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xiexh
2014-01-21
中考是知识的考试,是能力的考试,更是心理的测试。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是每个考生面临的问题。本文是北京市第三中学学校简史,祝大家阅读愉快。
绵绵教泽孕芳菲 默默古槐育新枝
——北京市第三中学简史
北京市第三中学,是一所完全中学,更是一所有百年历史的名校。
今天京城中小学里,办学历史超过百年的并不多,接近300年的屈指可数,其中数百年间一直在办学的更是凤毛麟角。北京市第三中学便是这极少数者之一。
学校始建于1724年,至今已有288年的历史,堪称教泽流长。校址最初设在西单瞻云坊以北的小石虎胡同。辛亥革命后,1912年9月学校改为京师公立第三中学校,迁址于祖家街(后更名为西城区富国街3号),后更名为北平市第三中学。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0月,学校由北平市第三中学更名为北京市第三中学,简称北京三中。2002年7月,原新街口中学与北京市第三中学合并后,成为学校的初中部。2010年,原西四中学部分并入北京市第三中学初中部,我校初中部按照西城教委统一规划,由新街口校址迁往大红罗厂街甲25号。
北京市第三中学孕育了一批文化名人。著名文学大师曹雪芹曾在右翼宗学供职十年,并在此酝酿了传世之作《红楼梦»。“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是在学校改为京师公立第三中学校之后第二年入学的。著名学者罗长培、于光远、徐城北,文化界名人苏民、蓝天野、李翰祥、马季、笑林、石富宽、董浩、邓伟等都毕业于北京市第三中学。
追述历史渊源,北京市第三中学原系清宗室觉罗八旗右翼宗学,是雍正二年(1724年)闰四月初五日开始设立的清皇族子弟学校。
康梁变法以后,清政府废科举,办学堂,于1898年1月(光绪24年)开办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大理寺少卿张亨嘉为大学堂总监督。1902年3月翰林院侍读宗熙奏请将宗学并入大学堂系统,获准。改右翼宗学为右翼中学堂,这就是我校的前身,校址由西单瞻云坊以北的小石虎胡同迁到受壁胡同(现西四北四条)西口。
1903年清政府制定“奏定中学堂章程”,明确规定对高等小学毕业生“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进取者升入各高等专门学堂”。学制五年,课程为十二门即:修身、读经讲经、国文、外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理化、法制和理财、图画、体操。
当时宗室觉罗八旗右翼中学只收正黄旗子弟,学生一律公费,每个学生每月公费银三两,米三斗。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清政府被推翻,宗室中学于1912年9月30日改为“京师公立第三中学校”。迁校址于祖家街一号(祖家街一号原是明末总兵祖大寿的家祠,清朝时变为官学,清末是八旗第二高等小学堂)。全校占地9.37亩。开始向社会招收学生。当时学制四年,采取学分制。校长是夏瑞庚,四个班共有学生七十人。
教育宗旨系按1912年9月2日教育部的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15年后又按照“全部的教育”,以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进行义务教育为宗旨、分为文科和实科。
由于学校原隶属于北京大学堂,所以教员与北京大学有密切联系。1919年“五四”运动时,三中有十来个学生随同北大工学院学生参加了游行(当时在校学生百余人〉。在6月3日学生上街宣传时,我校又有四、五名学生参加,其中有学生被反动当局逮捕。“五四”运动以后,革命浪潮急骤上涨,老师中不少人的思想接受了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学生从这年起,爱国思想振发了,逐年参加反帝斗争,到商店检查日货,查封日货,并参加向政府请愿等爱国活动。知名画家、教育家王森然曾在三中教过国文。现已离休的原最高检察院副检察长张苏也在三中任过教。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学校只有四个班,每班招收60人。开学后每月进行一次甄别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要退学,所以到毕业时,每班学生数目要减少很多,有的只有十几个人。
人数虽然减少,但难挡学生的爱国情怀。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举行出殡仪式。三中师生前往送葬,当时由司法部街(现在的人大会堂)随灵车送至西直门,随后由各校学生送至碧云寺,当时送葬队伍浩浩荡荡,万人空巷。
国民党统治时期采取思想统治,从1929年1月起增设《党义》,开始对高中学生增加军训。利用学生自治会对学生进行控制,并用繁重的“会考”来束缚学生,用“智、信、仁、勇、严以武德”施教,防止学生参加政治活动。
1931年“九&S226;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学生大量涌入北京。我校也有东北籍学生入学。他们虽然背井离乡,生活拮据,但抗日情绪很高。有的学生在高昂的抗日情绪的引领下,投奔了解放区。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北平沦陷为日本统治区,对学生进行奴化教育,培养所谓“忠良国民”。各校都派有日本教官来监督教育工作。当时教员被生活所迫,经常罢教、请愿。当时学校有九个班,但学生很少,有的班只有二十来人。
1941年学生陈厚钧(冷林〉、王永厚(王纪刚〉和王润森(蓝天野〉等办起了《萤火壁报》、《晶萤壁报»,在学校影响很大,办报的情况后来又在《实报》上登载(《实报》是发行量很大的小型报纸),引起社会上的注意,客观上起了爱国宣传的作用,并且为以后成立学生的进步组织“海燕社”打下了基础。在此时,爱好文艺的学生,联合师大女附中,女三中的学生一起排演进步话剧,曾在我校礼堂演出过《北京人》、《获虎之夜》。1942年,不少壁报组的成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团体“海燕社”。成立大会有20多个学校的120多人参加,声势很大。反动当局极为惊慌,密切稽查这些学生的行动。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在党的“北平工委”的指示下,将一批骨干撤出北平,其中丁毅、王永厚到河北阜平后,丁毅被派往苏联留学,王永厚则奉命又回到北平,进入新闻界。苏民、王润森(蓝天野〉参加了“祖国剧团”,成为进步的文艺工作者。这时教员中也已经有了地下党组织,生物教师王振华、语文教师张伯声就是共产党地下党员。
1945年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发动了内战,将中国人民抛入了战火之中。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激怒了全国人民,更激怒了青年学生。国民党为了加强对学校的控制就在各校发展三青团组织。1945年在三中也设立了三青团分部。针对这种形势, 1946年地下党在我校也设立了支部,还建立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民联”。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是学生杨永泰,党员都是单线联系。我校的教员也有思想进步的。生物教师周新甫就是一个。1947年党支部书记是张园明、1948年党支部书记是周庆骧。1947年春,在党支部领导下办起了《北斗》壁报,向学生们传播革命思想,“民青”也组成了"群社”出版壁报,宣传民主、反对内战,介绍苏联。三青团极力破坏,随时撕毁壁报,后来他们也办起了反动壁报,取名《酸甜》。进步学生同反动势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1948年学生在党的领导下参加了反内战,反饥饿和“助学运动”。他们上街为困难的学生募捐。这年夏天,国民党进行了大逮捕,学生郭元熙(当时化名郭斌)等人被捕。关押了两个多月。当时校长孙震涛保释了他们,获释的郭元熙等人撤出了北平城。在这期间,虽然先后走了四个共产党员,但半年后学生党员又发展到九人。这年秋天国民党军队龟缩城里,驻进了各学校。三中的学生曾组成护校队保卫学校,直到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南下,我校学生付赓文等人参加了南下工作团,随军南下。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抓紧医治战争创伤,学校秩序逐渐恢复,工作有了开展。1949年7月上级派来了政治教员高万春任三中党支部书记。5月15日“民青”、“民联”成员转入了青年团,当时第一批团员有50多人。
1949年开国大典时,全校师生都到天安门广场参加了盛大的庆祝活动。聆听了毛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伟大声音,享受了人民当家作主,有了自己的新国家的幸福。会后,他们兴高采烈地参加了游行。
1949年11月北京开始设立中国少年儿童队,三中是首批建队的学校。
1950年,王笠夫来校担任党支部书记,用老解放区的教育经验办校。除上文化课之外,组织学生参加政治活动和生产劳动。当时政府给每个中学都分了“校田”,让学生从事生产。三中的“校田”在东郊大北窑附近,大约有20亩。学校派工友马龙长期驻守在那里,置买了耕畜(一匹退役的战马),还养鸡养猪。学生经常去那里劳动。学生们唱道:“春风起,精神爽,农村一片好风光,人民政府爱护咱,借了土地又贷款。下了课去种菜,大家动手忙又忙......”我校学生就是这样接受了老解放区的革命传统教育。
1950年开始了镇压反革命运动,学生上街宣传,演活报剧,揭露“一贯道”的反动面目。6月25日,美帝侵朝战争开始,学生又到街上演讲,破除“亲美、崇美、恐美”的思想。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学生情绪高昂,纷纷表示要誓死保卫新生的共和国。
1951年政府号召学生参军参战。当时学校高中学生积极报名,最后批准了魏克平、候伯、张振和等五人光荣入伍。随着抗美援朝的深入发展,各班都与志愿军部队取得了联系,学生们搞捐献活动,赠送慰问品,写慰问信,支援前线,慰劳最可爱的人。
解放初期,教育思想受苏联影响很大,苏联代表团广泛传播苏联经验。描写苏联国内战争和卫国战争的文艺作品很盛行,保尔、马特洛索夫、卓娅、舒拉等许多苏联英雄的形象成为学生心目中敬佩的人物,后来还有的班用英雄的名字命了名。
1952年张迅如同志来校任校长,他是“进城干部"。这一年,北京市的私立中学改为公立,私立培德中学并入我校。学校规模迅速扩大,由1949年的14个班增加到29个班。由于校舍不足,只好办起了二部制,并于当年在操场修建了有十三个教室的两层教学楼(南楼〉。1953年北京市决定留校一批高中毕业生做为师资。当时本校留校九人,又由外校调来三人,充实了教师队伍。
解放前三中的教师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很严格,教学质量一直较好。学生也朴实、勤奋、好学,有进取心,素质一直较好。他们学习好,能力强,有集体荣誉感。所以,三中受到社会各界的很多赞扬。
解放后,由于有原来的基础,再加上当时市立学校很少,学生来源也较好,学校严格管理,所以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在社会上声誉较高,是北京市较好的学校之一。
1954年北京市委做出了《关于提高北京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的规定》(即“五四”决定) 1955年又公布了《中学生守则》和体育锻炼的“劳卫制”标准,教育向正规化发展。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三中对留校任教的新教师采取了“师傅带徒弟”的办法提高他们的水平。这种方法很有成效。老教师周新甫培养青年教师朴晋升的事迹当时由《北京日报》进行了报道。
1957年整风运动开始。1958年,在“三面红旗”的指引下,学校投入了“为完成1070万吨而奋斗”的大炼钢铁运动。全校就地设灶,设立"小土炉”,砸锅化铁,昼夜不停,劳动冲击了学校的正常秩序。
为贯彻党的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在勤工俭学的基础上, 1958年学校办起了工厂。刚开始条件十分简陋,一口大缸,几桶废酸,几筐铁末,但终于制出了硫酸亚铁 (结晶产品〉。为改善办学条件,不久便与北京仪器厂合办,生产变压器和电动机。但由于生产与教育不协调,又改为自办, 1963年起开始生产手刹车拉线和机油精滤芯。1970年改产雨刷机和磁电机。我校工厂生产的平安牌CL-2型磁电机曾获北京市和机械工业部优质产品证书。其间还生产过腊制工艺品和家俱。1985年与北京音响器材厂联合生产录音磁带。1986年后开始独自生产空白录音破带盒。二十多年来,经过艰苦奋斗,生产有了很大发展,积累了一定资金。1983年建成了育德胡同的新厂房和化、生实验楼。1986年三月又建成了后纱胡同的新厂房。现正在改建教师办公室和学生阅览室。校办厂为改善我校办学条件和提高师生的集体福利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为学生参加劳动提供了条件, 1958-1980年到厂参加劳动的学生就达一万人次以上。现在校办厂管理更加完善,全厂职工为稳定现有产品,开拓新产品而更加艰苦奋斗。
从1959年以后,教育工作又开始抓教学质量。1960年号召学习“福建经验”,我校结合实际抓教学,取得了突出成绩。青年教师佟乐泉的语文教学经验曾在北京市引起很大反响,经常在本校礼堂举行全市性观摩课。1953年留校的一批教师经过各种进修和老教师的“传、帮、带”,这时也都成了教学骨干。
1960年上级号召学习解放军,大办民兵师,我校的迫击炮民兵连在北京市打靶比赛中曾获第二名。
从1961年起,为了加强中学的教育力量,分配来了一批高等学校的毕业生,进一步充实了教师的队伍。领导对他们抓得很紧,仍然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办法,经过艰苦努力,现在已成为教学的骨干。
1963年中央发出《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中学五十条),明确提出中学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并对教育内容、教学计划、党的作用等做了具休规定。三中的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同年,毛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我校师生积极开展了学雷锋的活动,好人好事不断涌现,思想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1964年开始,三中响应党中央提出的教育改革的号召,以改革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为突破口,在“少而精”、“启发式”等方面积极地进行了探索。
1966牢灾难降临了,"文化大革命”的阴云笼罩了学校。学校的一切都陷入极端混乱之中。在这几年中,三中虽然没有发生过武斗事件,但是这一场“内乱”使学校完全解体了。
1969年复课之后,开始施行就近入学的办法,男女生兼收,从此结束了三中男校的历史。由于当时号召全国都要学习解放军,各年级都改成“连队”的编制,整天搞战备(挖防空洞〉、学工、学农、学军。这时名为复课,实际上根本上不了课。一直到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以后,才开始正式上课。
经过“文化大革命”劫难的北京市第三中学,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开始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恢复了教研组,又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中心工作提了出来。由于学校有优良的传统,有艰苦朴实的好校风,有多年的经验,所以恢复发展得很快。
为了把各方面工作抓上去,学校领导制定了全面的计划和具体步骤。首先是抓教学质量,提出了“一精二基三比”(精讲多练;基础知识、基本训练;比质量、比成果、比贡献),并在期末举办成绩展览会。学校对一些学科的教学成绩定期进行检查。还为有十五年以上教龄的教工召开了庆祝会(当时全校教工180人,教龄在15年以上的有119人)。接着又对教学提出“统起来,抓下去、重质量”的口号,不但统一了教学计划,还统一了要求,大力克服教学上的无政府主义状态。要求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双基”上,抓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严要求、勤训练,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精讲多练,发挥两个积极性。规定各教研组都要搞研究课。开展学科竞赛活动,搞学生的作文、作业、书法展览。规定了教研组长例会制度。对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层干部分工深入到各教研组。在思想教育方面,进一步整顿校风,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共产主义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和刻苦学习的教育,培养良好学风。
1980年,整修扩大了操场,场地比原来扩大了三分之一。同时,对高中新生实行择优录取的方法。
1983年,学校制订了第一个“三年规划”。
1984年春天调整了领导班子,配齐了校级干部(四人)。新班子年富力强、有事业心、有经验。新班子设立后,首先搞自身的思想建设,严格要求自己,然后大力抓教师队伍建设,抓教学、抓教育,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抓学校全面管理工作。教学质量有所提高。1984年“文革”后第一届三年制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1.9%,创造了非重点学校的最好成绩。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也达到了100%。又经过一年,即1985年,高考升学率达到了100%,中考升学率仍然是100%。
1984年10月1日,我校500多名师生参加了国庆35周年庆祝活动。其中300名少先队员参加了仪仗队、140名高中生参加了文艺大军,晚上100名师生参加了天安门广场的联欢活动。在整个国庆活动中,师生们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多次受到上级表扬,获奖旗两面,有八名工作人员受到国庆指挥部的嘉奖,颁发了嘉奖证书。
1985年下半年又制定了第二个“三年规划”,提出要把北京市第三中学办成有特色、在市区有较大影响的普通中学的奋斗目标。为了发动全体教工民主管理学校,学校于1985年8月28日召开了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
1985年在党员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通过活动提高了党员素质,使大家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模范作用。
由于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北京市第三中学连续几年来被评为市区“五讲四美标兵”和“精神文明单位”。1986年被市教育局评为北京市先进集体,校长范堂枢被市政府命名为北京市模范校长。
1990年范堂枢校长卸任,同年周继道校长任北京市第三中学校长。周继道校长秉承三中优良传统,重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学上仍然要求教师大力抓学生“双基”的落实,并且继续开展“师带徒”活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升。周继道校长在任期间,学校创办了名人书画室(现改为校史展)、王森然纪念室(现迁到校史展)、老舍纪念室。在任期间,周继道校长提出了求真、文明、勤奋、健美的校训,一直沿用至今。
1999年赵峥同志接任北京市第三中学校长,在任期间,建立了曹雪芹纪念室,修建了新的现代化的教学楼和综合楼,举办了北京市第三中学280年校庆,使得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长足的改善和发展,社会声誉进一步扩大和提高。学校在赵铮校长领导下,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学校的两个三年发展规划。2000—2003年学校以“三个面向,办有特色”为办学目标,以“内强素质, 外塑形象、上承传统、下显科创”为办学思想,以“全面发展,学有所长”为育人目标。强调学校素质教育要做到“四全”即全面发展的教育、全员发展的教育、全程发展的教育和全新发展的教育。2003年1月在顺利完成第一个三年规划后,学校又提出了第二个三年发展规划,明确未来三年学校的发展目标是把三中办成一所北京市一流的普通学校,即在普通中学中具有一流的干部队伍、一流的教职工群体、一流的教学设施、一流的环境、一流的福利待遇和一流的教育质量。两个三年发展规划,贯穿着赵铮校长与时俱进的办学思想,凝聚着全校干部教职工的积极性,焕发了三中这所百年老校的勃勃生机。
随着学校中外交流工作的开展,我校先后接待了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德国、香港、西班牙等中外教育代表团和文化界人士来访交流,并且与荷兰不列颠国际学校、意大利威尼斯马可.波罗学校建立了每年一次师生互访合作关系。为了适应日益扩大的对外交流,学校提出“会二精一”的外语培养目标,于2002年开始在初中招收双外语实验班。实验班接受意大利外交部提供的专项赞助,在完成义务教育英语教学任务的同时开设意大利语校本课程,聘请外籍教师授课。双外语实验班学生通过意大利语学习及参与意大利驻华使馆举办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不仅初步掌握了意大利语一般交际会话,更开阔了眼界。学校的双外语实验得到广大家长及意大利驻华使馆官员和意大利文化界人士的高度赞赏。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多年来学校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积极实施各种课改措施。学校除了把改革课堂教学作为课改的中心环节不断深入以外,还编写了《中国传统优秀道德格言》作为校本教材,把自然实践课、家庭实践课和社会实践课作为校本课程。2000年以来学校与中科院心理所合作进行了心理分层教学实验, 2002年秋季开始,又在高中开设了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该课程以“主动、和谐、合作”为主题,以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选择确定学习内容,以师生双向选择构建学习小组为学习组织形式,以课内外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为学习平台,以师生共同评价为考核方法,为全体师生创建了一种崭新的现代教学模式。几年来学校课改已经初见成效,得到广大学生、家长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北京三中历史悠久,借助学校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弘扬民族文化,为三中办学增添了绚丽的特色。为丰富“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育人目标,学校早在1998年就在市区领导和中国曲艺家协会的支持下,成立了“北京市青少年曲艺培训中心”,以后又以曲艺教育为龙头,先后把民族艺术教育扩展到民乐、舞蹈、美术、书法、京昆戏剧等多种内容,成立了合唱队、民乐队、舞蹈队等学校文艺团体。在初中招生中,学校招收民族艺术特长生,并组建民族艺术特长班。学校民族艺术教育取得了大面积丰收。同学们在各种大型文艺汇演和对外交流活动中,屡获佳绩。仅2002-2003年,学校民族艺术特长生在西城区学校艺术节活动赛事中就获得85个奖项,占艺术节总奖项近二分之一。三中的民族艺术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充分肯定,赢得了外国友人的广泛赞誉。全国曲协主席、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女士为学校的曲艺教育题词:“开一先河,功德无量”,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和中新社、南京日报等数十家新闻媒体都曾专题报道过三中的民族艺术教育活动。
2008年顾晓霞同志担任北京三中校长,举办了285年校庆,在原有校史展的基础上,积极寻找校史文物,扩大了校史规模,建立了新的校史展室,成为对广大师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爱校教育的基地,为学校校史的传承和发扬发挥了重要作用。顾校长传承学校以往的办学理念,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学校中、高考成绩一直稳定在市区的优秀行列。
绵绵教泽孕芳菲,默默古槐育新枝。自1724年清朝右翼宗学开始,北京三中至今历经了4个世纪中288年的沧桑岁月。启功先生有幅题字如此描述这所百年老校的气度:远自雍乾世,人才辈辈强。如此悠长而光辉的校史,在京城众多学校中屈指可数。如今,三中正将自己丰厚的历史底蕴和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紧密融合,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在课程改革、校园文化、德育创新等方面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培养更多全面发展、具有特长的优秀学生。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京市第三中学学校简史就到这里了,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祝大家学业有成。
相关推荐:
标签:三中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