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中考 > 中考地理 > 中考地理名师指点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编辑:sx_zhangwl

2012-12-26

编者按: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收集并发布了中考地理复习资料:《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教学要求

1.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

2.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图示与文字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

3.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通过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4.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5.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该区域的中心事物──“黄土”对其造成的一系列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结构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以下要求:①运用地图说明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②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③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④根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惟一一个地形区,教材在第一标题“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中首先给出了“黄土高原的位置图”,并安排活动使学生熟悉黄土高原的位置及其包括的省区,并且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黄土高原特殊的地表景观。接着很自然地引出黄土的由来,以活动题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示意图和证据资料,安排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由于黄土特殊的性质和黄土高原特定的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再加上人类不恰当的生产活动,所以黄土高原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包括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等。教材在“严重的水土流失”、“脆弱的生态环境”这两个框题中着重分析了黄土高原各自然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

最后一个框题“生态建设”,是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人的行为改变不利的自然条件,二是避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人类对该地区的开发更趋于科学化、合理化。教材还通过活动题让学生对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进行辩论,培养学生辨证思考问题的意识,并使学生最终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并未涉及到黄土高原的人文方面,例如黄土高原极有特色的民俗,其目的是要突出黄土高原的自然特征,使学生认识到它在中国和世界上的特殊地位。

内容点析

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是本册教材第一个要研究的“跨省区域”,它与前面省级区域的不同点在于:其划分是以自然特征为依据的。正因为如此,所以黄土高原的范围基本都是自然形成的,并且跨越了多个省级行政单位。教材在一开始就给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图,并安排了活动1,目的就是训练学生读图能力,学会查找跨省区域的范围。

2.图8.2“黄土高原景观”。塬梁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详见阅读材料“塬梁峁”。

3.“风成说”的证据。67页“活动2”的安排有以下几个目的:第一,是让学生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第二是通过讨论分析,培养学生推理、分析、判断的能力;第三,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建立这样一种意识,即“科学理论应该以实际观察到的现象为基础,经过严密的推理之后,才能够形成”,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活动(2)的答案如下:第一条证据“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第二条证据“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流质(风或流水)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第三条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第四条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4.关于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为了便于学生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各种相关因素的因果关系,教材将时间断面截至目前,而将历史上的因果关系安排活动让学生讨论。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达30°;坡长一般100~200米甚至更长。每年每公顷流失75~150吨,甚至225吨以上。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③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而黄土高原恰恰是一个植被极度缺乏的地区。造成黄土高原现状的人为原因包括: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5.关于图8.5“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图中显示的是黄土塬地区,由于其地表平坦广阔,所以这里农业较发达,村镇密集,人口密度达100~200人/平方千米。历史上黄土保存较完好的塬面上大都建有密度较大的村镇。正因为如此,一旦水土流失发展到一定程度,对本地的社会经济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6.关于图8.6“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状况的关系。读图时让学生注意几点:第一,三个实验中植被状况的差异;第二,烧杯内水量的多少;第三,烧杯内沙土的情况。实验的结果证明: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烧杯里的水越少),水土流失的状况就相对不会特别严重(杯子里的沙土越少)。

7.关于图8.7的对话。这段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因为男孩的意思是“千沟万壑导致了水土流失”,而女孩却认为“水土流失造成了千沟万壑”。实际上,教材恰恰就是利用这种矛盾引起学生思考。这两个孩子的话都是有道理的,只是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则是针对目前的状况来讲的。同时这也说明了在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另外还应注意,两个学生在讲原因时都提到了植被破坏,这说明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的作用。学生如果能够通过分析认识到这两点,自然也就为后面提出解决办法打下了基础。

2012中考科目:

中考语文】【中考数学】【中考英语】【中考物理】【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中考历史】【中考生物】【中考地理】 【中考体育

2012中考考前: 

中考动态】【中考心理辅导】 【中考家长】【中考饮食】 【中考政策

2012中考考后:

中考动态】 【中考成绩查询】【中考志愿填报】  【中考分数线

中考录取查询】 【中考状元】【中考择校】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