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在今天的语义中是指孝顺的孩子,除此之外再无别的意思了。然而,这个词的古老语义却并非如此。
《礼记》这样定义“孝”:“祭称孝子、孝孙,丧称哀子、哀孙。”父亲或母亲刚去世的时候,非常哀痛,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称作“哀子”;过了一段时间,哀痛慢慢减轻了,停止了哭泣,这时再祭奠去世的父亲或母亲,称作“孝子”。因此,“孝子”是祭奠时才使用的称谓。后来一概把居丧的男子称作“孝子”。由此可见,这个词的本意跟“孝顺”没有任何关系。那么,不孝顺为何给父母守丧呢?要知道,古时候,父母死而不服丧者,那是一种犯罪行为,是要受到惩治的。
后来从为父母服丧逐渐引申出了“孝顺”的词义。孔子如此定义他心目中的“孝”——“无违”,即孝顺;“能养”,即孝养,供养父母;“敬”,即孝敬。孔子的定义也就是今天“孝子”的定义。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所说“无违”(即孝顺)有两层含义:“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活着的时候,要孝顺他们;父母去世之后,要按照礼仪举行葬礼,按照礼仪按时祭奠他们。第二层意思就是“孝子”最本原的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