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5-05-08
【成长历程】
纵观京韵大鼓的成长,大略可分为四个阶段:
★萌芽时期。最初由河北河间一带农村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木板大鼓曲调较简单,以演唱长篇大书为主,兼唱一些短篇唱段,无旋律乐器伴奏,由演唱者自司板、鼓,边说边唱,说白占较大比重,因此人们也称这种形式为“说大鼓书”,由农民艺人农闲时在乡村庙会里说唱,以维持生计。
★成熟时期。清代末叶(1870年前后),木板大鼓随着破产农民流入天津,这时出现了许多着名的怯大鼓艺人,其中刘宝全最为突出,他把怯大鼓的语音改用北京方言演唱,正式定名为“京韵大鼓”。这是京韵大鼓的成熟时期。
★鼎盛时期。进入大城市后,由于听众发生了变化,演唱形式和内容也随之改变,使用了三弦、四胡作为伴奏乐器,还以唱小段子为主代替了长篇大书,艺术上也日趋成熟。本世纪20年代是京韵大鼓的鼎盛时期,流派繁多,名家辈出。
★创新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在北京建立的中央广播说唱团、北京曲艺团等专业曲艺表演团体,先后在京韵大鼓推陈出新方面取得了比较显着的成绩。演出形式也由一人击节打鼓演唱,再次推出了双唱形式。
【经典剧目】
★ 《剑阁闻铃》
《剑阁闻铃》是一篇优美动人的抒情诗,是清代韩小窗所作。描写唐玄宗避安史之乱,西行途中夜宿剑阁,在冷雨凄风伴随叮咚作响的檐铃声中,思念惨死马嵬坡的爱妃扬玉环,一夜未眠到天明的情景。
这首名篇被大鼓艺人演唱了近一个世纪,终以“骆派”京韵大鼓将它推向了顶峰。骆玉笙以韵味浓郁的歌喉唱出了唐明皇既悔且哀,对心上人的无限思念之情。感情真挚深沉,听来令人回肠荡气,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大西厢》
故事内容取材于《西厢记》,写崔莺莺思念张君瑞,欲派丫鬟红娘往西厢请张相见,红娘戏耍莺莺,假意不允,使之情急,后仍到西厢送柬邀张生与莺莺相会。曲词突破了京韵大鼓庄严凝重、四平八稳的常规,在幽默、风趣、轻松、俏皮的气氛中,塑造了聪明、伶俐的红娘形象。
★《宁武关》
讲的是明朝末年,李自成攻宁武关,宁武关守将周遇吉奋勇抵抗的故事.为了全身心地抵御李自成,他的老婆孩子和母亲都自杀了.他上阵奋勇杀敌,中箭后不甘被俘受辱,也拔剑自刎了!
★《探晴雯》
这段大鼓书取材于红楼梦,主要讲了晴雯死后,宝玉情思恍惚,误入太虚幻境,在警幻仙姑指引下,与晴雯相见。晴雯果做了芙蓉花神。二人互叙真情,却不料缘尽情散,永隔如世的情景。
【流派长廊】
京韵大鼓分为刘派、白派、张派、骆派、少白派、滑稽大鼓六个主要流派。
★刘派创始人:刘宝全。
刘派特点:刘宝全的大鼓唱腔是集胡十、宋五、霍明亮三家之长加以创造而形成的,他还借鉴了京剧、河北梆子、石韵、莲花落、马头调等的表现手法,他创造的唱腔既刚劲又华美,既庄重又俏皮,有时借鉴京剧老生的唱法,达到了“低音珠圆玉润,高音响遏行云”的妙境。同时,还完善了似说似唱、说唱交融的演唱方法。
标签:海东中考语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