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wangxd
2013-12-31
中考即将来临,请看精品学习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3常州中考语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备考要点”。
2013常州中考语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备考要点
作者介绍
臧克家,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1929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193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自己的写照》。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1942年秋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十年诗选》及长诗《古树的花朵》等。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粉碎"四人帮"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曾经说:"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下面让我们通过学习本文来体会闻一多的民族英雄气概。
关于标题:本文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标题呢?
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说和做",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必修课,闻一多堪称这方面的表率。下面,让我们再次从闻一多身上感受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学习本文,先通读全文,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一、 学习本文,要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典籍 ( ) 赫然 ( ) 独裁 ( ) 迭起( )
迥乎不同( ) 锲而不舍( ) 兀兀穷年(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锲而不舍:比喻坚持不懈。
迥乎不同:很不一样。
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3、词语积累。
仰之弥高 沥尽心血 炯炯目光
4、形似字辨析。
载 炯 籍
裁 迥 藉
栽
二、课文内容分析。
1、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一般人之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2、本文主要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
为了救国救民的需要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3、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 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共六件事。
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4、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 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还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5、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闻先生一生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对作"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6、怎么理解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说和做?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他对反动派的揭露与斥责,对于革命、对于人民的呼喊,是他的说,也是他的做。他是以他的说表示他的做,而在有些时候,他不仅说,而且以生命为代价来这样做。
三、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
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2、"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等。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凝结"表现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3、"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4、"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这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5、"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四、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
五、探讨问题。
1、摘抄文中你喜欢的语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2、读了本文后,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
之二
一. 教学内容: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及作文范文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 在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
2. 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3. 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
4. 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记叙文范文
学习记叙文选材与立意的最佳角度
三. 新课讲解
1. 相关背景:
(1)了解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诗集有《红烛》《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1943年后,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他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种身份于一身。郭沫若称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2)了解臧克家:
臧克家,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他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1929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193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自己的写照》。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1942年秋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十年诗选》及长诗《古树的花朵》等。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粉碎“四人帮”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
2. 词语积累
正音:
地壳(qiào) 仰之弥高(mí) 兀兀穷年(wù) 校补(jiào)
锲而不舍(qiè) 沥尽心血(lì) 赫然(hè) 炯炯目光(jiǒng)
群蚁排衙(yá) 函寄(hán) 目不窥园(kuī)漂白(piǎo)
迥乎不同(jiǒng) 警报迭起(dié) 气冲斗牛(dǒu)
词义:
诗兴不作:“作”,起的意思。诗兴不作,不是不作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从《论语·子罕篇》中引来,是颜渊赞美孔子的话,意思是“老师之道,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弥,更加。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比喻坚持不懈,有恒心,有毅力。锲(qiè),锲刻;舍(shě),放下。
望闻问切: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望是观察病人的颜色、舌苔、表情、发育情况等;闻是听和嗅,即听病人的说话声音、咳嗽、喘息,并且嗅出病人的气味;问是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以前所患过的病等;切是用手诊脉或按腹部诊察。通常这四种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叫做四诊。望诊是第一步。
目不窥园: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眼睛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致志。“不窥园”出自《汉书·董仲舒传》,该传中有“……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兀兀穷年:兀(wù)兀,用心劳苦的样子。穷,尽。一年到头劳苦不息。出自韩愈的《进学解》,该文中有“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句子。
腾怨:腾,上升。怨气升腾。
群蚁排衙:衙(yá),衙门,旧时的官署。旧时官署陈设仪仗,全署属吏依次参谒长官,叫排衙。群蚁排衙,指许许多多的蚂蚁排列成行。文中指闻一多先生写字十分认真,他的以十万百万字计的手稿,都是密密麻麻写得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好像群蚁排衙。
迥乎不同:迥(jiǒng),远。差得很远,完全不同。
一反既往:既,已经。既往,过去。与过去完全不一样。
气冲斗牛:或为“气冲牛斗”。斗,北斗星;牛,牵牛星。斗牛,泛指天空。形容怒气很盛。
高标:凡高耸物体的末端都可以叫做高标,杜甫诗《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中有“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指慈恩寺塔高越青天。文中的高标指超群、出众。
3. 整体把握: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
从学者和革命家两方面来写的。
(2)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人?
闻一多先生是“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的人,或说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3)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闻先生“说和做”的什么特点?
分两部分。
1—7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的特点;
8—20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记述闻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4. 深入剖析: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哪两句话是对闻先生作为学者“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2)这部分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选材的角度是什么?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三个事例: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写作《唐诗杂论》事例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他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的角度选材的。详写第一件事,略写后两件事。
(3)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术的目的是什么?哪些语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闻先生潜心研究学术?
闻先生研究学术的目的是“要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4)“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怎样理解“群蚁排衙”?这句话表现出闻先生怎样的治学态度?
“群蚁排衙”,文中指闻先生写字工工整整,十分认真,他的手稿都是蝇头小楷,好像群蚁排衙,表现了闻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5)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闻先生的学者形象。
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也是一位言行一致的爱国者。
研读第二部分:
(1)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说的?(引用原文)
“此生别无……讲个痛快!”
“另函寄上……请传观。”
(2)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做了哪些工作?目的是什么?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做了这样一些工作: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目的:争取民主。
文章是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与第一部分写法有何不同?这样写能收到怎样的效果?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先生既“说”又“做”,先“说”,跟着“说”的就是“做”。文章先写他的“说”,写他“说”的事实,由“小声说”到“向全国人民呼喊”,写他“说”的内容与目的——反对独裁,争取民主。再叙他的“做”——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走在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用他的“说”和“做”揭示其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大无畏精神。
第一部分写法是先引用闻先生的“言”,然后记其“行”,再进行议论。这部分写法是把闻先生的话插入作者所叙事实之中,而这些话又是闻先生致作者信中亲笔所书,言导行,行证言,情真意切。作者在记“言”叙“行”的基础上,连用三节文字进行议论,展现民主战士形象,讴歌他献身民主事业的无畏精神。
第二部分把闻一多先生的“言”和“行”糅合起来写,把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写,给人以飞流直下、一气呵成的感觉,表露了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结尾部分的排比段绘出了闻先生“说”的气冲斗牛、声震天地的情状,再现了他“说”的坚强不屈的声音、昂首挺进的形象。议论中寓含深情,议论中夹以事实,扣击读者的心弦,使人对闻先生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油然而生敬仰之情。
文章在语言方面有哪些特色?它对表达文章的主题起什么作用?
这篇文章虽是以记叙为主的散文,但其中不少语言含有诗意,字词凝练,句式整齐,音调铿锵,感情浓烈,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四句十六个字,内容丰厚,气势流畅,一个“沥”字深刻地表现了用心血一滴一滴浇灌学术研究花朵的钻研精神,精当,凝练。又如,“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两个“不”,两个“无”,看来普通,但细细咀嚼,颇有韵味。不是“不动”,而是在“动”,在废寝忘食地“动”,用灯火“漂白了的四壁”动。这个“不动”是不说,是无声,是听不到。用“不动”来突出闻先生的“做”,突出他沥尽心血,埋头实干。再如“他‘说’了。”“他‘说’了”“他‘做’了”的排比段,感情如冲开闸门的潮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倾泻出对闻先生英勇精神的高度钦佩与赞扬。结尾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是对闻先生人格的艺术概括,句式短促,音调高亢,节奏分明,言深意赅。
散文中适当运用诗意的语言能增添文章的浓度,能更为形象更为深刻地表现歌颂闻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的主题,能以文中包孕的感情、激情给人以激励、鼓舞和感染。
5. 总结课文:
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
记叙文范文赏析
超越
超越别人需要毅力,超越自己需要勇气,而道德的超越却只需要一时的意念。但就是这瞬间的意念却左右了超越的成功与否。
不久前,我和小学同学南依骑车去书店。在回家的途中,天气突变,刮起了大风,扬沙弄得我们睁不开眼睛,天气也变得越发寒冷。我和南依的车把上各挂了一个大袋子,里面装着沉甸甸的新买来的书和光盘。我们俩努力向前骑着,眯着眼睛与大风搏斗。腿越来越酸,我隐隐感到肌肉在颤抖,可是离家还有二十多分钟的路程。
“在路边停一下吧!”南依冲我嚷道。我们在路边停下了车。我一边揉着眼睛一边听南依抱怨道:“今天真倒霉,倒霉到一定程度了!”“没办法,春天的天气就是说变就变的,”我无可奈何地说道,“休息一会儿接着骑吧,还有二十分钟就到家了。”我们身边不断有人骑着车超过去,我依旧低着头揉自己的双腿。突然南依叫道:“你快看!前面那些骑车的人从机动车道上过去了!”我往前一看,发现果然如此。由于前边路旁的建筑在施工,自行车道被占了,所以骑车人需要去右边绕一下,这一绕就会耽误五分钟。而那些骑车人为了省时省力,就上了机动车道。“咱们也去机动车道上骑吧!在边上骑不会有事的。”南依建议道。我刚想答应,但是看到路上的机动车为了避免与自行车碰撞而在不停地减速、闪躲,看到司机们紧张而厌恶的眼神,我说:“还是绕一下吧。”“为什么?”南依一脸惊异,“这么冷,书这么沉,能早五分钟就早五分钟嘛!”“可是你没看见那些骑自行车的人给机动车带来多大麻烦吗?他们这么做既没有对自己负责任,也没有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多自私,我们不要学他们。”我否定了南依的建议。前边,汽车的嘀嘀声和自行车的车铃声不断响着,身边依然不断有人超过我们,挤上拥挤的机动车道。
我和南依最终用了将近半个小时才回到家。一路上虽然有很多自行车超过我们,挤上机动车道,但是他们超越的仅仅是一些骑车的路人,而我超越的却是人的自私心理,是道德与心灵的超越。
超越不负责任的品质,超越自私的意念,这才是最有价值的超越。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一. 基础知识与积累: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 钻探(tàn) 校补(jiào) 衙门(yá)
B. 窥视(kuì) 硕果(shuò) 卓越(zhuō)
C. 独裁(cái) 稿纸(ɡǎo) 淋漓(lí)
D. 炯炯(jiǒnɡ) 一剂(jì) 深宵(xiāo)
2.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衰微 赫然 迭起 高标
B. 凝神 疏懒 钻研 墙壁
C. 何仿 呼喊 漂白 示威
D. 跨越 澎湃 梳头 贪心
3. 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望闻问切:中医诊病术语。 群蚁排衙:这里指整齐地排列着。
B. 锲而不舍:刻。 兀兀穷年:劳苦的样子。
C. 兀兀穷年:终年。 潜心贯注:静下心来。
D. 沥尽心血:滴。 弥高:更加。
4.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
B. 臧克家,诗人,写过《老马》一诗,以诗集《烙印》出名。
C. 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诗集有《红烛》《死水》,闻一多先生主要身份是民主战士。
D. 闻一多拍案而起,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5. 下列句子中标点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B.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C.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D.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6. 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应填入的一项是( )
周末,我最喜欢逛热闹的“花鸟市场”,这里简直是动、植物的世界:有色彩斑斓的金鱼,有欢快歌唱的小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有散发着鲜花的阵阵清香 B. 有鲜花散发着的阵阵清香
C. 有鲜花在散发着阵阵清香 D. 有散发着阵阵清香的鲜花
7. 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概括了闻一多先生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
(2)“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艰难困苦。( )
(3)“不动声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 )
(4)“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
(5)“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赞扬了作为革命家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一的美德。( )
二. 阅读:
文段一: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 这几段文字主要写了闻一多哪方面的“说”和“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解释下列词语。
(1)迥乎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反既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和“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体现了闻一多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体现了闻一多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请问闻一多先生“巨”在何处?“高”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习题。
1988年11月11日,一列火车呼啸着开进长沙火车站,将胡耀邦送回了故乡的怀抱。没想到,这也是他最后的故乡之行。胡耀邦同志爱好书法,回到故乡的一次正规题词是在岳麓书院。
那是元月6日(1989年),他离开故乡前的最后一天。他到湖南这么久,还没有在长沙市内走动过。要离开了,别的可以不看,岳麓书院是一定要看看的。书院正门口就是那副天下闻名的对联:“唯楚有才,于斯为盛”,气派很大。
胡耀邦在一楼走到尽头,略事休息,品一杯香茗,然后登楼,穿过图书室,碰到了纸和笔。胡耀邦一看这架势,知道难以推托,于是______(①先发制人②先声夺人③先入为主④先见之明):“要我题词,一字千金呢。”又指着摊开的大张宣纸说:“这纸太大,容我回去写好送来行不行?”众人不允,胡耀邦只好从命。“写什么呢?”站在一旁的湖南大学负责人说:“就写‘千年学府’吧。”果然千年了。岳麓书院于北宋天宝九年创建,后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前后九百多年。胡耀邦略一沉吟,说;“还是题‘尊重知识’,好么?”众人一齐叫好,胡耀邦蘸笔挥毫,凝视运笔,四个斗大的字跃然纸上:尊重知识。
1. 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1)呼啸( ) (2)岳麓( )
2. 文中横线处应选的词语是( )。(填序号)
3. 解释“香茗”:___________________。
4. 写出文中的六要素。
(1)时间:________________;(2)地点:________________;
(3)人物:________________;(4)事情的起因:________________;
(5)经过:________________;(6)结果:________________。
5. 这篇文章的叙述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6. 归纳这篇短文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给文章加正、副标题(用文中的语句)。
正标题: 。
副标题: 。
文段三:
屠格涅夫仰坐在一个沙发上,用一种轻轻的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着,但是不管什么事情一经他的嘴讲出,就都带上非凡的魅力和极大的趣味。福楼拜转动着蓝色的大眼睛盯着朋友这张白皙的脸,十分钦佩地听着。当他回答时,他的嗓音特别洪亮,仿佛在他那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下面吹响一把军号。他们的谈话很少涉及日常琐事,总是围绕着文学史方面的事件。屠格涅夫也常常带来一些外文书籍,并非常流利地翻译一些歌德和普希金的诗句。
……
渐渐地,人越来越多,挤满了小客厅。新来的人只好到餐厅里去。这时只见福楼拜做着大幅度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的衣裤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他时而激情满怀,时而义愤填膺;有时热烈激动,有时雄辩过人。他激动起来未免逗人发笑,但激动后和蔼可亲的样子又使人心情愉快;尤其是他那惊人的记忆力和超人的博学多识往往使人惊叹不已、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思想一下子飞跃过纵观几个世纪,并从中找出两个类同的事实或两段类似的格言,再加以比较。于是,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头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
1. 上文刻画的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
2. 找出文中人物肖像描写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上文通过对人物________和________描写,展现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这两个人物有很多相同点,但也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不同点,这个不同点是什么?(摘抄文中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一. 1.B 2.C 3.C 4.D 5. C 6. D 7. ⑴√ ⑵× ⑶× ⑷√ ⑸√
二. 文段一:
1. 作为革命家的“说”和“做”。
2. (1)形容相差很远。(2)改变过去一贯的做法。
3. 义正辞严,声震天地,蔑视敌人。
4. 英勇无畏,视死如归。
5. “巨”在一切为国为民上,“高”在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上。
文段二:
1. (1)xiào(2)lù
2. ②
3. 香茶
4. (1)1989年元月6日(2)湖南长沙岳麓书院(3)胡耀邦 湖南大学负责人 众人(4)书院请胡耀邦题词(5)胡耀邦开始推辞,推辞不掉只好从命(6)胡耀邦为书院题了“尊重知识”四个大字
5. 顺叙
6. 通过记叙胡耀邦同志为岳麓书院题词的事情,赞扬了胡耀邦同志关心书院、尊重知识的精神。
7. 正标题:尊重知识 副标题:胡耀邦最后的故乡之行
文段三:
1. 屠格涅夫、福楼拜。
2. 屠格涅夫是“白皙的脸”,福楼拜是“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蓝色的大眼睛”。
3. 语言 行动(或:动作)屠格涅夫怀有狂热的理想,醉心文学事业,博学多识。福楼拜热情奔放,容易激动,和蔼可亲,博学睿智。
4. 说话的声调不同。屠格涅夫“用一种轻轻的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着”;福楼拜“嗓音特别洪亮”,像“吹响一把军号”。标签:常州中考语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