内容是①儿童的道德发展既非天赋,也不是社会规则的直接内化,而是受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性质强度的影响。②儿童的道德发展不仅取决于他对道德知识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儿童道德思维发展的程度。③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有明显阶段特点和顺序性的过程,与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相关性。

⑵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前道德阶段(1~2岁);他律道德阶段(2~8);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

⑶皮亚杰在儿童道德发展规律的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在认知发展与道德发展的关系方面,肯定了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关于儿童的道德发展的规律问题及道德发展过程中量和质的问题,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论;关于教育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作用,认为,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可以通过教育的手段加以促进。

10.皮亚杰认为,作为儿童道德发展基础的思维结构特点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与孤立的行为片断相对应的道德观念的总和;在道德认知发展过程中,前一阶段总是融合到后一阶段,并为后一阶段所取代;每个儿童都为建立他自己的综合体积极努力,而不只是去接受社会文化所规定的现成的模式;道德认知发展的先在阶段是后继阶段的必要的组成成分。

11.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12.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13.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14.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法: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