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铁路第一中学三年发展规划(2012-2015)

编辑:sx_xiexh

2014-01-23

如何实现中考取得好成绩的目标,需要我们从各方面去努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郑州铁路第一中学三年发展规划(2012-2015)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 学校发展形势分析

一、优势分析

1. 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学校1929年建校,有着光辉的历史、优良的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

2. 首批省级示范性高中。1981年被命名为河南省首批重点中学。1997年成为郑州市铁路局首批示范学校。2001年成为河南省第一所清华美院生源基地学校。2005年成为河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

3. 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学校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自1990以来共有81位学生从这里考入清华北大,一大批学生考入全国重点大学;上百位学生分别在国家级或省、市级信息学、物理、化学、数学学科竞赛中获奖。校友资源丰富,射击世界冠军巫兰英、深圳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于涵等一批国家精英均毕业于我校。学校连续多年荣获郑州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4.多个学科具有竞争实力。信息学、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优势明显,竞赛辅导教师实力强,学校竞赛成绩优异。科技创新、无线电测向、无线电定向、攀岩及体育(田径、篮球)等都有比较好的基础与成绩。美术教学独具特色,2001年成为河南省第一个清华美院生源基地。

5.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有多位德高望重、关心学校发展、帮助中青年教师进步、对学校优良传统的传承起着积极推动作用的老教师;有一大批年富力强、经验丰富,能够胜任教育教学各个岗位,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中青年教师;近年来进校的一大批青年教师进步成长迅速。

6. 学校新校区即将建成。新校区坐落在充满生机的郑东新区,设计理念新,建设标准高,各项功能齐全,注重长远发展,新校园环境优美,富有文化气息。为创造学校发展新辉煌提供了良好前提。

7. “两班”教学初具特色。2011年组办首届“天明博爱班”,在组织管理和课程体系上精心策划尝试创新;对“清华美院生源基地班”进行“小班化”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得到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二、问题分析

1. 办学体制局限。学校体制的局限,影响学校长远发展。由郑州铁路局移交地方的几所学校里,只有我们学校没有初中。而目前教育局所属的省级示范性高中,郑州市仅有三所高中没有自己的初中部,没有自己的优秀学生培养基地,而学生质量对学校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与其它完中相比,我校在中招方面非常缺乏优势,

2. 生源质量下降。移交地方后生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近几年来学校招生尤为困难,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学生综合素质与学校地位不相匹配;竞赛及高考成绩在郑州市保持领先地位十分艰难:虽然近年经过努力已有所改观,但仍需要开辟优质生源。

3. 教师队伍需进一步提升。虽然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但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校教师在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方法和个人专业素养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优秀中年教师不足。近几年招进的新教师人数较多,教学基本功和教师专业素养亟待提升;外聘教师与我校学校文化的融合也需加强。

4. 教师经济状况不佳。高中教师的绩效工资亟待解决。学校因为是纯高中学校,绩效工资没有实行,教师的工资待遇与实行绩效工资的学校相比,有一定差距;与移交前铁路一中时期相比,教师实际生活水平下降较大。这些都极大的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对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有比较大的影响。

5. 老校区硬件设施落后。学校目前所在校区占地面积小,学生活动场地、公用活动教室、生均面积、绿化面积等与同类学校相比均有不小的差距。由于历史原因,教学设备及教师办公条件相对落后。

6. 新校区搬迁的基本保障需要解决。学校新校区建成后距离市区较远,学生实行全寄宿管理,需要老师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学校没有教师周转房,东区房价非常高,势必给老师在诸多方面增加负担,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解决老师交通、住房等实际困难是学校顺利搬迁的保障。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

一、学校定位

郑州市“省级示范性学校”中的优质学校。

学校2005年成为河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近年生源质量下降,学校中招录取分数线一直处于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倒数第三位,给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带来较大困难。去年通过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生源质量有所改善,中招录取分数线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学校计划通过三年努力,继续提升学校的中招录取分数线和教育教学成绩(学生成绩提高率),使学校在学生、家长、社会中的信任度和满意率进一步提高,成为郑州市“省级示范性学校”中的优质学校,社会美誉度进入郑州市“省级示范性学校”的前十名。

二、学校愿景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欢乐;让每一位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都能体验到人生的价值和幸福。

三、整体形象

1. 学校形象:校风严,学风浓,教风实。

2. 教师形象:

师德风范:人格高尚,言传身教,关爱学生,公平坦诚。

学识才智:学识广博,教艺精湛,善于学习,智慧不衰。

仪表风度:语言典雅,举止高雅,气质文雅,服饰淡雅。

3. 学生形象:

品德素养:理想远大,明礼诚信,自尊自强,和谐交往。

学业追求:独立思考,勤奋进取,求真求实,合作创新。

形象气质:朝气蓬勃,仪表整洁,热情大方,乐观向上。

四、办学理念

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全面育人。德育为先,学能并重,让学生先成人,再成材,后成功。师生民主,教学相长,共创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欢乐;让每一位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都能体验到人生的价值和幸福。

校训:德才兼备,勤奋自强。

校风:文明和谐,务实进取。

学风:勤思乐学,自主高效。

教风:严谨善导,教学相长。

五、办学特色

搭建多种教学平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让各层次学生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学生成绩提高率在郑州市名列前位。

长期以来,由于学校移交前“铁路子弟学校”的时代背景和移交过程中生源质量的不断下降,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接受能力差异明显。学校正视学生差异,遵循教学规律,不断完善分层教学的有效模式:构建不同层次教学班,以备课组为单位,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标高,以班为单位,为每一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奋斗目标。通过多种方法,从五个层面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⑴ 实验班高标教学,使中招成绩在郑州市并不十分出色的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等重点院校。⑵ 学科竞赛独具特色,教师在生源困难的情况下,充分珍惜、挖掘学生潜能,将一批批学生送上学科竞赛最高领奖台。⑶ 对于大多数中等程度学生,舍弃难题,夯实基础,最大限度克服学生两极分化,高考成绩提高率居郑州市前列,连续多年在高考中各批次上线人数超额完成教学管理目标。⑷ 以爱心和耐心帮助学困生,注重思想教育和方法指导,使一批原来没有希望考上大学的学生升入理想的大学。⑸ 文化课、专业课一起抓,一大批美术生考入全国重点高校;一批具有体育、艺术特长的学生在各项比赛中获奖,升入高等院校。多年来,郑州市高考数据显示,我校学生成绩提高率在郑州市名列前位,学校在生源比较落后的基础上赢得“入学低起点,毕业高质量”的社会美誉。

第三部分 学校发展目标

三年规划在学校现有基础上,提出具体实施方案,通过三年努力与实践,创郑州市省示范学校中的优质学校。

一、总体目标

1. 利用学校“优质化工程”和中国科协科研项目实验学校为契机,贯彻“长远布局,扎实积聚,长期提升,迅速突破”的战略方针,把新校区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一个机遇,以干部队伍建设和改善生源结构为突破口,使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2. 突显学校办学特色。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构建多层次培养模式,天明博爱班、清华美院基地班、学科特长班取得明显效果。

3. 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通过“校内梯级名师工程”,多方位培养人才,建设“立体型”骨干教师和名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整体水平。突出教育教学和教师专业成长主线,从日常管理的点滴细节做起,真抓实干,注重落实。

4. 创新德育工作新模式。深化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研究“学生绿色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及方案”,构建以“学生发展指导”为课题方向的校本课程,使学校课程和德育活动规范化、系列化,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5. 构建科学高效教学模式。积极深化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引领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学案导学、任务驱动”学科教学模式。

6. 发展优势学科。力争三年内打造出2-4个在郑州市同类学校中“教师素养、学科能力、教学成绩”处于领先地位的强势学科和特色团队。狠抓全校教学质量和学科竞赛辅导,保持郑州市高中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称号。

7.营造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利用新校区建设的大好机遇,改善办学条件,创建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先进的新型校园,加强校园网建设,达到郑州市同类学校中的较高标准。

8.优化生源结构。狠抓教育教学质量,苦练内功,同时加大对外宣传,扩大社会影响,赢得社会的高度认可,使我校生源结构逐步改善,实现学校持续发展。

二、具体目标

(一)学校管理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树立“引领、规范、激励、约束”相结合的正确导向,提高干部政治素质与业务能力,提高执行力,上通下达,政令畅通,促进工作绩效的不断提高。

1.主要措施

(1)领导班子建设。通过学习、培训、反思、总结等方法,打造一支业务过硬,作风优良,爱岗敬业,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队伍,班子成员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个人素质,创建学习型管理队伍。

(2)中层干部培养。加强中层干部的进修、学习与培训,要求全体干部能吃苦、讲奉献,发扬“能干、肯干、会干、干得好”的“四干”精神。建立一支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中层干部团队。

(3)高效管理体制。实行“校长统揽全局,副校长分管负责,处室职能部门具体规划、指导、督促、落实,以年级为实体,以教学班为基层单位”的管理体制。明确指挥体系,规范领导层级,发挥各级职能。校长出思想、副校长出思路、中层干部出方案并组织落实。建立必要的例会制度,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横向沟通,秩序井然,政令畅通。

(4)严格管理制度。修订《郑州市101中学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方向指导意见》、《郑州市101中学梯级名师评比与管理办法》等文件,印发重新修订的《郑州市101中学校规》和《郑州市101中学管理手册》,建立健全具有“引领、规范、激励、约束”导向的学校制度,逐步深化“制度治校”。为学校管理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5)畅通民主渠道。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的桥梁、纽带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弘扬以生为本、以校为家、乐于奉献、刻苦拼搏的精神,使“学校发展人人有责”逐步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形成“校兴我兴、校荣我荣”的共赢理念。

2.预期效果

(1)在全校研讨基础上重新制定出适合学校发展需要的各项规章制度,修订《郑州101中学校规》。全校员工对各项制度的内涵及要求有明确的认识,对制度的实施有积极的态度。学校各项工作,在制度的引领、规范下呈现出科学、有序、高效的发展势头。

(2)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识大体、顾大局的中层以上领导团队。初步形成一支“教育理念新、综合素质高、协调能力强、带头作用好”的年级长和教研组长队伍。各年级组、教研组呈现出关心集体、团结和谐、钻研业务、同伴互助的良好氛围,使“按规章制度办事,尽职尽责工作,讲究工作质量”成为绝大多数员工的自觉行动。

(3)学校各方面工作管理有序,高效快捷。“追求质量、讲究效率,不断学习、专业成长,团结互助、共同进步,提高境界、快乐工作”成为全体员工的一种理念和风尚。校园呈现出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共商学校发展大事的研讨氛围,弘扬正气、鞭策落后的制度效应。使“制度治校”成为一种学校文化。

(二) 师资队伍

加强师资培训,建设“立体型”名师团队,引领带动全体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师整体水平。

1.主要措施

(1)打造名师团队。以《郑州101中学教师专业成长及发展方向指导意见》和《郑州市101中学校内名优教师评比与管理办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实施学校“梯级名师工程”,为参加郑州市“名师工程”奠定基础。按照学校有关规定,评出“首席教师”、“教坛名师”、“教坛标兵”和“教坛新秀”,定期考核,落实“责、权、利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引领作用,使不同年龄段的教师不断进步与提高。

(2)加强师资培训。有计划聘请校外专家或本校领导、教师,每学期为全体教师组织多次专题讲座,对教师进行专业成长的集体培训。为优秀中青年教师争取高层次学习、培训机会。制定骨干教师培养规划,加强师资培训力度,利用学校优质化工程上海专家资源,深度合作,大力开展诊断课堂活动,切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45岁以下的教师,倡导有计划读在职研究生,在现有基础上,学校教师具有“研究生同等学力及学位”的人数比例逐年递增。

(3)优化师资结构。有计划引进优秀教师,招收优秀大学毕业生。对于新入校的教师,要给其指定相应层级的指导教师,帮助他们尽快与本校教学氛围与要求融合,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对于师德风范出现问题和不能胜任教学任务的教师,学校进行诫勉谈话,提出改进要求,在限期内达不到要求的,待岗培训直至解除聘用合同,同时把好新大学生入门关。

(4)扩大优势学科。对于学校原有优势学科,有计划发展、培养新的教学骨干,促进学科教师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发现和培育新的优势学科,通过培训、学习、实际演练、考核等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使这些学科在新课改、学科竞赛、教学成绩、校本课程等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2.预期效果

(1)建立健全教师成长档案。45岁以下教师写出自己专业发展规划。通过跟踪观察和实绩考核,在涌现出来的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骨干教师中,产生学校第二届“校内名师、教坛标兵和教坛新秀”。郑州市名优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有所增加。

(2)市级以上名优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达到5-7人。具有研究生学历(含课程班结业)教师人数占到学校教师总人数的70%,按照郑州市对教师年龄要求所限年龄内,争取90%教师达到郑州市计算机等级标准。

(3)教师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一支名教师队伍基本形成。争取有5-8名教师在郑州市有较高知名度。

(三) 德育工作

构建“全员德育“的工作体系,研究“学生绿色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及方案”,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层次教育评价方案”和“学生成长记录手册”管理考察办法,以“学生社团”和“学生发展指导”为方向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主要措施

(1)高度重视师德建设。要求全体教职工中发扬五种精神: “热爱学生,献身教育的敬业精神;诲人不倦,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勇挑重担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互帮互学的团队精神;坚持改革,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不甘落后,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以多种渠道引导、规范全体教师以身作则,在自己的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2)继续执行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生综合素质层次教育评价方案”,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层级评定的组织管理办法,同时抓好“学生成长记录”的再实践,总结适合校情的管理办法。深化“郑州市101中学学生形象”教育,规范学生言行仪表,提升学生品位素养,展示学生良好形象。

(3)在“学校优质化工程”专家团队指导下,研究本校“学生绿色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及方案”,规范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参与体验,提高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让学生从知识、能力、品行、情操多方面全面发展。

(4)发挥学生会和团组织的作用,发展、壮大社团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继续办好中学生党校,开创性的组织开展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活动。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心理素质。建立一支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心理教师团队,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室硬件设施。

(5)继续坚持班级量化管理与评比制度。各班开展“创特色”活动,加强对学生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竞争意识以及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精神的教育和培养,重视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改进学生奖励制度,重视学生成长过程,增大表彰、奖励面,使更多的同学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6)成立家长协会,建立联系机制。家校共同研究学校发展及教育问题,每学年举办3-4期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教育理念和技能的培训,以多种形式办好家长学校;在适当时机,尝试开设“学校对外开放日”,每学期召开2次以上家长会,广泛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配合,共同教育好学生。

2.预期效果

(1)学校德育工作总结出具有示范意义与推广价值的经验做法。学生的文明素养有进一步提高。修订、健全学生教育的制度与校规。深入落实“学校中学生形象标准”,并发挥其良好的教育意义。家长学校进一步规范。德育工作受到更多教师的关注。

(2)“学生成长记录”及“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方案”有比较成熟的组织管理模式和经验总结。培养出5-10位比较出色的中青年班主任。开展2-3项有创新意义的德育教育活动。

(3)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咨询室”软硬件设施,使“心理咨询室”在学生中发挥较大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有较大突破并且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

(4)有15个左右学生社团。形成合理、科学、符合校情与学情的“德育工作系列活动”,并使其制度化、全员化。家长学校的管理水平有进一步提高。全员德育有良好的制度保障。

(四) 教学质量

借助“学校优质化工程”专家组力量,引领、带动教师形成浓厚的教学研讨氛围,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设计、实施、评价能力,形成比较成熟的“任务驱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使高考及竞赛成绩在目前基础上有进一步提高。

1.主要措施

(1)通过专题讲座和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对“道德课堂”的认识。学校把“道德课堂”理念化为具体的教学要求,通过听课、评课,督察、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通过教师成长档案和教学成绩档案,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成效跟踪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指导,促进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通过评课和教学专题研讨活动,让教师感受自己的进步和收获,提高教师校本教研的成就感和积极性。

(2)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研究“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试题,形成本学科的“课程标准解读文本”和“高三复习双项细目表”;制定学科各模块的“课程纲要”和“作业规划”;修订完善“学案编写要求”,通过培训指导,不断提高教师编写学案的能力,进而提高学案的质量。

(3)继续开展“任务驱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形成比较成熟的教学流程和操作方法,在此基础上,开展学科内“课型模式”研讨。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校制定日常“听课、评课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听课研讨活动。通过以上措施落实“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

(4)实行教学目标管理。坚持“六级班级质量分析制”,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切实解决问题。重视学困生转化,通过具体有效的“培优补差”工作,促进不同程度学生的进步。争取高考各层次上线学生的百分比逐年增加,连续获得郑州市高中教育教学先进单位。

(5)注重特长生培养。继续发扬学校信息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竞赛优势,发现并培养新的竞赛辅导骨干教师。争取信息学、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学科每年有学生在河南省获奖。进一步吸引优秀生源,办好天明博爱班。把清华大学生源基地办得更加富有特色和成效。发扬学校长期坚持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田径训练优势,促进学校体育教学。通过加强音乐欣赏课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及鉴赏品味,开展多种文艺活动,发展学生特长。

(6)做好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以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达标评优为平台,帮助教师熟练掌握和有效运用“班班通”,把“班班通”的使用作为教师基本功考核的内容之一,把“是否使用班班通”和“班班通的使用效果”作为优质课教学评比的重要考核指标。

2.预期效果

(1)形成各学科《课标解读文本》、《课程纲要汇编》、《作业规划汇编》、《高三复习双项细目表》、《郑州市101中学“任务驱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及学科课型教学模式汇编》、《优秀学案选编》等有形成果。

(2)争取有4-5个学科,形成比较成熟的新型教学模式供其它学科学习和推广。有1-2个学科有比较突出的竞赛成绩。在学校推出5-8位工作业绩优秀的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

(3)使“任务驱动,学案导学”、“学生小组互帮互学”、“先学、展示、反馈”成为教学常态。使“关注学生感受,重视教学成效”成为风尚。有3-5个学科的教学特色鲜明,有一定示范或推广价值。有2-3个学科从整体素质、教学质量、教育科研等方面在郑州市处领先地位。

(4)有1-2个学科在尝试“学科竞赛总教练制下的学科竞赛辅导”形成比较成熟的经验模式。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高考成绩在目前水平上有所提高。有1-2个学科有学生荣获河南省学科竞赛一等奖。保持郑州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称号。

(五)新校区建设

利用新校区即将建成的有利条件,改善办学设施,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倍增”计划,争取三年中完成校园硬件建设的升级,形成优良的办学条件。

1.主要措施

(1)优化校园布局。使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分区明确。

(2)美化校园环境。体现园林风格,富有文化色彩,使校园清洁、精美、典雅,环境布置富有教育功能的目的,创建园林绿色学校。

(3)改进教学、办公设施。进一步完善所有教室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逐步改善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微机房以及教学楼的陈旧设施;逐步扩建选修课与校本课程活动室。

(4)进一步加强校园网建设,通过校园网站,扩大对外宣传与交流,丰富教师教学资源库素材。建立校园网工作平台,强化校园网的管理功能,努力使我校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达到郑州市先进水平。

(5)增大学校藏书量,争取由现有的8万多册增加到16万册。争取报刊杂志达到150种以上。图书流通率学生人均每学期达到10册以上,扩大电子图书馆规模,满足师生借阅、读书、进修、学习之需。

(6)按照新课改要求,在目前开设的大纲规定的实验项目以外,为广泛开展活动课和科技创新活动、研究性学习和科技创新开设新的试验项目,购置实验器材,并增加通用技术等相关实验室。

(7)按照郑州市“优质教育资源倍增计划”,按步骤引进优秀师资,逐步扩大班轨,增加招生人数,有序实现我校优质教育资源倍增目标。

(8)在努力做好校园硬件建设的同时,建立健全学校节水、节电、节约办公用品的规章制度与保障系统,全体员工共同建设“低碳环保型校园”。对学校教学设施、办公设备定期检查维护,实施相应的奖惩制度。

2.预期效果

(1)新校区建设全面竣工,新校区设计理念新,建设标准高,各项功能齐全,注重长远发展,校园精致美丽,富有文化气息。学校建设迈上新台阶,创造学校发展新辉煌。

(2)加强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美化育人环境,更新完善各项设施,增大图书馆藏书量、实验室仪器量。校园网建设满足教学管理和学校管理需要,教学资源库素材丰富。学校校园硬件建设、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达到郑州市先进水平。

(六)学校文化

加强学校环境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弘扬学校优秀的治学传统,促进学生成长、教师进步、学校发展。

1.主要措施

(1)有计划改造校园建筑。绿化、美化校园环境,精心挖掘、布置育人景观,使校园的环境充满文化气息,对师生员工有启迪、陶冶的功能。

(2)在健全学校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努力创造公平公正、和谐有序的良好氛围。使学校的管理既有章可循,又有人文关怀,更趋于理性和规范。努力形成学校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创设民主友善的校园人际关系,增进全体师生员工对学校的归属感,对学校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营造凝聚人、激励人、陶冶人的文化氛围。

(3)总结学校几十年来积淀下来的最优秀的文化、品质、精神与传统。使其发挥对师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作用,并不断内化为全体员工的素质与精神,使学校优良传统不断发扬光大。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创新型教育活动,使师生在活动中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人生品格。

(4)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使他们敬业爱校、敬业爱生、潜心钻研、德高博学的优秀品质影响带动中青年教师不断进步;组织中青年教师虚心向老教师学习,传承老教师那种谦虚博学的人格魅力和独特精湛的教学技艺,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兴旺态势。

(5)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工作。着重从制度建设、德育工作、课堂教学、课程开发、校园网站建设、教育科研、师德风范、校园建设等方面进行努力,继往开来,努力探索总结适合学校发展、具有学校特色的多元文化特色。

2.预期效果

(1)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制定学校教师、员工、学生形象标准,宣传教育,形成共识,成为大家共同的努力方向。开展有关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努力在课堂教学模式研讨、课程建设及制度建设、德育工作研讨、校园网建设方面有一定的进展。

(2)开展学校优良文化传统的专题教育,使学校好的传统不断继承与发扬。各种民主渠道、制度、会议、活动等规范齐全。在创设课堂文化、课程文化、育人文化、科研文化等方面有较大的进展,初步创建出2-3方面具有学校特色的学校文化有形成果。

(3)学校所倡导的精神深入人心,成为全体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所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及校园文化的建设,成效显著,从科学的管理制度、优良的师资队伍、良好的学生素养、鲜明的教学特色、先进的科研成果、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方面,体现出学校的文化内涵。

(七)教育科研

将“科研兴教”作为治校方略,努力实践“道德课堂”研究,深入、务实开展小课题研究,建构“全员科研”的群体效应,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

1.主要措施

(1)成立“三研一体化”课题管理领导小组。构建学校、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立体管理体系。以问题为课题,以实践为载体,开展课题研究,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参加一项课题研究。学校每学期定期召开课题组工作会议,检查、指导、布置工作。每学期每位教师交论文或课题报告一份。每学期教研组、备课组制定校本教研计划。每周检查落实教研组、备课组集体教研情况。

(2)每学期组织“道德课堂论坛”,给教师创造交流经验、展示成果、相互学习的机会,营造科研氛围。结合郑州市优质化工程和学生发展指导课题,教科室、教导处要按照教育局要求和新课程精神,利用多种渠道,对教师加强思想、方法的跟进培训,发挥引领、指导作用。积极调动教师读书、写作和参加教育科研的热情,推荐教师优秀作品在教育教学杂志上发表。报送更多更好的教育论文和课题在各级获奖。

(3)加强小课题研究,培养科研团队。继续加强小课题研究力度。在2011年小课题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小课题研究价值和研究规范管理,进一步把小课题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道德课堂研究、分课型研讨、“优质化工程”专家听评课等结合起来,重实践,重效果。力争促进教师个人研究水平的提高,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提高,同时能产生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2.预期效果

(1)培养一批科研积极分子和骨干教师,有5-10名组织协调能力及科研能力较强的科研课题组长。人人开展小课题研究,全校初步形成大家积极参与科研的良好氛围。学校教育科研的群体效应基本形成,教师的科研水平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教学中显现出效能。

(2)科研成果更为显著。有更多的课题在各级科研单位立项获奖,有更多的科研报告和论文在各级获高层次奖。有1-2项科研成果在郑州市推广或产生较大影响。有2-3项科研成果在全国及省市获高层次奖,并在郑州市有较大影响。编制新一期《郑州市101中学教师教学论文集》。争取三年内出一本《郑州市101中学教师教育叙事集》。获得并保持郑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的称号。

(八)校本课程

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载体,进一步丰富学校课程文化,初步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指导”和“发展学生兴趣特长”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体系。落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的育人目标。

1.主要措施

(1)进一步加强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开展系列人文讲座;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开设通用技术、竞赛辅导、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科技创新等校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审美及艺术修养为目的,开设系列艺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特长为目的,开设体育、美术、音乐专业训练课;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继续开设校园主题调查活动、社会实践、社区活动综合实践课、社团活动;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开设学生发展指导、公民道德教育、生命教育、人生规划、法律常识、安全教育、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等课程。

(2)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军营、火车站、科研部门、科技馆、博物馆、企业等)。扩大对外联系,争取社会支持,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1-2次社区活动,参加1-2次社会实践活动。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总结,有翔实的过程材料。

(3)把校本课程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开展社会实践,每学期要求高一、高二学生交一篇研究性学习论文,以论文记录学生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成绩。要求学生每学年至少选修2-4门校本课程。建立学生校本课程学分制,研究实施学生选修课的管理实施办法。

(4)鼓励有能力的中青年教师承担校本课程(学科竞赛辅导列为校本课程)任务。每半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工作会议,检查、落实、部署、研究有关工作。每学期组织一次校本课程展示活动,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教学和学习成果。

2.预期效果

(1)有比较完善的“学校课程”开设管理方案,相关制度科学完善。开设5-10门学校课程,有3-5门比较成熟的校本课程逐渐成为精品课程,并将其编辑成册。培养出10-15位校本课程骨干教师。校本课程逐步走向规范化、系统化,形成一定规模,体现出学校育人特色,有一定示范性。按照教育局规定,总结学生选课上课的管理模式。研究制定教师学校课程评价、管理办法。将“校园讲座”的优秀讲义分类成册,形成学校校本教材。

(2)结合校情,将“研究性学习”校本化。完善“研究性学习四段教学法”的课程体系,总结教学模式与管理经验,编制《郑州101中学学生研究性学习论文集》,形成学校有形成果。

(3)建立3-5个学校社会实践基地,使“社区服务、社会实践”课程化,有比较完善的教师管理、评价方案及学生“校本课程学分制”管理办法。

第五部分 发展规划目标达成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康午生

副组长:赵银堂、陈朝霞、张超

成员:余晓光、刘永谦、江涛、张守明、周广才、程龙、宋医成

二、措施保障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是郑州市十二五教育事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我校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规划由学校领导直接负责,对规划进程和实施情况进行全方位督促和指导。学校将采取集体规划、行政推进、过程监督的形式实施。

三、技术保障。

学校将结合学校优质化工程、结合新课程改革、解读新课标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进取,以便更好的促进规划顺利实施。特别是利用上海专家团队优势资源,开展深度合作,实现学校的持续发展。

学校通过广泛调研,集中研讨的形式,确立三年发展规划。“学校三年规划”是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美好愿景。各部门要认真领会规划精神,制定完成规划的细则,使规划的落实具有可行性。全校每位教职员工发扬主人翁精神,认真履行各自职责,执行规划中各项要求,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现“长远布局,扎实积聚,长期提升,迅速突破”的三年规划。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郑州铁路第一中学三年发展规划(2012-2015) ,希望同学们阅读后会对自己有所帮助,祝大家阅读愉快。

相关推荐:

郑州铁路第一中学师资力量

郑州铁路第一中学简介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