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bilj
2017-11-13
2014中考即将来临,为了辅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小编准备了这篇2013年北京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我们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关于2013年北京中考化学试题,以方便大家参考。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20分)
1.通过实验测定了空气组成的科学家是(
)
A.
门捷列夫 B.
达尔文 C.
拉瓦锡 D.
牛顿
2.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
A.五氧化二磷 B.大理石 C.加碘食盐 D.食醋
3.下列元素中,人体摄入量过低会引起贫血的是(
)
A.Fe B.Zn C.Na D.Ca
4.下列金属中,不能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的是(
)
A.Zn B.Al C.Ag D.Fe
5.铜能被加工成厚度仅为7微米的超薄铜箔,说明铜具有良好的(
)
A.导电性 B.延展性 C.导热性 D.抗腐蚀性
6.下列安全标志中,表示“禁止燃放鞭炮”的是(
)
A. B. C. D.
7.一些物质的pH范围如下,其中呈碱性的是(
)
A.柠檬汁(2﹣3) B.橘子汁(3﹣4) C.西瓜汁(5﹣6) D.牙膏(8﹣9)
8.2016年世界杯环境日,我国提出了“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的主题,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B.自带布带购物
C.废酸液直接排入下水道 D.减小使用一次性餐具
9.下列符号中,表示2个氯原子的是(
)
A.Cl2B.2Cl2C.2Cl D.2Cl﹣
10.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稀释浓硫酸 B.
加热液体 C.
点燃酒精灯 D.
称量NaOH固体
11.镍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镍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是28 B.属于金属元素
C.原子中的质子数是28 D.相对原子质量为58.69g
1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氧气用于炼钢
B.硫酸用于除铁锈
C.干冰用作制冷剂
D.碳酸氢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13.下列关于S+O2 SO2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表示硫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B.参加反应的硫与氧气的质量比是2:1
C.反应前后硫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硫的分子个数比为1:1
14.海水提镁的反应之一:MgCl2+Ca(OH)2═CaCl2+Mg(OH)2↓,该反应属于(
)
A.化和反应 B.复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分解反应
15.某同学制作的试剂标签如下,其中化学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16.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CO2中少量的CO 点燃
B 除去CuSO4溶液中的少量FeSO4 加入足量的铜粉
C 鉴别澄清石灰水和NaOH溶液 加入稀盐酸
D 鉴别硬水和软水 加入肥皂水
A.A B.B C.C D.D
17.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由空气分子构成
B.N2、O2等均匀混合
C.N2、O2不再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
D.N2、O2的体积比约为5:1
18.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2:5
B.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溶液仍饱和
C.t1℃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D.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2℃降温到t1℃,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19.某处控型食品保鲜剂以淀粉、二氧化硅(SiO2)为载体,吸附酒精制作而成,保鲜原理是酒精缓缓挥发,在食品周围形成一定浓度的气体保护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SiO2中的Si的 化合价为+4 B.起保鲜作用的物质是酒精
C.该保鲜剂不能与明火接触 D.酒精挥发时分子体积变大
20.下列4个图象中,能正确反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向一定 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硫酸至过量 B.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加入锌片 C.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D.向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
A.A B.B C.C D.D
二、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2分)
21.汉代海昏侯国遗址考古发掘出大量珍贵文物.
(1)如图是首都博物馆展出的3件文物,其中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
(填序号)
(2)出土的铁质编磬锈蚀严重,金饼却依然金光灿灿,从物质性质的角度解释其原因
.
选做题:请从22、23题任选一题作答
22.“洗衣凝珠”是由一层薄膜包裹洗衣液制成的新型洗涤产品,该产品的主要化学成分可溶于水的聚乙烯醇(PVA)塑料.
(1)PVA塑料属于
(填“合金”或“有机合成材料”)
(2)醋酸(CH3COOH)是合成PVA的原料之一,醋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其计算式为
.
23.(2016•北京)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性质和功能,纳米四氧化三铁具有类似人工模拟酶的催化性能.
(1)四氧化三铁属于
(填“无机物”或“有机物”)
(2)纳米四氧化三铁能将过氧化氢催化分解为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016•北京)水是一种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请回答24﹣26题.
24.(1分)水在通电条件下 会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5.(1分)市售“自热米饭”的自加热原理:饭盒夹层中的水与生石灰接触,反应放出大量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6.10%的CaCl2溶液可用作路面保湿剂,欲配置100kg该路面保湿剂,需要水的质量是
kg.
(2016•北京)能源利用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请回答27﹣28题.
27.(2分)目前使用的燃料大多数来自化石燃料.
(1)化石燃料包括天然气、煤、
.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8.(2分)我国对海洋温差发电技术的研究位于世界前列,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
(1)在上述过程中,氨发生的变化属于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与燃煤发电相比,海洋温差发电的有点是
(写出一定即可)
(2016•北京)科学实践活动为同学们创设了独立思考和实践的机会,请回答29﹣30题.
29.(3分)小明用面粉、鸡蛋、牛奶、白糖、橄榄油等原料制作蛋糕.
(1)上述原料中,富含糖类的是
.
(2)下列量杯中,最适合量取80mL牛奶的是
(填序号)
(3)蛋糕散发出阵阵香味,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
30.(3分)小明用蜡烛进行了下列活动.
(1)活动1:点燃蜡烛后,电子称示数逐渐减小,蜡烛减小的质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燃烧后生成物的总质量.
(2)活动2:加入泡腾片(主要成分含柠檬酸、碳酸氢钠等),观察到水中产生大量气泡,蜡烛逐渐熄灭,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3)活动3:用玻璃杯迅速扣住燃烧的蜡烛,并使杯口始终浸没在水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可观察到蜡烛熄灭
B.最终杯中液面高于碗中液面
C.该方法能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3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原文作者:渊琳、孙小凡等,原文有删改)
方便面是很受欢迎的速食品,关于它的传闻有很多.
传闻1:方便面含盐超标
我们知道,常人每天摄入食盐量不宜超过6g,长期过多摄入可能引发高血压、胃溃疡等疾病,经检测,每包方便面评价食盐约3g.
传闻2:方便面的面饼五分之一以上都是油
专家建议常人每天摄入油量不宜超过25,长期高油脂摄入会导致高脂血症等疾病,研究人员将90g油炸型方便面面饼研碎,在加热条件下,用乙醚(C2H5OC2H5)作溶剂浸泡,提取、分离,得到的油约20g.
传闻3:吃方便面胃里面会形成一层蜡膜
有传闻称碗装方便面的面碗内有一层蜡,会随食物进入人体产生危害,事实上,面碗内的耐热防水材料是聚苯乙烯,不是蜡,泡面时,聚苯乙烯的释放量远低于每天每千克体重0.04mg的安全摄入量.
传闻4:吃一包方便面要解毒32天
人们担心面饼中食品添加剂BHT(油脂抗氧化剂)危害健康,BHT每天的最大可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0.3mg,我国相关标准规定,食品中油脂中BHT的添加量不超过0.2g,因此,就算每天吃5包方便面,摄入的BHT也不会超标.
传闻5:面饼不会变质
事实上,面饼中的油会发生酸败而变质,产生“哈喇味”.过氧化物是酸败过程的一种中间产物,会加速面饼的变质,如图是不同条件下,某品牌方便面中过氧化氢(元过氧化物含量成正比)的测定结果.
用不同品牌的方便面进行测定,变化规律类似.
看完上面关于传闻的解读,相信你对图和健康食用方便面已有心得.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常人每天摄入食盐量不宜超过
g.
(2)测定面饼中油含量的操作包括
(填序号,下同)
A.将面饼研碎 B.用乙醚浸泡 C.加热
(3)判断传闻3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
(4)方便面不开袋时,影响其过氧化值的因素有
.
(5)下列关于方便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能添加食品添加剂 B.食用时,调料包应酌量添加
C.包装袋破损会缩短保质期 D.食用时,尽量搭配蔬菜.
32.烟道气中含有大量CO2,经“捕捉”可用于生产尿素、甲醛等产品.
(1)尿素[CO(NH2)2]属于化学肥料中的
肥.
(2)生产甲醇(CH3OH)
①“捕捉”CO2:在高压时将烟道气中的CO2溶解与甲醇,得到CO2的甲醇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是
.
②用“捕捉”CO2生产甲醇,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3.工业上用闪锌矿(主要成分是ZnS、FeS)冶炼锌,主要流程如下:
(1)焙烧炉中,ZnS转化为ZnO.补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ZnS+□
□Zn+□SO2
(2)酸浸槽中,硫酸与锌焙砂反应得到用于电解的酸浸液,反应过程中国需不断搅拌,其目的是
.
(3)酸浸渣的主要成分是铁酸锌(ZnFe2O4,其中Fe为+3价),底吹炉中,主要发生如下反应:
①3ZnFe2O4+C 2Fe3O4+3ZnO+CO↑
②ZnFe2O4+CO 2FeO+ZnO+CO2
③ZnO+CO Zn(蒸汽)+CO2
反应①﹣③中,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有
.
(4)最终可以获得锌的设备有
.
34.走进“化学村”.“化学村”的布局如图:
(1)认识“居民”.①10户“居民”中,俗称熟石灰的是
,属于氧化物的有
.
②“居民”CO与Fe2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盐酸有5户相邻的“居民”:Fe2O3、CO、Na2CO3、NaOH、CaCO3,其中不能与它发生反应的是
(2)认识“村中的路”,只有相邻且能相互反应的“居民”间才是通路,例如,图中涂成黑色实线的是一条从“Fe2O3家”,到达出入口的路,请你在图中涂出一条从“CO2家”到达任意出入口的路.
35.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为化学性质.
(1)实验室1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氧气可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是
.
(2)实验2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6.去除粗盐中的泥沙
(1)实验的主要步骤依次是
、过滤、
.
(2)制作过滤器的过程如图所示,其正确操作顺序为
(填序号)
(3)举出一个生活中应用过滤原理的实例
.
37.元旦联欢会上,雯雯拿出一幅画(如图所示),表演了一个化学魔术.
(1)她向画中的衣服上喷了一种无色溶液,衣服由紫色变成红色,若衣服上预先涂过石蕊溶液,则喷的无色溶液可能是
.
(2)她向画中的灯笼上喷了另一种无色溶液,灯笼由白色变成红色,则该无色溶液及灯笼上预先涂过的试剂分别是
.
38.为了研究物质的溶解现象,设计并进行了如表实验.
实验
现象 固体溶解,形成紫色溶液 固体几乎不溶解 固体溶解,形成紫红色溶液
(1)对比实验①、②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
(2)设计实验②、③的目的是
.
39.利用表中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实验装置 实验1 实验2
Ⅰ.将盛有足量锌粒的燃烧匙伸入瓶中,塞紧瓶塞
Ⅱ.打开K,从长颈漏斗向瓶内加入稀盐酸,至浸没锌粒
Ⅲ.当瓶中产生大量气泡时,关闭K Ⅰ.将盛有白磷的燃烧匙伸入瓶内,塞紧瓶塞
Ⅱ.打开K,从长颈漏斗向瓶内加入约80℃的热水,至浸没白磷
Ⅲ.从a口向瓶中鼓入空气,使瓶中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关闭K
(1)连接仪器后,关闭K,加水至长颈漏斗内液面高于瓶中液面,一段时间后,液面高度保持不变,该现象说明
.
(2)实验Ⅰ中,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步骤Ⅲ中,关闭K后的现象是
.
(3)实验2中,仅对比步骤Ⅱ和Ⅲ可知,欲探究的燃烧条件是
.
40.镁条在空气中久置表面会变黑,某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镁条变黑的条件.
【查阅资料】常温下,亚硫酸钠(Na2SO3)可与O2发生化合反应.
【猜想与假设】常温下,镁条变黑可能与O2、CO2、水蒸气有关
【进行实验】通过控制与镁条接触的物质,利用如图装置(镁条长度为3cm,试管容积为20mL),分别进行下列5个实验,并持续观察20天.
编号 主要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1 先充满用NaOH浓溶液洗涤过的空气再加入2mL浓硫酸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2 加入2mLNaOH浓溶液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3 先加入2 mL浓硫酸再通入约4mLCO2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4 先加入4mL饱和Na2SO3溶液再充满CO2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5 先加入2mL蒸馏水再通入约4mLCO2 镁条第3天开始变黑至第20天全部变黑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和2中,NaOH浓溶液的作用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实验1的目的是
(3)实验3中,试管内的气体主要含有CO2、
.
(4)得出“镁条变黑一定与CO2有关”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
(填编号)
(5)由上述实验可推知,镁条变黑的条件是
.
【反思与评价】
(6)在猜想与假设时,同学们认为镁条变黑与N2无关,其理由是
(7)欲进一步证明镁条表面的黑色物质中含有碳酸盐,所需要的试剂是
.
41.为测定21.2g某变质氢氧化钠固体中碳酸钠的含量,将其配置成500mL溶液,分别取出50mL用两种方法进行测定,已知:Na2CO3+BaCl2═BaCO3↓+2NaCl
加入的试剂 测得数据
方法1 足量BaCl2溶液 BaCO3沉淀1.97g
方法2 足量稀硫酸 CO2气体0.44g
请任选1种方法的数据,计算该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及结果)
2016年北京市中考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20分)
1.通过实验测定了空气组成的科学家是(
)
A.
门捷列夫 B.
达尔文 C.
拉瓦锡 D.
牛顿
【分析】根据对空气组成研究史的了解、根据各位科学家的突出贡献判断,选择最早提出空气组成的科学家即可.
【解答】解:A、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选项错误.
B、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乘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 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着作,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论学说;故选项错误.
C、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故选项正确.
D、牛顿总结出来牛顿三定律、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了解空气的发现史,可以了解科学本质、培养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2.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
A.五氧化二磷 B.大理石 C.加碘食盐 D.食醋
【分析】本题考查利用纯净物的概念来判断物质是否为纯净物,宏观上看只有一种物质,微观上只有一种分子.
【解答】解:A、五氧化二磷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A正确;
B、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还含有其他杂质,故B错;
C、加碘食盐中含有碘酸钾和氯化钠,属于混合物,故C错;
D、食醋中含有乙酸和水,属于混合物,故D错.
故选A.
【点评】在熟悉概念的基础上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还要从社会实践中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
3.下列元素中,人体摄入量过低会引起贫血的是(
)
A.Fe B.Zn C.Na D.Ca
【分析】根据已有的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解:人体内因缺少铁元素会引起贫血,故选A
【点评】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熟记人体化学元素的分类、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缺乏症、摄入时的注意事项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4.下列金属中,不能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的是(
)
A.Zn B.Al C.Ag D.Fe
【分析】根据活动性强的金属可以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解答.
【解答】解:A、锌的活动性大于铜,所以锌可以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铜,故A不符合题意;
B、铝的活动性大于铜,所以铝可以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铜,故B不符合题意;
C、银的活动性小于铜,所以银不可以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铜,故C符合题意;
D、铁的活动性大于铜,所以铁可以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铜,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的应用,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较小.
5.铜能被加工成厚度仅为7微米的超薄铜箔,说明铜具有良好的(
)
A.导电性 B.延展性 C.导热性 D.抗腐蚀性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金属的物理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铜能被加工成厚度仅为7微米的超薄铜箔,说明铜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金属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6.下列安全标志中,表示“禁止燃放鞭炮”的是(
)
A. B. C. D.
【分析】可以根据图标表示的意思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A是燃着的一根烟被禁止,是禁止吸烟的标志.
B是一串鞭炮在燃放,被禁止,是禁止燃放鞭炮的标志.
C是火柴燃烧被禁止,是禁止明火标志.
D是一摞易燃物被禁止,是禁止堆放易燃物的标志.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差了学生对常见标识的认识,要加强理解记忆,并应用于实际生活.
7.一些物质的pH范围如下,其中呈碱性的是(
)
A.柠檬汁(2﹣3) B.橘子汁(3﹣4) C.西瓜汁(5﹣6) D.牙膏(8﹣9)
【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
【解答】解:橘子汁、柠檬汁和西瓜汁的pH小于7,显酸性;牙膏的pH大于7,显碱性.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8.2016年世界杯环境日,我国提出了“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的主题,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B.自带布带购物
C.废酸液直接排入下水道 D.减小使用一次性餐具
【分析】生活习惯影响气候,节能低碳知识与气候关系非常密切,只要选项中符合节能减排及低碳生活,均是可以提倡的
【解答】解:A、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A错误;
B、自带布带购物,可以减少使用塑料袋而造成的白色污染问题,故B错误;
C、废酸液直接排入下水道,会腐蚀下水道,故C正确;
D、减小使用一次性餐具,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故D正错.
故选:C.
【点评】低碳、经济生活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节能减排的措施和观念是化学考查的热点,要用低碳经济、生活理念指导自己的活动,把节能减排的措施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
9.下列符号中,表示2个氯原子的是(
)
A.Cl2B.2Cl2C.2Cl D.2Cl﹣
【分析】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Cl2可表示1个氯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2Cl2可表示2个氯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Cl可表示2个氯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2Cl﹣可表示2个氯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分子符号、离 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0.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稀释浓硫酸 B.
加热液体 C.
点燃酒精灯 D.
称量NaOH固体
【分析】A、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D、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 ,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且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1.镍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镍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是28 B.属于金属元素
C.原子中的质子数是28 D.相对原子质量为58.69g
【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28,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8,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镍,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28,表示原子序数为28;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8,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8.69,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1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氧气用于炼钢
B.硫酸用于除铁锈
C.干冰用作制冷剂
D.碳酸氢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等.
【解答】解:A、氧气用于炼钢是利用氧气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硫酸用于除铁锈是利用硫酸的酸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干冰用作制冷剂是利用干冰升华,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D、碳酸氢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氧气、硫酸、干冰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3.下列关于S+O2 SO2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表示硫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B.参加反应的硫与氧气的质量比是2:1
C.反应前后硫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硫的分子个数比为1:1
【分析】化学方程式可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反应的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粒子个数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等.但要注意读化学方程式时,“+”应读作“和”,“═”应读作“生成”.
【解答】解:A、该反应可表示硫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故选项说法正确.
B、参加反应的硫与氧气的质量比是32:(16×2)=1:1,故选项说法错误.
C、化学反应前后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硫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D、该反应可表示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硫的分子个数比为1:1,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化学方程式是最重要的化学用语之一,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了解方化学程式的读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4.海水提镁的反应之一:MgCl2+Ca(OH)2═CaCl2+Mg(OH)2↓,该反应属于(
)
A.化和反应 B.复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分解反应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的定义和特点分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叫做分解反应;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
【解答】解:MgCl2+Ca(OH)2═CaCl2+Mg(OH)2↓,该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反应类型的判断,学生应明确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概念,并能结合概念与反应的物质的种类及反应的特点来分析.
15.某同学制作的试剂标签如下,其中化学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解答】解:A、硝酸铜中同元素显+2价,硝酸根显﹣1价,其化学式为:Cu(NO3)2,故选项化学式正确.
B、氯化铁中铁元素显+3价,氯元素显﹣1价,其化学式为:FeCl3,故选项化学式错误.
C、氢氧化钾中钾元素显+1价,氢氧根显﹣1价,其化学式为:KOH,故选项化学式正确.
D、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Al2O3,故选项化学式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6.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CO2中少量的CO 点燃
B 除去CuSO4溶液中的少量FeSO4 加入足量的铜粉
C 鉴别澄清石灰水和NaOH溶液 加入稀盐酸
D 鉴别硬水和软水 加入肥皂水
A.A B.B C.C D.D
【分析】A、根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是均匀混合的,不能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一氧化碳进行分析;
B、根据铜不会与硫酸亚铁反应进行分析;
C、根据稀盐酸会与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反应进行分析;
D、根据肥皂水在硬水和软水中的不能现象进行分析.
【解答】解: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是均匀混合的,不能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一氧化碳,故A错误;
B、铜不会与硫酸亚铁反应,除去CuSO4溶液中的少量FeSO4,不能加入铜粉,故B错误;
C、稀盐酸会与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反应,除去杂质的同时,也除去了主要物质,故C错误;
D、取样品,加入肥皂水,振荡,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的是硬水,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17.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由空气分子构成
B.N2、O2等均匀混合
C.N2、O2不再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
D.N2、O2的体积比约为5:1
【分析】A、空气属于混合物没有空气分子;B、N2、O2等均匀混合;C、混合物中各成分保持原来的化学性质;D、N2、O2的体积比约为4:1.
【解答】解:A、空气属于混合物没有空气分子,故A错;
B、空气中各成分都是均匀混合,所以N2、O2等均匀混合,故B正确;
C、混合物中各成分保持原来的化学性质,故C错;
D、N2、O2的体积比约为4:1,故D错.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空气中各成分、性质和用途.
18.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2:5
B.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溶液仍饱和
C.t1℃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D.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2℃降温到t1℃,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A、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40g,所以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40g:100g=2:5,故A正确;
B、降低温度,乙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所以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溶液仍饱和,故B正确;
C、t1℃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能确定,故C错误;
D、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2℃降温到t1℃,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9.某处控型食品保鲜剂以淀粉、二氧化硅(SiO2)为载体,吸附酒精制作而成,保鲜原理是酒精缓缓挥发,在食品周围形成一定浓度的气体保护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SiO2中的Si的化合价为+4 B.起保鲜作用的物质是酒精
C.该保鲜剂不能与明火接触 D.酒精挥发时分子体积变大
【分析】A、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题意,保鲜原理是酒精缓缓挥发,在食品周围形成一定浓度的气体保护层,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该保鲜剂中含有酒精,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氧元素显﹣2价,设硅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x+(﹣2)×2=0,则x=+4价,故选项说法正确.
B、保鲜原理是酒精缓缓挥发,在食品周围形成一定浓度的气体保护层,起保鲜作用的物质是酒精,故选项说法正确.
C、该保鲜剂中含有酒精,酒精具有可燃性,不能与明火接触,故选项说法正确.
D、酒精挥发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分子体积变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某处控型食品保鲜剂的保鲜原理,掌握化合价的原则、分子的基本性质、酒精的化学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0.下列4个图象中,能正确反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硫酸至过量 B.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加入锌片 C.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D.向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
A.A B.B C.C D.D
【分析】A、根据氢氧化钠溶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钠的质量增加,完全反应后,硫酸钠的质量不变解答;
B、根据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解答;
C、根据高锰酸钾受热会分解生成氧气解答;
D、根据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的过程中充当的是催化剂,可以结合催化剂的定义来完成解答.
【解答】解:
A、氢氧化钠溶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钠的质量增加,完全反应后,硫酸钠的质量不变,故正确;
B、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加入锌片,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65份锌进入溶液,减少2份氢气,溶液质量增加,完全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不变
,故错误;
C、加热高锰酸钾固体,会生成氧气,导致固体质量减少,而反应前后锰元素的质量不变,故锰元素的含量会增大,故错误;
D、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的过程中充当的是催化剂,其质量在反应前后不会改变,故错误.
答案: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二、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2分)
21.汉代海昏侯国遗址考古发掘出大量珍贵文物.
(1)如图是首都博物馆展出的3件文物,其中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 AC (填序号)
(2)出土的铁质编磬锈蚀严重,金饼却依然金光灿灿,从物质性质的角度解释其原因 金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下不易和其他物质反应,铁比金活泼 .
【分析】(1)根据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根据常用生活用品的成分分析即可;
(2)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知铁比金活泼解答.
【解答】解:
(1)
A.金饼的主要成分是金,属于金属材料, 故正确;
B、“大刘记印”玉印是硅酸盐产品,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错误;
C、青铜属于合金,是金属材料,故正确;
(2)金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下不易和其他物质反应,铁比金活泼,所以在自然界中铁更易与其它物质反应,所以更易被腐蚀.
答案:
(1)AC;
(2)金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下不易和其他物质反应,铁比金活泼.
【点评】本题考查金属材料的判别,题目难度不大,掌握金属材料的范畴(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选做题:请从22、23题任选一题作答
22.“洗衣凝珠”是由一层薄膜包裹洗衣液制成的新型洗涤产品,该产品的主要化学成分可溶于水的聚乙烯醇(PVA)塑料.
(1)PVA塑料属于 有机合成材料 (填“合金”或“有机合成材料”)
(2)醋酸(CH3COOH)是合成PVA的原料之一,醋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其计算式为 100% .
【分析】(1)根据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PVA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2)醋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其计算式为 100%.
故答案为:(1)有机合成材料;(2) 100%.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合成材料的种类、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3.(2016•北京)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性质和功能,纳米四氧化三铁具有类似人工模拟酶的催化性能.
(1)四氧化三铁属于 无机物 (填“无机物”或“有机物”)
(2)纳米四氧化三铁能将过氧化氢催化分解为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 2H2O+O2↑. .
【分析】(1)根据有机物的概念分析;
(2)据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写出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1)有机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四氧化三铁中不含有碳元素,故不是有机物,属于无机物;
(2)由题目信息可知,反应物是过氧化氢,生成物是水和氧气,纳米四氧化三铁是催化剂,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
故答案为:(1)无机物;(2)2H2O2 2H2O+O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难度不大,主要是基础知识的简单应用.
(2016•北京)水是一种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请回答24﹣26题.
24.(1分)水在通电条件下会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 2H2↑+O2↑ .
【分析】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写、配、注、等)进行书写即可.
【解答】解:水在通电条件下会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 2H2↑+O2↑.
故答案为:2H2O 2H2↑+O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化学方程式书写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不符合客观事实、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写条件、不标符号等.
25.(1分)市售“自热米饭”的自加热原理:饭盒夹层中的水与生石灰接触,反应放出大量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O═Ca(OH)2 .
【分析】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写、配、注、等)进行书写即可.
【解答】解: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故答案为: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化学方程式书写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不符合客观事实、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写条件、不标符号等.
26.10%的CaCl2溶液可用作路面保湿剂,欲配置100kg该路面保湿剂,需要水的质量是 90 kg.
【分析】据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析解答.
【解答】解:欲配置100kg该路面保湿剂,需要氯化钙的质量是100kg×10%=10kg,则需要水的质量是100kg﹣10kg=90kg;
故答案为:90.
【点评】明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结合题意对进行公式灵活变形解答相关问题.
(2016•北京)能源利用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请回答27﹣28题.
27.(2分)目前使用的燃料大多数来自化石燃料.
(1)化石燃料包括天然气、煤、 石油 .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 CO2+2H2O .
【分析】(1)根据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分析;
(2)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分析;
【解答】解:(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故填:石油;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 CO2+2H2O;故填:CH4+2O2 CO2+2H2O;
【点评】在解此类方程式的书写题时,首先根据反应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再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书写方程式.
28.(2分)我国对海洋温差发电技术的研究位于世界前列,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
(1)在上述过程中,氨发生的变化属于 物理变化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与燃煤发电相比,海洋温差发电的有点是 环保,不排放二氧化碳 (写出一定即可)
【分析】(1)根据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进行分析;
(2)根据海洋温差发电的优点进行分析.
【解答】解:(1)在上述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氨发生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2)与燃煤发电相比,海洋温差发电的优点是环保,不排放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物理变化;(2)环保,不排放二氧化碳.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变化与物 理变化的区别,能源利用问题,难度不大.
(2016•北京)科学实践活动为同学们创设了独立思考和实践的机会,请回答29﹣30题.
29.(3分)小明用面粉、鸡蛋、牛奶、白糖、橄榄油等原料制作蛋糕.
(1)上述原料中,富含糖类的是 面粉、白糖; .
(2)下列量杯中,最适合量取80mL牛奶的是 B (填序号)
(3)蛋糕散发出阵阵香味,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
【分析】(1)根据食品中富含的营养素来分析;
(2)从减小实验误差的角度去选择量筒的量程,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保证测量一次,二是量程要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
(3)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这是蛋糕散发香味的原因.
【解答】解:(1)鸡蛋、牛奶中富含蛋白质;橄榄油中富含油脂;面粉、白糖中富含糖类,故填:面粉、白糖;
(2)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保证量取一次,二是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量取80mL液体,100mL量筒能保证量取一次,且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所以误差最小.
故正确量取80mL牛奶,需选用的量筒最适合的是100mL量筒.
故选:B.
(3)蛋糕散发阵阵香味,是因为香味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蛋糕香味.故答案为: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点评】解题本题需要了解营养素在常见食物中的分布,了解食物中营养素的含量对合理膳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30.(3分)小明用蜡烛进行了下列活动.
(1)活动1:点燃蜡烛后,电子称示数逐渐减小,蜡烛减小的质量 小于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燃烧后生成物的总质量.
(2)活动2:加入泡腾片(主要成分含柠檬酸、碳酸氢钠等),观察到水中产生大量气泡,蜡烛逐渐熄灭,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碳酸氢钠和柠檬酸能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而将空气挤走,导致蜡烛周围没有氧气,蜡烛逐渐熄灭 .
(3)活动3:用玻璃杯迅速扣住燃烧的蜡烛,并使杯口始终浸没在水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 (填序号)
A.可观察到蜡烛熄灭
B.最终杯中液面高于碗中液面
C.该方法能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分析】(1)根据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解答;
(2)根据碳酸氢钠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分析;
(3)蜡烛的燃烧,会消耗掉杯内上方的氧气,使其内部压强减小;当玻璃杯内压强较小时,杯内水面上升,杯内压强较大时,杯内水面下降;
【解答】解:
(1)蜡烛燃烧是蜡烛和氧气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蜡烛减小的质量小于燃烧后生成物的总质量.
(2)加入泡腾片(主要成分含柠檬酸、碳酸氢钠等),观察到水中产生大量气泡,是因为碳酸氢钠和柠檬酸能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而将空气挤走,导致蜡烛周围没有氧气,蜡烛逐渐熄灭;
(3)
A、蜡烛在杯内燃烧时,消耗杯中的氧气,可观察到蜡烛熄灭;故正确;
B 、蜡烛在杯内燃烧时,消耗杯中的氧气,使杯中的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盘中的水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入杯中,杯中水的高度增加,故正确;
C、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瓶内气压变化不大,该方法不能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错误.
答案:
(1)小于;
(2)碳酸氢钠和柠檬酸能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而将空气挤走,导致蜡烛周围没有氧气,蜡烛逐渐熄灭;
(3)AB.
【点评】在应用和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时.应特别注意有气体生成和气体参加的反应,应加上气体的质量.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但是难度不大,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记忆.
3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原文作者:渊琳、孙小凡等,原文有删改)
方便面是很受欢迎的速食品,关于它的传闻有很多.
传闻1:方便面含盐超标
我们知道,常人每天摄入食盐量不宜超过6g,长期过多摄入可能引发高血压、胃溃疡等疾病,经检测,每包方便面评价食盐约3g.
传闻2:方便面的面饼五分之一以上都是油
专家建议常人每天摄入油量不宜超过25,长期高油脂摄入会导致高脂血症等疾病,研究人员将90g油炸型方便面面饼研碎,在加热条件下,用乙醚(C2H5OC2H5)作溶剂浸泡,提取、分离,得到的油约20g.
传闻3:吃方便面胃里面会形成一层蜡膜
有传闻称碗装方便面的面碗内有一层蜡,会随食物进入人体产生危害,事实上,面碗内的耐热防水材料是聚苯乙烯,不是蜡,泡面时,聚苯乙烯的释放量远低于每天每千克体重0.04mg的安全摄入量.
传闻4:吃一包方便面要解毒32天
人们担心面饼中食品添加剂BHT(油脂抗氧化剂)危害健康,BHT每天的最大可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0.3mg,我国相关标准规定,食品中油脂中BHT的添加量不超过0.2g,因此,就算每天吃5包方便面,摄入的BHT也不会超标.
传闻5:面饼不会变质
事实上,面饼中的油会发生酸败而变质,产生“哈喇味”.过氧化物是酸败过程的一种中间产物,会加速面饼的变质,如图是不同条件下,某品牌方便面中过氧化氢(元过氧化物含量成正比)的测定结果.
用不同品牌的方便面进行测定,变化规律类似.
看完上面关于传闻的解读,相信你对图和健康食用方便面已有心得.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常人每天摄入食盐量不宜超过 6 g.
(2)测定面饼中油含量的操作包括 ABC (填序号,下同)
A.将面饼研碎 B.用 乙醚浸泡 C.加热
(3)判断传闻3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假的,因为面碗内的耐热防水材料是聚苯乙烯,不是蜡 .
(4)方便面不开袋时,影响其过氧化值的因素有 保存温度、保存时间长度 .
(5)下列关于方便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不能添加食品添加剂 B.食用时,调料包应酌量添加
C.包装袋破损会缩短保质期 D.食用时,尽量搭配蔬菜.
【分析】(1)根据题干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
(2)根据测定面饼中油含量的操作方法进行分析;
(3)根据面碗内的耐热防水材料是聚苯乙烯进行分析;
(4)根据影响其过氧化值的因素进行分析;
(5)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和食品安全要求进行分析.
【解答】解:(1)常人每天摄入食盐量不宜超过6g;
(2)测定面饼中油含量的操作方法为:将90g油炸型方便面面饼研碎,在加热条件下,用乙醚(C2H5OC2H5)作溶剂浸泡,提取、分离,得到的油约20g;
(3)面碗内的耐热防水材料是聚苯乙烯,不是蜡;
(4)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可知.方便面不开袋时,影响其过氧化值的因素有:保存温度、保存时间长度;
(5)A.食品添加剂可以限量使用但不是杜绝食用,故A错误;
B.根据自己的口味和身体因素对调料包的用量进行调节,避免出现方便面高盐这样的现象造成身体负担,食用方便面时,调料包不应添加,故B错误;
C.包装袋破损会缩短保质期,故C正确;
D.方便面是很受欢迎的速食品,方便面调料中有蔬菜,食用时,不一定要搭配蔬菜,故D错误;
故答案为:(1)6;(2)ABC;(3)假的,因为面碗内的耐热防水材料是聚苯乙烯,不是蜡;(4)保存温度、保存时间长度;(5)C.
【点评】该题是对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的考查,正确理解合理营养的概念是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平时要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
32.烟道气中含有大量CO2,经“捕捉”可用于生产尿素、甲醛等产品.
(1)尿素[CO(NH2)2]属于化学肥料中的 氮 肥.
( 2)生产甲醇(CH3OH)
①“捕捉”CO2:在高压时将烟道气中的CO2溶解与甲醇,得到CO2的甲醇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是 CO2 .
②用“捕捉”CO2生产甲醇,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3H2 CH3OH+H2O .
【分析】(1)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2)①根据溶液的组成分析解答;②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原理.
【解答】解:
(1)尿素[CO(NH2)2]只含有营养元素氮元素,属于氮肥.
(2)①在高压时将烟道气中的CO2溶解与甲醇,得到CO2的甲醇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是CO2;
②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 CH3OH+H2O.
答案:
(1)氮;
(2)①CO2;②CO2+3H2 CH3OH+H2O.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守恒来确定物质的化学式、学会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33.工业上用闪锌矿(主要成分是ZnS、FeS)冶炼锌,主要流程如下:
(1)焙烧炉中,ZnS转化为ZnO.补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ZnS+□ O2 □Zn+□SO2
(2)酸浸槽中,硫酸与锌焙砂反应得到用于电解的酸浸液,反应过程中国需不断搅拌,其目的是 硫酸与锌焙砂充分接触,提高反应转化率 .
(3)酸浸渣的主要成分是铁酸锌(ZnFe2O4,其中Fe为+3价),底吹炉中,主要发生如下反应:
①3ZnFe2O4+C 2Fe3O4+3ZnO+CO↑
②ZnFe2O4+CO 2FeO+ZnO+CO2
③ZnO+CO Zn(蒸汽)+CO2
反应①﹣③中,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有 C、Fe、Zn .
(4)最终可以获得锌的设备有 电解槽、底吹炉 .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质量守恒定律以及促进反应的方法、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焙烧炉中,ZnS转化为ZnO,则反应需要有氧气参加,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O2;3ZnS+3O2 3Zn+3SO2.
(2)酸浸槽中,硫酸与锌焙砂反应得到用于电解的酸浸液,反应过程中国需不断搅拌,可以使硫酸与锌焙砂充分接触,提高反应转化率,故填:硫酸与锌焙砂充分接触,提高反应转化率.
(3)酸浸渣的主要成分是铁酸锌(ZnFe2O4,其中Fe为+3价),底吹炉中,主要发生如下反应:
①3ZnFe2O4+C 2Fe3O4+3ZnO+CO↑,该反应中,铁元素和碳元素的化合价改变;
②ZnFe2O4+CO 2FeO+ZnO+CO2,该反应中铁元素和碳元素的化合价改变;
③ZnO+CO Zn(蒸汽)+CO2,该反应中锌元素和碳元素的化合价改变;
故反应①﹣③中,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有C、Fe、Zn,故填:C、Fe、Zn.
(4)根据反应过程可以看出,最终可以获得锌的设备有电解槽、底吹炉,故填:电解槽、底吹炉.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金属冶炼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金属的性质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
34.走进“化学村”.“化学村”的布局如图:
(1)认识“居民”.①10户“居民”中,俗称熟石灰的是 Ca(OH)2 ,属于氧化物的有 CO、CO2、Fe2O3 .
②“居民”CO与Fe2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O3+3CO 2Fe+3CO2 .
③盐酸有5户相邻的“居民”:Fe2O3、CO、Na2CO3、NaOH、CaCO3,其中不能与它发生反应的是 CO
(2)认识“村中的路”,只有相邻且能相互反应的“居民”间才是通路,例如,图中涂成黑色实线的是一条从“Fe2O3家”,到达出入口的路,请你在图中涂出一条从“CO2家”到达任意出入口的路.
【分析】(1)①根据氢氧化钙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其俗称是熟石灰,根据氧化物是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②工业上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炼铁,主要是利用CO的还原性,在高温下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
③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能与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碳酸盐等反应),进行分析判 断即可.
(2)根据图中信息及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
(1)①氢氧化钙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其俗称是熟石灰;氧化物是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的有CO、CO2、Fe2O3;
②工业上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炼铁,主要是利用CO的还原性,在高温下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 2Fe+3CO2.
③Fe2O3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
CO不与盐酸反应;
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NaOH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
CaCO3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2)CO2可以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从“CO2家”到达任意出入口的路是:CO2→Ca(OH)2→Na2CO3→H2SO4.
答案:
(1)Ca(OH)2;CO、CO2、Fe2O3;
②Fe2O3+3CO 2Fe+3CO2.
③CO;
(2)CO2→Ca(OH)2→Na2CO3→H2SO4.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酸的化学性质(能与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碳酸盐等反应)、常见物质的溶解性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5.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为化学性质.
(1)实验室1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 K2MnO4+MnO2+O2↑ ;氧气可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是 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
(2)实验2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木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 CO2 .
【分析】(1)据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氧气可用排水法收集是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2)据木炭燃烧的现象及反应原理分析解答.
【解答】解:(1)加热高锰酸钾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 K2MnO4+MnO2+O2↑,氧气可用排水法收集是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无色气体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 CO2;
故答案为:(1)2KMnO4 K2MnO4+MnO2+O2↑;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2)木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C+O2 CO2.
【点评】明确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氧气的性质等知识即可正确解答,难度不大.
36.去除粗盐中的泥沙
(1)实验的主要步骤依次是 溶解 、过滤、 蒸发 .
(2)制作过滤器的过程如图所示,其正确操作顺序为 ③①② (填序号)
(3)举出一个生活中应用过滤原理的实例 茶叶杯中的纱网 .
【分析】(1)粗盐提纯是通过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彻底除去)、蒸发(食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而得到食盐的过程),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过滤器中漏斗的正确折叠方法分析.
(3)根据分离的是不溶于水的固体和液体分析.
【解答】解:(1)粗盐提纯是通过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彻底除去)、蒸发(食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而得到食盐的过程),其操作顺序为溶解→过滤→蒸发.
故答案为:溶解;蒸发.
(2)首先将滤纸对折两次成一个扇形,即③→①,然后撑开中间,使其中一边是3层,一边1层,即②.
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③①②.
故答案为:③①②.
(3)茶叶是不溶于水的固体,水是液体,纱网把不溶于水的固体和液体分开,是利用过滤的原理.
故答案为:茶叶杯中的纱网.
【点评】实验基本操作是中考必考题型,与生产生活相结合是一个比较流行的考查方式,更能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学科特点.
37.元旦联欢会上,雯雯拿出一幅画(如图所示),表演了一个化学魔术.
(1)她向画中的衣服上喷了一种无色溶液,衣服由紫色变成红色,若衣服上预先涂过石蕊溶液,则喷的无色溶液可能是 盐酸溶液或无色的酸性溶液 .
(2)她向画中的灯笼上喷了另一种无色溶液,灯笼由白色变成红色,则该无色溶液及灯笼上预先涂过的试剂分别是 氢氧化钠溶液、无色酚酞试液 .
【分析】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1)她向画中的衣服上喷了一种无色溶液,衣服由紫色变成红色,若衣服上预先涂过石蕊溶液,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则喷的无色溶液可能是
盐酸溶液或无色的酸性溶液;
(2)她向画中的灯笼上喷了另一种无色溶液,灯笼由白色变成红色,无色酚酞溶液遇碱性溶液变红,则该无色溶液及灯笼上预先涂过的试剂分别是
氢氧化钠溶液、无色酚酞试液;
答案:
(1)盐酸溶液或无色的酸性溶液;
(2)氢氧化钠溶液、无色酚酞试液.
【点评】本题考查酸碱反应及指示剂的变色,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酸碱指示剂和酸碱性溶液相互作用时显色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38.为了研究物质的溶解现象,设计并进行了如表实验.
实验
现象 固体溶解,形成紫色溶液 固体几乎不溶解 固体溶解,形成紫红色溶液
(1)对比实验①、②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同种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
(2)设计实验②、③的目的是 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
【分析】(1)根据实验①、②是高锰酸钾溶解在等体积的水、汽油中,进行分析解答.
(2)实验②、③分别是高锰酸钾、碘溶解在等体积的汽油里,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实验①、②是高锰酸钾溶解在等体积的水、汽油中,现象分别是固体溶解,形成紫色溶液,固体几乎不溶解,说明同种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2)实验②、③分别是高锰酸钾、碘溶解在等体积的汽油里,现象分别是固体几乎不溶解,固体溶解,形成紫红色溶液,说明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故答案为:(1)同种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不同;(2)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根据实验确定影响常见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9.利用表中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实验装置 实验1 实验2
Ⅰ.将盛有足量锌粒的燃烧匙伸入瓶中,塞紧瓶塞
Ⅱ.打开K,从长颈漏斗向瓶内加入稀盐酸,至浸没锌粒
Ⅲ.当瓶中产生大量气泡时,关闭K Ⅰ.将盛有白磷的燃烧匙伸入瓶内,塞紧瓶塞
Ⅱ.打开K,从长颈漏斗向瓶内加入约80℃的热水,至浸没白磷
Ⅲ.从a口向瓶中鼓入空气,使瓶中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关闭K
(1)连接仪器后,关闭K,加水至长颈漏斗内液面高于瓶中液面,一段时间后,液面高度保持不变,该现象说明 装置的气密性好 .
(2)实验Ⅰ中,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2HCl=ZnCl2+H2↑ ,步骤Ⅲ中,关闭K后的现象是 内液面逐步缓缓下降,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上升,反应会因为瓶中液面过低而停止 .
(3)实验2中,仅对比步骤Ⅱ和Ⅲ可知,欲探究的燃烧条件是 燃烧需要氧气 .
【分析】(1)根据检验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锌和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锌和氢气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3)根据题中信息结合反应现象对比进行解答,
【解答】解:
(1)连接仪器后 ,关闭K,加水至长颈漏斗内液面高于瓶中液面,一段时间后,液面高度保持不变,该现象说明装置的气密性好;
(2)锌和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锌和氢气,反应的方程式为:Zn+2HCl=ZnCl2+H2↑;步骤Ⅲ中,当瓶中产生大量气泡时,关闭K,由于瓶内压强变大,瓶内液面逐步缓缓下降,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上升,反应会因为瓶中液面过低而停止;
(3)Ⅱ.打开K,从长颈漏斗向瓶内加入约80℃的热水,至浸没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Ⅲ.从a口向瓶中鼓入空气,使瓶中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关闭K
白磷燃烧,仅对比步骤Ⅱ和Ⅲ可知,欲探究的燃烧条件是燃烧需要氧气.
答案:
(1)装置的气密性好;
(2)Zn+2HCl=ZnCl2+H2↑;内液面逐步缓缓下降,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上升,反应会因为瓶中液面过低而停止;
(3)燃烧需要氧气.
【点评】本题属于信息题的考查,考查了物质性质的探究,依据题目的信息及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难度中等,能够考查学生的能力.
40.镁条在空气中久置表面会变黑,某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镁条变黑的条件.
【查阅资料】常温下,亚硫酸钠(Na2SO3)可与O2发生化合反应.
【猜想与假设】常温下,镁条变黑可能与O2、CO2、水蒸气有关
【进行实验】通过控制与镁条接触的物质,利用如图装置(镁条长度为3cm,试管容积为20mL),分别进行下列5个实验,并持续观察20天.
编号 主要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1 先充满用NaOH浓溶液洗涤过的空气再加入2mL浓硫酸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2 加入2mLNaOH浓溶液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3 先加入2mL浓硫酸再通入约4mLCO2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4 先加入4mL饱和Na2SO3溶液再充满CO2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5 先加入2mL蒸馏水再通入约4mLCO2 镁条第3天开始变黑至第20天全部变黑
【解释与结论】
(1)实 验1和2中,NaOH浓溶液的作用是 CO2+2NaOH═Na2CO3+H2O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实验1的目的是 检验只用氧气是否会使镁条变黑
(3)实验3中,试管内的气体主要含有CO2、 氧气、氮气 .
(4)得出“镁条变黑一定与CO2有关”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 2、5 (填编号)
(5)由上述实验可推知,镁条变黑的条件是 水、二氧化碳、氧气 .
【反思与评价】
(6)在猜想与假设时,同学们认为镁条变黑与N2无关,其理由是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它物质反应
(7)欲进一步证明镁条表面的黑色物质中含有碳酸盐,所需要的试剂是 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
【分析】(1)根据题意,常温下,镁条变黑可能与O2、CO2、水蒸气有关,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用NaOH浓溶液洗涤过的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浓硫酸检验吸水性,能除去水蒸气,进行分析解答.
(4)得出“镁条变黑一定与CO2有关”结论,可结合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解答.
(5)由通过控制与镁条接触的物质进行下列5个实验,进行分析解答.
(6)根据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进行分析解答.
(7)根据碳酸盐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常温下,镁条变黑可能与O2、CO2、水蒸气有关,故要除去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2)常温下,镁条变黑可能与O2、CO2、水蒸气有关,先充满用NaOH浓溶液洗涤过的空气再加入2mL浓硫酸,除去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实验1的目的是检验只用氧气是否会使镁条变黑.
(3)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浓硫酸检验吸水性,能除去水蒸气,实验3中,试管内的气体主要含有CO2、氧气、氮气.
(4)证明“镁条变黑一定与CO2有关”,依据的两个实验是2、5,加入2mLNaOH浓溶液,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说明氧气、水蒸气不是镁条变黑的条件;先加入2mL蒸馏水再通入约4mLCO2,镁条第3天开始变黑至第20天全部变黑,说明镁条变黑一定与CO2有关.
(5)由上述分析,结合常温下,亚硫酸钠(Na2SO3)可与O2发生化合反应,先加入4mL饱和Na2SO3溶液再充满CO2,能除去氧气,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说明镁条只与与二氧化碳、水接触不会变黑;先加入2mL蒸馏水再通入约4mLCO2,由上述实验可推知,镁条变黑的条件是水、二氧化碳、氧气.
(6)在猜想与假设时,同学们认为镁条变黑与N2无关,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它物质反应.
(7)欲进一步证明镁条表面的黑色物质中含有碳酸盐,可选用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若产生气泡,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含有碳酸盐.
故答案为:(1)CO2+2NaOH═Na2CO3+H2O;(2)检验只用氧气是否会使镁条变黑;(3)氧气、氮气;(4)2、5;(5)水、二氧化碳、氧气;(6)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它物质反应;(7)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明确实验探究的目的,熟练掌握碱的化学性质、碳酸盐的检验方法、常见气体的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1.为测定21.2g某变质氢氧化钠固体中碳酸钠的含量,将其配置成500mL溶液,分别取出50mL用两种方法进行测定,已知:Na2CO3+BaCl2═BaCO3↓+2NaCl
加入的试剂 测得数据
方法1 足量BaCl2溶液 BaCO3沉淀1.97g
方法2 足量稀硫酸 CO2气体0.44g
请任选1种方法的数据,计算该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及结果)
【分析】根据碳酸钡的质量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出碳酸钠的质量,进而求质量分数.
【解答】解: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BaCl2═BaCO3↓+2NaCl
106 197
x 1.97g
x=1.06g
该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50%
答:该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50%.
希望大家可以学会2013年北京中考化学试题.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的网站!
点击下载:2013年北京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
标签:北京中考化学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