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精品学习网教师资格考试频道为湖北教师资格考试的考生搜集整理了山东泰安2012年教师资格教育学模拟真题及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基他事物之间所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是
A、教育规律
B、教育经验
C、教育现象
D、教育方针
2、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教育名著《爱弥儿》中系统阐述的教育思想是
A、绅士教育
B、自然教育
C、和谐教育
D、武士教育
3、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而在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社会是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4、把人的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发展的现实性,为人的发展提供现实根基与资源的是
A、遗传
B、环境
C、个体的能动性
D、教育
5、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这体现了教育的
A、社会变迁功能
B、社会流动功能
C、政治功能
D、文化功能
6、人的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这体现了人的发展的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7、单轨学制最早产生于
A、英国
B、德国
C、俄国
D、美国
8、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是
A、课程标准
B、课程方案
C、课程目标
D、教科书
9、《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这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0、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主旋律”是
A、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
B、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劳动教育
C、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理想教育
D、爱国主义、劳动教育和理想教育
1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是
A、锻炼
B、榜样
C、说服
D、陶冶
12、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实行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制
B、班级上课制
C、道尔顿制
D、特朗普制
13、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公式等及其系统,组成了一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的是
A、基本知识
B、基本技能
C、基本技巧
D、基本方法
1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三级管理的课程,为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的是
A、地方
B、国家
C、学校
D、班级
15、教师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并不是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作为一种潜在的价值因素存在于学生身上,只有借助于学生对社会的贡献才能得到证明,这体现了教师劳动价值的
A、滞后性
B、长期性
C、隐蔽性
D、复杂性
二、名词解释题
16、教育(狭义)
17、教育目的(狭义)
18、教育制度
19、课程
三、简答题
20、简述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21、简述启发现性原则的涵义及其基本要求。
22、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
23、简述培养集体的方法。
四、论述题
24、试述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
五、案例分析题
25、那年学校安排我担任新高一年级某班的班主任。组建班委会是既敏感又头疼的一件大事。既要选举出能起表率作用、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同学,又要适当照顾那些性格内向、自卑、需要锻炼的同学。
在观察中我发现,有个女同学很特别:性格孤僻,回答问题被动,眼光躲闪,不敢与人正视,总是一个人发呆。通过和家长的沟通了解到,该生在初中时活泼、开朗,曾经担任过班上的宣传委员,学习名列前茅,尤其擅长作文。但在一次学校组织的班级黑板报评比中,她负责的黑板报名落孙山,遭到班主任三番五次的严厉批评,这种打击直接影响到她的学习。在随后的考试中,由于成绩不理想,老师又旧话重提,并以“你做什么都不行”为由撤掉了她宣传委员的职务。这使她受到了极大的心理刺激,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并经常自责,整天生活在犹豫和自卑的阴影中无力自拔。
在安排班委的过程中,尽管我苦口婆心地动员、鼓励,但她执意拒绝担任宣传委员。为此,我有意将宣传委员的位置空缺,并宣布:“暂时没有发现合适人选,待学期结束后依据同学们的业绩和表现进行公开选举,希望大家抓住这个机会。”在此后的日子里,我多次暗地里给她创造机会:把她的演讲稿、学习心得等在班上多次展示,并在学校广播站广播,她所拍摄的有关宣传环保的图片被报社采用,作文也获得了学校的“新蕾奖”。我发现她渐渐变得开朗起来,愿意主动和同学交流了,也能听到她天真、爽朗的笑声了,久违的自信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恢复。第二个学期初,在全体同学的掌声中她“站”到了宣传委员的位置上。两年后她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重点大学。
问题:
结合案例分析因材施教德育原则的涵义及其基本要求。
“照本宣科”的张老师
张老师教高中历史课。他上课有一个习惯:就是不断地换眼镜。张老师有两副眼镜,一副是近视镜,一副是老花镜。他读课本的时候,就戴老花镜。他一旦带上了老花镜,就像黄牛喝水一般只管喝水,不轻易抬头。有时学生不听他上课,吵闹太厉害,他就换上他的近视镜,抬头看着学生,大吼一句:“闭嘴,吵什么吵”。
“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魏老师
魏老师是学校新分来的大学生,也是学校唯一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开学后,全校老师都来听魏老师上课。魏老师的课令老师们大开眼界:他根本不讲课文,不知从哪里选了一篇课文把原来的课文替换下来。
校长支持魏老师的做法,说代表了“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新方向。魏老师也解释,现在不是考教材,而是考课程标准。所以,没有必要拘泥于课本,教师应该开发自己的教材。学校老师们不服气,按照他们的经验,考试虽然不完全考教材上的知识点,但教材上的知识点总是重要的,怎么会忽然变得与教材没有关系了呢?
几个月后,有学生家长来找校长投诉,报怨魏老师不讲课本,教学太随意了。校长虽然安抚家长说“老师有权利调整教材”,但家长的投诉让校长开始对魏老师的教学方法产生怀疑。
期末考试到了,阅卷的结果是:魏老师班上的语文成绩最差。
问题:
“新课程”有一个流行的课程口号:“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个口号是有意义的,但也容易误解。结合案件分析,你是如何看待张老师的“照本宣科”和魏老师的“随意调整”的?
选择题
第1-5题:ABABA 6-10题:CDBDA 11-15题:CDABC
名词解释
1.教育:指学校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
2.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总的规定。
3.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广义上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或者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等;
简答题
1、简述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答:1.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和指向性,规律十分明显,每个阶段都有发展的重点和特点
2.人的活动既不是受偶然性支配的一团混乱,也不是随心所欲的盲动,而是有着一定的因果性、必然性、基本轨迹和规律的。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规律。
⑴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⑵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⑶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2、简述启发性原则的含义及其基本要求:
答:启发性原则的含义: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⑵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是逻辑思维能力;
⑶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⑷发扬教学民主。
3.简述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
答:1、综合性:体现在学科综合、时空综合、学习方式方面的综合。
2、实践性、活动性: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在各项活动中通过“做”“考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开放性:课程的时空的是开放的;同时不是单一的学习方式,学生必须从观察中学,从访问中学,从劳动中学,从实验中学,从画中学,从唱中学,也就是在活动中学。
4、生成性:生成包括学生活动主题的生成,活动过程的生成。但是要注意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5、自主性:学生就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从活动主题或课题的提出,到活动方案的制定的,再到活动的实施,都应该让学生自主活动。
6、课程性:这些特点体现在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实施、地位和管理等方面。
4.简述培养集体的方法
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确定集体一致认同的奋斗目标;有利于团结和凝聚处在懒散、分散状态下的个体。
⑵应该注意抓好建立一个有威信的班集体领导核心的工作;
⑶要注意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⑷应该经常性地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⑸培养正确的班级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论述题
试述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
答: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
⑴智力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
⑵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
⑶防止单纯抓知识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是相互支持、相互统一的:
⑴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不能脱离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凭空发展智力。
⑵智力的发展是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的条件和工具;智力的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速度。
⑶知识多少和智力水平高低不一定成正比。我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自觉地发展学生智力。
案例分析
一、结合案例分析因材施教德育原则的含义及其基本要求
答:含义: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得每个学生的品德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进行因材施教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主要有: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这是德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正确地因材施教的前提和基础。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要对不同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和个性特点、内心的精神世界的学生,要必须有的放矢,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来因材施教。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思想认识与品德的发展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因而进行德育有必要研究和弄清每一个年级学生的思想特点。
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新课程有一个流行的课程口号:“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个口号是有意义的,但也容易误解。结合案例分析,你是如何看待张老师的“照本宣科”和魏老师的“随意调整”的?
答:课程改革不是单一的教材改革或教学方法改革,而是涉及课程理念乃至整个教育观念更新的系统变革。张老师的“照本宣科”和魏老师的“随意调整”都是不符合教学改革理念的,都是不能采用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课程改革和设置:
1.要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化,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随意调整”。
2.新课程不能是单一的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是向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纳入到学生世界中加以组织。
3.新课程的内容应是着重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正确的生活态度。
4.在选择课程机构进行重建时,应该强调综合性、加强选择性并确保均衡性。
5.各科目课程设置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已有经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