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liss
2014-06-04
【摘要】下面就是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2014中考生物考前复习的几点做法,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带来帮助,不断进步,取得优异的成绩。
一、打破教材的编排次序,重建新的知识体系,突出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
初中生物的教学内容一共分为九个单元二十五个章节,从认识生命和生物体的层次结构开始,直至生物技术结束,是按照总体把握、逐步深入的次序编排的。这种知识编排体系,改变了旧教材重知识的严谨编排体系,倾向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知识的难度降低、跳跃性增加,分散的知识点不太利于学生掌握。比如,对于与人体有关的知识内容,分布在教材的四个单元计十二个章节,即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八至十四章七个章节,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中的第十五章,第六单元“生命的延续”中的第十九、第二十章,第七单元“生命的演化”中的第二十一章,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中的第二十四章,如此的零散分布,不便学生整体把握人体生理方面的知识。因此,在生物的考前复习中,打破教材的编排次序,根据知识内容,构建不同的生物专题,重建新的知识体系,突出各个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必要的。
为了便于学生的记忆,在生物的考前复习中,我将教材上的二十五个章节的内容划分为八个专题,即“生命探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人体生理”“动植物生理”“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生物与环境”“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疾病与健康”。同时,将教材中的不同章节进行肢解,归类到不同的专题。按照这个方法进行复习,教师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并对同类知识进行归纳,方便了学生记忆,提升了学生的应考能力。
二、遵循“少讲、多问、精练”的原则,切实搞好复习课的课堂教学
复习课的教学与新授课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很容易走入教师归纳总结、学生死记硬背的老路上去。在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特别注重渗透“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课堂的教学环节中,我的具体做法是“少讲、多问”,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复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引导学生走入教材,使复习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考前训练是复习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采用“地毯式”的题海战术是不切实际和不可能的。因此,精选习题,精讲精练是十分必要的。课堂上,通过精选的习题进行检测,即使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同时深化了专题复习的内容。
三、加强记忆方法的指导,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新授课的时候已经完成。在复习备考阶段,我们无须也没有必要将实验进行再现,复习的任务重点是将已有的知识加以强化和巩固。复习时,知识的认知、理解、记忆、灵活运用几个环节中,记忆最枯燥。怎样才能将同学们认为头痛而又枯燥的记忆环节变的简单有趣而乐意主动学习呢?我想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些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记忆方法,从而建构自己的复习方法和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对学生加以记忆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十分必要。
课本上有一些好的记忆方法,教师可以向学生作以介绍。如为了区别动植物细胞的不同,教材上用了列表对比的方法。这是一种很好的记忆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加以运用,如将动物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进行对比,将制作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和制作番茄表皮、果肉细胞的装片(涂片)过程进行对比,将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加以对比。教材上所涉及到的记忆方法还有树状分支法(用来表示动植物进化)、层级法(用来说明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等。这些,教师都可以向学生作以介绍。
除此以外,教师也可以自己寻找一些便于记忆的简单方法,介绍给学生。如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的过程比较复杂,学生难以记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制作过程中的关键动词(拿、滴、嗽、取、消、刮、涂、盖、染、看)并记忆下来就行了。这样,既减小了记忆容量,又提高了记忆效率。又如用顺口溜“胸腔中央,偏左下方,拳头大小,桃子模样。上房下室,一共四腔,左右相隔,上下通畅。”来记忆心脏的位置、大小、形状和结构。再如维生素与其缺乏症学生很容易混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联想的方法加以记忆,VC——如果把O看成血管的横截面的话,C就是一个破裂的血管,学生就很容易与“坏血病”联系在一起。VD——字母D看起来象一个驼背,学生就很容易与“佝偻病”联系在一起。VB1——联想学生美术课上画的脚丫,字母B与脚丫形似,学生就很容易与“脚气病”联系在一起;B1中的“1”象一条神经,学生就很容易与“神经炎”联系在一起。
当然,这些记忆方法的运用并不是单纯为了记住几个知识点,而是通过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形成自己的记忆技巧和方法,把枯燥的记忆变成有趣的发现学习,把纷繁复杂的知识网变成简单的联想表达,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复习方法达到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目的。方法只是为了记忆,师生大可不必为了记忆而刻意地寻找方法。
四、 把握中考脉搏,关注社会热点
在进行考前复习以前,教师一定要认真阅读《考试说明》,重视对《考试说明》的研究,重视对历年中考生物试题的分析和比较,同时还要仔细审视《中考智胜》和“三统”样题,从中发现中考试题的特点和变化趋势,最大限度的把握中考的命题信息,把握重点,准确的指导学生进行复习,避免盲目性,提高复习的效果。
《中考智胜》(理综)生物部分篇首的《孝感市2009年中考生物复习指南》,对于生物的考前复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应该引起教师的注意。它为我们解读了《考试说明》,分析了2008年中考生物试卷特点,并针对中考生物命题的目的性、趋势性以及生物学科体系的独特性,特别地提出了几点复习建议。在进行考前复习前,教师非常有必要对它进行认真的研读,以便在复习时把握好重点,搞好针对性复习。同时,教师还有必要对《中考智胜》上的生物综合训练题加以分析,预测2009年生物中考的试题难度。笔者认为,今年的孝感资料与以往相比,主要表现在知识点的细化上。如第二章训练题的第二题,要求学生记住林奈、达尔文、哈维的生卒年代;又如第二十章的十八、十九题要求学生记住有缺陷的婴儿在出生婴儿中的比例,人体致病基因的数目以及十五岁以下死亡儿童中遗传病患儿的比例。这些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
“三统”对于考前复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有必要对“三统”样题进行分析。纵观一统二统质量调研试卷,我们不难发现生物试题具有如下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1:紧扣教材,注重基础
这是近几年我市生物中考的一个总趋势。历年来的生物中考,几乎没有出现过繁、难、偏、旧的试题,绝大部分试题均直接来自教材。这在今年的两次统考中更是得到了体现。如“二统”中的第一题,考查的是“生物的特征”,此题直接来自课后的习题(七上P13);“一统”的第十题,考查的是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中的传播方向,此题直接来自教材图片(七下P71神经元模式图)。实际上,有很多的试题我们在教材上都能够找到它的原型。所以,考前复习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教材,教材是复习的根本。
2:关注人体,注重健康
分析两次统考的生物样题,我们不难发现,人体及其健康方面的内容占有绝对的比重。“一统”中占10/13的比例(4、5、6、7、8、9、10、11、12、13),“二统”中占7/13的比例(4、5、6、8、10、12、13)。这与人体知识在教材上所占有的比例是一致的(教材上人体知识占九个单元二十五个章节的四个单元十二个章节,约50%)。据此分析,教师应该把人体知识作为一个复习重点,复习时间要相对长一些。
3:联系实际,突出能力
此类试题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两次统考试卷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一统”试卷中涉及到四道题(2、3、8、12),占试题总量的4/13;“二统”试卷中涉及到六道题(3、4、7、11、12、13),占试题总量的6/13。例如“二统”试卷的第十三题“聋哑人之间用手语交流,必需依赖的神经中枢是:”,此题所列选项中涉及到语言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学生要顺利解答此题,在弄清了各中枢作用的前提下,还必须联系实际,弄清聋哑人需要经过哪些生理活动才能完成手语交流。这类试题,能够有效地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真实地体现生物学的价值。因此,考前复习中,教师在注重基础知识复习的同时,还要注意知识的迁移,做到学以致用。
另外,还必须关注与与生物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如爱滋病、手足口病、猪流感等。虽然“一统”“二统”质量调研卷中没有涉及到此类试题,但从历年的生物中考试卷来看,这些也是生物中考命题的一个重点和热点,例如2008年中考试卷的第二十二题,就是联系汶川地震而设计的一道试题。因此,教师在考前复习中应该关注这些社会热点,找出这些社会热点与生物知识的连接点。只有这样,我们的复习才能更全面。
总之,搞好生物课的考前复习,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只要勤于钻研,打开思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搞好针对性复习,做到精讲精练,注重紧扣教材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能够顺利完成生物考前的复习工作。
【总结】精品学习网中考频道精心整理了2014中考生物考前复习的几点做法,可登录中考生物名师指点学习更多知识。
相关链接
标签:中考生物名师指点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