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中考 > 中考生物 > 中考生物复习指导

初三生物复习提纲介绍

编辑:

2013-11-15

运动器官

四肢

四肢

翼飞行后肢行走

四肢发达

呼吸器官

幼体用鳃;

成体用肺;

皮肤辅助

肺呼吸,气囊辅助双重呼吸

肺发达有大量肺泡

心脏

一心房

一心室

二心房

一心室

二心房

一心室

心室有不

完全膈膜

二心房

二心室

二心房

二心室

循环路线

一条

二条

二条

二条

二条

体温

变温

变温

变温

恒温

恒温

生殖发育

体外受精,卵生

体外受精,

卵生

体内受精,卵生,卵有卵壳

体内受精,卵生,卵有卵壳

体内受精,胎生,哺乳

神经系统

脑结构简单,

原始

大脑比鲫鱼

发达

大脑比两栖类发达

大脑和小脑都较发达

大脑、小脑发达,有大脑皮层

第十一章    细菌、放线菌、真菌和病毒

1.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等。

2.细菌:单细胞个体,有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

细菌由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核质,有的还有鞭毛、荚膜、芽孢等部分组成。

芽孢(100°C沸水要煮3小时才会死亡):抵抗干旱、低温、高温等恶劣环境。

细菌生殖方式:分裂生殖。

细菌营养方式:异养(腐生和寄生)

腐生细菌:枯草杆菌、寄生细菌、根瘤菌、痢疾杆菌。

好氧性细菌:枯草杆菌、醋酸菌。厌氧性细菌:破伤风杆菌、甲烷菌。

细菌繁殖:在适宜条件下,细菌一般20~30分钟就可以分裂一次,但如果环境干燥,温度过高或过低,养料不足,细菌则会停止分裂,甚至死亡。

腐生细菌成为自然界有机物质分解者和无机物质的供应者,对于自然界的物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3.放线菌(由菌丝组成单细胞结构):孢子、断裂生殖。

4.真菌:酵母菌、霉菌、大型真菌三类。

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呈椭圆形。

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等。

有氧呼吸: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应用制作面包馒头)

无氧呼吸: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酿酒)

酵母菌营养方式:腐生生活、生殖;出芽生殖和孢子生殖二种。

霉菌:根霉(单细胞结构、孢子生殖)

青霉(多细胞霉菌,孢子生殖,产生毒霉素)

曲霉(多细胞霉菌、孢子生殖,用酿酒,制醋、制酱油)

蘑菇(大型真菌):地上伞状部分叫子实体,包括菌盖和菌柄两部分。

真菌的主要特征:①少数单细胞,绝大多数多细胞结构,具有细胞核;②无根茎叶,也不具叶绿体营腐生或寄生生活;③一般进行孢子繁殖。

真菌自然界的意义:P10-P11

5.病毒:极微小只有最小细菌1%,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它。

病毒形态:球形、杆状、蝌蚪状。

病毒结构:没有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组成外壳和核酸组成核心。

病毒生命活动特点: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需寄生在其生物的细胞里。

病毒类型: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

第十二章    动物行为

1.动物行为:①攻击行为;②防御行为;③贮食行为;④繁殖行为;⑤社群行为和通讯;

⑥节律行为:a、昼夜节律;b、潮汐节律;c、季节节律

2.动物行为分为:⑴先天性定型行为:生来就有的,为身体遗传物质控制行为,本能的。

⑵后天性习得行为:不是动物生来就有,生活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

生物钟:生物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

第十三章   遗传和变异

1.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征。

2.遗传:生物的性状从亲代向子代传递的现象。

3.染色体:细胞核中的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4.基因: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中决定性状的单位。

基因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化学物质,能传递遗传信息,控制生物的性状。

5.人的染色体:常染色体、性染色体。

男表示为:44+XY;女表示为:44+XX

男精子表示:22+X或22+Y;女的卵子表示:22+X

6.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疾病(白化病、色盲、血友病、侏儒症、先天性愚型病等)。

7.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的性状上的差异。

8.变异原因: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环境因素。

9.变异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变异使生物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始材料。

第十四章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1.生物与非生物组成物质:碳、氢、氮、氧等。

原始海洋

高温、紫外线

2.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雷电

原始大气(水蒸气、氨、甲烷)           简单有机物          原始生命    丰富多彩的生物界

3.生物进化证据:①生物化石;②脊椎动物发育过程许多相似地方

4.生物进化历程

植物:原始生命体→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鸟类

动物:原始生命体→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节肢软体动物

哺乳类

→棘皮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5.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

叫做自然选择。

6.人工选择:根据人类需求和爱好,经过不断选择而形成生物新品种的过程叫做人工选择。

人  工  选  择

自  然   选  择

选择因素

人类

自然环境

选择结果

产生满足人类需求的新品种

产生适应环境的新物种

所需时间

较快

十分缓慢

7.人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

类猿人包括黑猩猩、猩猩、大猩猩和长臂猿。

人与类人猿本质区别:人能劳动、能在劳动中制造和使用工具;人有语言,有思维。

第十五章   人类的传染病和免疫

1.传染病:由病源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疾病。

2.传染病特点:传染性和流行性。

3.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4.传染病的预防措施:①控制传染源;②切断传播途径;③保护易感人群。

5.人类传染病可分为:呼吸道、消化道、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等四大类。

6.免疫:人体具有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的功能,可以合成一些特异物质,以抗御病菌、病毒

或排除异体物质的危害。

抗原:凡能引起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物质。

抗体:人体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能抵抗病原体等特殊蛋白质。

免疫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皮肤、溶菌酶、白细胞、吞筮细胞)

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人体与入侵的病原体或异物接触后产生的

一种防御机能(胸腺、脾、淋巴结等)

免疫功能:①防御感染;②自身稳定;③免疫监视;④防御功能异常;⑤自身稳定异常;

⑥免疫监视异常。

计划免疫: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保护易感人群措施)

优点:预防以至最终消灭传染病最简便,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是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大事。

第十六章    生物与环境

1.生物与环境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

2.环境影响生物生存因素:

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大气、土壤等);生物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个体或种群之间的关系。

种群:在一定地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共栖: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动物生活在一起而彼此都有利的现象(寄居蟹与海葵关系)

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得益,如果使两者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

继续生存(藻类与真菌关系)

3.生物对环境适应:保护色(昆虫、北极狐、熊等)警戒色(毒蛇、黄蜂等),拟态(竹节虫)。

4.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森林群落、池塘群落)

5.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6.生物圈:地球上各种类型,大小不同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7.生态系统

非生物环境: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土壤等

生产者:绿色植物

消费者:动物

分解者:细菌、真菌

8.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结而形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9.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各种生物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在各自的数量和比例上达到

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时。

10.破坏生态平衡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类。

第十七章    人类与环境

1.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

2.人口膨胀的严重后果:①对人类生存空间的压力;②对土地资源的压力;③增加了环境污染。

3.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和优生。

4.自然资源:凡是人类可以从自然界直接取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

5.自然资源:①不可再生资源:有些资源不能更新或补充,利用一些就减少了一些(金属矿石、化石燃料)

②可再生资源:有些资源可以再生或更新。(水、生物、土壤)

6.自然资源的利用:①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②合理开发利用;③避免浪费和污染环境。

总结:初三生物复习提纲就为大家整理到这里了,希望同学们都能在中考时取得好的成绩,步入自己心目中的院校!

阅读本文的还阅读了

初三生物复习资料介绍:爬行纲 

初三生物复习计划指导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