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中考 > 上海中考 > 重点高中 > 徐汇区 > 南洋中学

关于上海市南洋中学的回顾及将来之展望

编辑:sx_chenzf

2014-01-21

【摘要】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和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的目的,制定学习计划。端正学习态度,在学习学科中是极为重要的,精品学习网为大家带来关于上海市南洋中学的回顾及将来之展望,供您参考!

一、育材书塾在松江

我们一向知道育材书塾是南洋中学的前身,开办在上海大东门王家祠堂那边。最近经王校长谈起育材来源,才知道这个学校,早在光绪二十一年,就由王柳生先生借松江秀野桥左近民房设立。当时学生有王荃士、王稚虹、王晋斋、周荃荪、林佩侃等十余人。后来林君留学比国,曾在京汉铁路服务,荃士、稚虹都去日本留学。设校的动机,似乎预备青年子弟去日本留学的。那末柳生先生创立育材,尚在戊戍政变之前,真是维新时代的先知先觉。

二、育材迁到上海  建筑校舍

据培孙先生说,他的祖父雨湘公,早就有志兴学,立有遗嘱,令变卖苏州市房,将全数售款捐给族中办学。因此柳生先生商得族人同意,将此款在王氏宗祠省园空地上建筑二层楼七楹,于光绪二十二年正式开办学校,设正备二馆,正馆注重国文、英文、算学,学生年龄较长;备馆类似现在之小学校。柳生先生自任校长,林景周先生为驻校校董。勤勤恳恳,朝夕不懈,两公热心校务,得未曾有。至于当时的教员,所能记忆的,为胡可庄、薛仙舟、马君武,学生为顾维钧、朱少屏及女生薛锦琴姊妹等五六十人。

三、校长更替  南洋中学命名之由来

庚子(光绪二十六年)北方拳乱,上海人心浮动,柳生先生颇有迁居崇明之意。遂于是年秋,将校事交由培孙先生负责,学生锐减。变更学制,订立中学课程,四年毕业。并请夏颂来、陈景韩两先生赞襄校务。光绪二十八年,由汪康年先生介绍,聘请北洋大学梁钜屏先生主任教务。二十九年冬十二月,举行第一届毕业典礼。毕业生秦汾等五人,均赴美留学。不久,王先生(南中校友,不论在校出校,提起培孙先生,随口就叫王先生)与务本女学吴怀疚先生一同到日本考察。在神户时,颇受侨商苏道生、吴锦堂之优待。在东京时,寄居日本维新志士中岗笃介家中。日人初见中国教育家莅临考察,殷勤酬对,恳切详至。王先生自访问日本归来,办学之志乃益坚。三十年,育材书塾改名南洋中学。日曾叩问王先生易名的意义。他说,他是南洋公学师范生,君子不忘其本而已。另有一个原因,当时校方正想向两江总督魏光焘请款补助。会陶森甲先生来校参观,极愿赞助,但以为用王氏育材书塾名义,不甚相宜,江督原系南洋大臣,所改校名,非常适宜。后因人事变迁,请款未果;校董曾少卿先生也不赞成私校请求公款,转滋麻烦。(光绪)三十一年第三届起,又定为五年毕业。自庚子,王先生接任校长以后,学校经济非常困难,教员月修,人仅三四十元,辛丑年起,王先生仅月支薪水十元。个人用度不敷,乃与友人集资开设开明书店于福州路,略有盈余,籍资补助,王师母沈竹书女士在务本女学服务,亦仅堪自给。每逢学期终结,学校辄向曾少卿先生借款以度难关。某岁年底,似能平衡,王先生满以为不须告贷。岂知大除夕晨,忽有意外用度,急急亲至曾先生处;先生望见王先生入门,即告司帐开启铁箱,待王先生入室坐定,曾先生即云:固知君之必来,早储款以相等,遂就箱取款交王先生。其真诚与热心有如此者!

四、日晖桥购地  借款建筑课堂办公室  租借宿舍

育材早经购地于高昌庙附近,以备建筑校舍。不料沪杭铁路适经其地,辟路所余,不敷应用,遂即售去。光绪二十三年,以校董龚子范先生之筹划,校董林景周先生乃就外日晖桥购地六亩,即为今日之校园。光绪三十四年,又续购地约二十亩左右。秋季开始建筑,凡绘图监工诸事,皆由沪杭铁路工程师徐文泂先生任之。建筑用款,则向信成银行告贷,沈经理缦云实玉成之。而龚校董则代为建造宿舍。宣统元年七月,新校落成,迁入上课,乃以秋季为始业。是时学额二百六十人。宣统二年,又租借织呢厂房屋为宿舍,扩充学额百名。

五、辛亥革命修改课程  翻建宿舍  添建新宿舍

宣统三年,武汉首义,是为辛亥革命,本校特移经常费助饷。民国元年,梁钜屏先生辞职回粤。时局剧变,教职员颇多更动,本校课程组织亦加以修改。于是聘请丁在君、叶上之、胡敦复、秦景阳诸先生分任教务。民国五年初夏,浙江独立,学生群感不安,乃迁至白尔路商业学校上课,至暑假为止。民国八年,校董会议决翻造宿舍,龚校董以所造宿舍及基地归并本校。民国十年,校董会又以所得捐款建筑新宿舍,由校友王君颂孚主持工程。十一年春,退去织呢厂租屋,学生迁进新宿舍。学额增至四百人。

六、改六年制  校友厅图书馆落成

民国十二年,新学制颁行,初高中定六年毕业,本校实际程度与之适合,遂升初一为初二,并将本校联属之南洋第一小学,及西区小学两校高小三年级,改为初一。民国十三年暑假,许苏民先生病回南翔,旋即去世。先生于光绪三十一年来校任教,旋兼总务,俨然道貌,以诚感人,学生之受其化育者,至今念之。民国十四年春,就外日晖桥东首汤济沧先生所办之寻源学塾旧址,设立分校,添设初中一年级两组,并设补习班。补习学生多系附近乡村子弟,程度较差。所纳学费极少,旨在补助地方教育而已。是年冬,开始建筑图书馆与校友厅,由学校与校友会合作。十五年四月落成。时值国军北伐,五卅案发,沪市颇杌隉不安,学校仅得维持现状。迨十六年秋季开学后,始补行三十周纪念,及图书馆校友厅落成典礼。是冬十一月二十日,校董李平书先生逝世,邑人谥曰通敏。先生任本校校董历三十四年,与曾校董少卿同时为本校校董柱石。但曾公已先李公而逝,邑人谥曰惠毅,其得人之敬崇亦同。金山黄公续先生则于是时加入校董会。

七、图书馆之成立及藏书之来源

南中自成立以来,艰难度日,是沪上著名的穷学校。图书馆内竟拥百城之富。不但外来参观者引以为异。即校友亦莫明其由。近王先生告以大宗藏书之来源;云,民国纪元,承陈英士先生捐款万金,因欲留一纪念,遂利用此款,与汤济沧先生合开利川书店,买卖中国旧书,遇购大批书籍,现款不敷时,则由童季通先生代为筹垫。某年,购进杭州旧家藏书,遂将宋、元、明、珍本陆续出售,偿还垫款。所余经史子集普通图籍,大半留下,即为南中图书馆藏书之始基。其时地方志乘,乏人注意,售价甚廉。每逢各省大埠书贾贩书来沪,临走时必将剩余方志,车至织呢厂街王宅,随地散堆,点本计值,每本价仅一二角,人弃我取,以饷后学。足见先生目光如炬,而南中图书馆方志独多,盖由于此。其后利川停业,所余书籍及历年积储,一并寄于日晖织呢厂空屋。陈乃乾先生见之,力主起造图书馆,善为庋藏。迨图书馆成立,第一次书目,即由陈先生编成。王先生又云,现有书籍,大部份因历年卖出买进获利而得来;另一部份是人家所赠与;所有王先生自己家藏的图书,也已归入图书馆。至于学校所费买书之款,每学期最多不过两三个学生学费而已。

八、建筑科学馆

民国十八年秋,校董会议决募款建筑科学馆。十九年八月兴工,至十二月落成。计费二万五千元,校董王伯元先生赞助尤多。并资助本校毕业生入大学深造,先后凡达数十名,黄定先生即为第一人。二十年,复经邵家麟、李传书二先生之规划,改造迴廊,装置水管,制备桌椅,添购仪器,计有物理试验室、化学试验室、机械图画室、高座讲堂各一,规模粗具,共费三万余元。而王校董又以二千倍显微镜见赠,以纪念令子王念祖毕业,尤为难得。

九、国难临头  复课  初中分校  褒奖

民国二十六年,七七变兴,沪埠风声鹤唳。暑假期内,学校经济困难,乃商诸钱董事长新之先生,借得款项,急将物理仪器及图书馆内木版书籍装箱运入租界。不久,而法租界铁门骤闭,其他书籍器物,无法移出,后竟荡然无存;而王校董捐赠之二千倍显微镜,亦在方天培先生寓中被敌人掠去。损失巨重,言之痛心。八月十日以后,国军入校,驻扎科学馆,突在屋顶架起高射机枪。于是学校职工只得全部退出,王校长亦随友人赴常州乡间避难。迨敌军西进,沪上粗安,学生之转入他校者声请复课。遂由学生十余人,分头走告同学,先行登记。一星期内,即得三百人。校方邀葛啸庵、李传书二先生商谈,允竭力赞助。遂四出访求临时课室,卒由王思方先生介绍,借得北京路盐业大楼五楼写字间,权作课室。比校董会议决复课,而王校长亦安然抵沪。乃委顾因明先生代为校务,李传书先生代理教务。不久,吴祝云先生亦来,仍兼总务。二十七年二月十一日正式复课,学生五百又六人。是夏未放暑假,为高初中一二年级学生补课,不收学费,教员全尽义务。是秋,又为前法租界学生通学便利之计,在宛平路租屋,设初中分校,学额四百人。三十年三月,教育部特颁一等奖状,褒奖王校长四十余年教育功绩。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战争突起,日军侵入租界,人心遑遑。本校拟将高三提前结束,俾有志者速赴内地升学,其无意离沪者仍暂留校上课。嗣因师生均能镇定如恒,得以维持校局,静观世变。然在抗战期间,毕业生之赴西北西南升学,及服务于军政工程交通各界者亦殊不少。且有数人,在滇缅公路,于作战时殉国失踪,良堪惋惜。三十二年秋,顾因明先生因掌珠薇芳肺病严重,时须下乡,不克常期驻校,而上海局势,又日趋严重,遂力请于王校长,委托徐镜青先生代理校长职务,俾资集中。

十、敌人投降  募捐  复校

在沦陷时期,种种胁迫,笔难尽述。同人等叨天之幸,尚无一人被拘受刑。然身心痛苦,生活煎熬,只能安之若素。但学校之安然度过难关,在经济外交两方,实深得王伯元、吴蕴斋、金锡章、洪士豪、王思方、赵侣青、唐敬修诸先生之协助。患难相扶,热忱可感。三十四年八月,胜利来临,上海秩序虽渐恢复,但日晖桥校舍,仍被宪兵第二十三团学兵营借用。八年离乱,此占彼据,房屋损坏綦重。三十五年春,钱董事长由渝返沪,乃与南京宪兵总司令部接洽,至暑假期内,方得全部收回。校董会与校友会遂发起募捐复校经费,目标一亿元。不数月,承社会热心人士之赞助,校董会校友会双方之努力,各已捐得五千余万元。遂兴工修理宿舍、课室、科学馆、图书馆。添置桌椅床榻。旧有书籍仪器,亦逐渐内移。三十五年秋季始业,乃将高中部迁回日晖桥本校上课,学生五百余人,由徐代校长主持。至北京路盐业大楼,仍暂设初中第一部,由吴祝云先生主持。宛平路五十二号,亦仍暂设初中第二部,由朱倬汉先生主持。又本校通学路线大木桥路,路面及桥梁工程,承市政府拨款兴修。工务局副局长王尔綯校友赞助尤多。是路完成,实予本校师生往来以极大利便。

十一、未来计划

(甲)建筑培孙堂

王先生长校四十九年,艰难缔造,作育英才,始终以办中学为职志,可称海内一人。现将届五十周纪念,甚盼校董会、校友会、学生家长及社会热心教育人士,予以同情,为本校募集捐款数十亿元,尽于本年秋季始业以前,在本校新购基地,建筑培孙堂大厦。预计有课室十间,可容学生五百人;另有办公室储藏室等大小六间;礼堂一大间,平时作为膳厅,可容纳六百人。附以宿舍厨房,则将学校新购民房改建。此项建筑,如得完成,则初中第一部即可迁还,兼以庆祝王先生办学五十年纪念,岂非一举而二美俱备。

(乙)添购学校基地

南中基地,东西狭而长,原仅四十亩,近年虽陆续添购,亦不过五十一二亩。在科学馆西南,隔大木桥港,有地十亩余,仅足供建培孙堂之需,以为初中第一部校舍。将来初中第二部如果迁还,必须另行添购基地。倘能增至百亩,日后方有扩充之余地。

(丙)体育馆

南中既有图书馆与科学馆,允宜添建体育馆,便智德体三育得以平均发展。若逢天雨,学生不至减少运动机会。

十二、感言

沪上一般人士常云:南洋中学教职员,只会苦干实干,殊不知宣传之重要,倘在十年、二十年以前竭力宣传,则不但中学本身早已发达得异乎寻常,也许大学也早办成。可是王培孙先生始终以办理中学为职志,极不愿意“大其所不当大”。迄今本校历史已有五十四年,毕业生之服务于军政学商工农各界者何止数千人。即现在初高中三部肄业生亦有一千六七百人。展望前途,光明无限。而光明之获得,却有赖于校董校友与社会热心教育人士尽量辅助。至少限度,也要达到“中其所应该中”。叙述至此,曷禁馨香祝之,企予待之。

以上就是由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的关于上海市南洋中学的回顾及将来之展望,愿您能写出优秀的论文。

相关推荐:

关于上海市南洋中学沿革简史 

标签:南洋中学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