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中考江苏省扬州中学致力教育创新

编辑:sx_zhangh

2014-01-21

中考是初中升高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精品学习网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江苏中考江苏省扬州中学致力教育创新”,希望对大家的择校有所帮助!

江苏中考江苏省扬州中学致力教育创新

致力教育创新 寻求课程范式的转型

钟启泉

我们知道去年教育部正式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为纲要),这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规范我国21世纪前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推进我国课程范式从应试教育转型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大举措。那么由这个《纲要》驱动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哪些进展?面临哪些课题?我想借此机会发表一些看法。

一、《纲要》是引领我国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型为素质教育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纲要》明示了素质教育的课程理念,体现了课程政策的转型。建国50多年来经历了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尽管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面对时代的发展,未来的挑战,确实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这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育在形成民族凝聚力方面还没有很好地统一起来;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以至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评价只重视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使课程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

现代教育的一个出发点是:人是多元智慧的存在,教育也应该是多元化的,而多元化的教育是与划一的教育制度格格不入的。传统学校只重视学习智力,对社会智力、实际生活智力、自我认识智力有所忽略,这种教育思想导致大量人才的流失,也导致大量落后于时代潮流的标准件的充斥,更谈不上造就时代精英。所以,《纲要》实际上是反其道而行之,通篇体现了课程改革最高目标:求得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保障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利。唯有教育才能使我国从一个"人口大国"逐步成长为一个"人力资源大国"。

第二,《纲要》凸现了课程综合化的趋势,体现了课程结构、教学规范与评价制度的转型。《纲要》针对分科主义课程的弊端,倡导从三个方面入手,逐步实现课程的综合化:

第一个层面,综合实践活动,这是崭新的跨学科的课程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超越了传统的学科、传统的课堂及传统的评分制度。

第二个层面,设立许多综合课程,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艺术、科学等等。

第三个层面,倡导在各门学科教学中,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课程设计的模式来看,既有基于学科知识的课程开发,又有基于学习领域的课程开发。

最后,形成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并举的局面。当然,教学规范要从以灌输为中心,转型为以对话为中心。至于评价方式,则倡导档案袋评价、真实评价等评价手段,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现成知识的记忆过程,而是主动参与的知识建构过程。一个强化德育、关注人文精神、突出信息素养、求得知识重整的崭新的课程体系正在形成。

第三,《纲要》打破了传统一纲一本的课本编制的束缚,体现了课程开发方式的转型。

这次课程改革动员了三股力量,即课程专家、一线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三管齐下。事实上,《纲要》公布一年多来,整个课程改革不仅推出了多套有前瞻性、可操作的课程标准与教科书,而且,课程改革试验也得到了强有力的课程理论与政策的支持。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以38个国家级实验区为龙头的实验网络,整个课程改革形成理论与实践不断互动、不断对话的生动活泼的持续发展的局面。这种课程改革开发方式会直接推动中小学教材生产的多样化、优选化与规范化,从而结束统编教科书一统天下的局面。

没有健全的人格,就没有健全的社会,没有健全的经济。可以相信,随着这场彰显人性的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一个洋溢爱心、为每一个学生发展的人性化的学校必将成型。

二、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是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

课程改革纲要的公布不过是课程改革的第一步,从文本课程入手,到实施课程,到教师的实施课程,再到学生习得的课程,这每一步都会遇到重重阻力,这里面包含一系列的概念重建、队伍重组、文化重塑的种种课题。

首先,在课程标准与教科书之间,以及实验教科书与课堂教学之间,一定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落差,我们要花大力气去缩小这种落差,而缩小落差的策略有两种:一种是学术讨论,如像今天这样的论坛。另一种是通过教师的进修,来排斥教学观念与课程观念中陈规陋习的束缚。重建一系列概念实际上是重建我们的理念、思想,这需要改造我们的思想方式与工作方式。我想这是课程范式转型的一个前提。

同时,我们还要重建"学习"的概念和"学力"的概念。在我国教育界,不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行为主义学习观仍然占据着支配地位,这些观念把学习更多地归纳为机械训练或者片面灌输,忽略了学习者主体怎么去通过平等对话去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而不是教师把现成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是个体主动面对新事物时,主动地以个体先前的经验为基础去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知识有它的发展性、变化性。建构主义不但注意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注意学习的社会层面,即同伴之间与师生之间的一种沟通与协商,这样,建构主义教学所追求的学力不是单纯知识的学力,或应试型的学力,而是一种活生生的"生存能力"。一句话,学习是一种学习主体展开多元对话的过程,是学习者跟课本对话、跟客观世界对话、跟别人对话、跟自己对话的过程,从而形成一个认识性实践、社会性实践、伦理性实践这样三位一体的过程。

第二个基本前提,我们还需要制度创新。改造教研队伍,壮大课程、教材研究队伍,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教师教育制度,努力为一线教师提供专业支撑。课程的真正实施在于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即课程。师范院校的改革落后于基础教育改革。怎样加强大学与中学的合作与沟通,这是关系到为教师提供联系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的桥梁的问题。

上述问题涉及观念、体制等方面的许多问题,许多问题往往是积重难返的问题。改革当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真正称得上改革的一定是观念与体制的同步变革。只要应试教育的体制与机制依然存在,特别是精英化的高考选拔制度一成不变,那么再好的改革纲要,再好的课程文本都将是一纸空文。一位西方哲学家说:变革未必带来进步,但是,进步终究需要变革。改革可能会付出代价,但是,教育要求进步的话,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革。

三、重建学校文化的实践课题,说到底是从"反对话文化",走向"对话文化"的问题。

学校文化重建是课程改革的直接诉求与终极目标。在重建学校文化的过程当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对话文化的建构"。因为,没有对话,就没有教育。而没有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养。然而,现在的学校教育不过是一种灌输性的、存储性的机器,学生变成了知识的容器,变成了任由教师灌输的存储器。师生关系处于反对话的关系。教学大纲的强制性、教育制度的僵硬性,学校与社区的分割,应试教育体制导致对学生的期待与要求的划一化,所有这些因素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交织的一种反对话关系的因素。这些因素大体可分为两个侧面:一是学校文化的大部分被反对话文化所占据,加速了划一化、僵硬化;二是学校立足于社区,立足于学生实际去创造学校自身文化的势头,越来越薄弱,导致学校个性特色的丧失,这就造成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教育在实际上难以实行。

从微观层面上看,繁、难、窄、旧的学校文化产生了大量游离于学生现实生活的、难以应变的差生。这种文化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就是:重新审视学校的文化构成要素,创造各自学校健康的、个性特出的独特的学校文化。

怎样来构建学校文化呢?我想,构建学校文化要从广度、深度、过程几个层面加以把握。这是重建学校文化的实践课题。

一是沟通"生活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关系问题。至今为止的课程研究可分为经验主义与系统主义两大类,经验主义与系统主义的课程编制各有利弊,如何取长补短?这是我们课程比较研究的根本课题。特别是从现实经验出发,去编制我们学生所需要的课程,使课程去适应学生,而不是学生适应课程。我想,这是当今我们国家课程理论界改造分科主义课程弊端所需要的。一个现实问题是:我国很多学校被办成了文化孤岛。我去年看到一位校长在上海教育电视台宣称:"我们的学校要办成全封闭、半军事化的学校。"我想这是与课程改革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学校要跟现实生活紧紧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克服生活文化丧失的当代学校文化的弊端。

再一个是"潜在文化"对学生人格形成影响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教育社会学领域产生的范式转型的波涛,引发了课程社会学研究。以往被认为是"黑匣子"的学校中的课程,给予了政治学、社会学上的解释。这样,除了显性课程以外,隐性课程的存在极大地制约着教育的成效。学校文化既有显性的文化,如教育方针、课程目标等文化;又有作用于教育过程的一些潜在文化。比方说,学生之间的交往、师生的信赖关系、学校或班级的气氛等等,对学生人格的影响至关重要。学校的校风、学校的个性特色更强烈地体现在隐形文化中。因此,学校环境建设中,应该从潜在文化、潜在课程上进行审视。

最后,怎么去摧毁"反对话文化"。这是确立素质教育所需要的"对话文化"的问题。它关系到教育的人本化、人性化的问题。从教师的教学组织来看,我国教育界出现过师徒制、教研室,自发形成的学习小组等。这些都是基于人际互动的、集体主义的教师文化。但是,这样的教师文化却在应试教育中被扭曲了,它在本质上变成一种"反对话文化"。即便这种文化中存在一些教师之间的对话关系,但是,多少年来,在我们一味强调竞争,忽视合作的市场导向的环境中正在面临蜕化变质的危险。现在西方很多国家非常强调合作学习,因为学生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在未来的竞争社会中取胜。

我们的课程改革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对话,需要智慧的相互激发。大学特别是师范大学,如果不重建"课程"的概念、"教师"的概念、"教材"的概念、"学校教育"的概念,我想,是没有办法介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中去的。比如说,现在"研究性学习"各地非常风行,但是,我看大量的报告、大量的研究文章,真正符合《纲要》精神的少之又少。许多报告有意无意地强调精英主义、学科主义、功利主义的一套想法和做法,不仅与《纲要》的精神背道而驰,而且跟外国那种探究性学习、发现学习也存在着极大的反差。"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崭新的课程领域,需要广大教师与专业理论研究者,对《纲要》的精神,基于专业对话基础上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当然,这种对话文化不限于课堂教学,还有跨学校、跨地方,甚至跨国界的对话。

最后,我用一句话来结束我的报告。

课程改革纲要为我们提供了发展自己的可能,及叙述自己故事的无限的空间,尽管我们的改革面临许多来自旧观念、旧体制的抵抗,但是,多元的声音所激起的对话、论争和交响,终究使我们看到新世纪学校再生的曙光。我想,百年扬中应当、也一定能够在新世纪教育创新所激起的多元对话与交响当中,占有一席之地。

经过精心的整理,有关“江苏中考江苏省扬州中学致力教育创新”的内容已经呈现给大家,祝大家考到理想的学校!

相关推荐:

江苏中考江苏省盐城中学学校概况

2010年江苏省盐城中学中招公告招生计划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