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强化理论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一般说来,强化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用。
二、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
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
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三、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四、成败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他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三是自我强化,所谓"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班杜拉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待,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效能期待。同时,归因方式也直接影响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一)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作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
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学习需要与学习效果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二)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一是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一是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应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
从间接途径考虑,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