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zhangwl
2012-11-09
【编者按】为了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精品学习网中考频道为同学们搜集整理了中考数学模拟题:四边形中考数学试题和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边形中考数学试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
2.(上海市2006年4分)在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
二、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三、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
四、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五、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答案】D。
【考点】正方形的判定,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菱形的判定,矩形的判定.
【分析】A、等腰梯形也满足此条件,但不是矩形;故本选项错误;B、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才是菱形,故本选项错误;C、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的四边形是正方形,所以两条对角线垂直且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故本选项错误;D、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故本选项正确。故选D。
3.(上海市2007年4分)已知四边形 中, ,如果添加一个条件,即可推出该四边形是正方形,那么这个条件可以是【 】
A. B. C. D.
【答案】D。
【考点】正方形的判定。
【分析】由∠A=∠B=∠C=90°可判定为矩形,因此再添加条件:一组邻边相等,即可判定为正方形。故选D。
4.(上海市2011年4分)矩形ABCD中,AB=8, ,点P在边AB上,且BP=3AP,如果圆P是以点P 为圆心,PD为半径的圆,那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点B、C均在圆P外; (B) 点B在圆P外、点C在圆P内;
(C) 点B在圆P内、点C在圆P外; (D) 点B、C均在圆P内.
【答案】 C。
【考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矩形的性质,勾股定理。
【分析】根据BP=3AP和AB的长度求得AP=2,然后利用勾股定理求得圆P的半径PD= 。点B、C到P点的距离分别为:PB=6,PC= 。∴由PB<半径PD,PC>半径PD,得点B在圆P内、点C在外。
故选C。
二、填空题
1. (2001上海市2分)如果梯形的两底之比为2∶5,中位线长14厘米,那么较大底的长为 ▲ 厘米.
【答案】 。
【考点】梯形中位线定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分析】设较小的底边长为xcm,则较大的为5xcm。
根据“梯形中位线的长等于上底与下底和的一半”,得28=x+5x,解得x= 。
∴较大底的长为5x= (厘米)。
1. 上海市2002年2分)已知AD是△ABC的角平分线,E、F分别是边AB、AC的中点,连结DE、DF,在不再连结其他线段的前提下,要使四边形AEDF成为菱形,还需添加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
▲ .
【答案】AB=AC或∠B=∠C或AE=AF。
【考点】菱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分析】根据菱形的判定定理,结合等腰三角形和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可添加一个条件:AB=AC或∠B=∠C或AE=AF。
2.(上海市2003年2分)如图,矩形内有两个相邻的正方形,面积分别是4和2,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 。
【答案】2 -2。
【考点】正方形的性质。
【分析】根据已知可求得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从而得到矩形的长与宽,根据面积公式可求得矩形的面积,从而不难求得阴影部分的面积:
∵两个相邻的正方形面积分别为4和2,∴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为2和 。
∴矩形的长为2+ ,宽为2。∴矩形的面积=4+2 。
∴阴影部分的面积为4+2 -4-2=2 -2。
3.(上海市2005年3分)一个梯形的两底长分别为6和8,这个梯形的中位线长为 ▲
【答案】7。
【考点】梯形中位线定理。
【分析】根据梯形的中位线长等于两底和的一半,进行计算:
∵梯形的两底长分别为6和8,∴这个梯形的中位线长为 。
4.(上海市2007年3分)如图, 为平行四边形 的边 延长线上一点,连结 ,交边 于点 .在不添加辅助线的情况下,请写出图中一对相似三角形: ▲ .
【答案】△AFD∽△EFC(或△EFC∽△EAB,或△EAB∽△AFD)。
【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分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进行分析即可: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AB∥CD,∴△AFD∽△EFC∽△EAB。
5.(上海市2008年4分)如图,平行四边形 中, 是边 上的点, 交 于点 ,如果 ,那么 ▲ .
【答案】 。
【考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四边形 是平行四边形,∴ 。∴ ∽ 。
∴ 。
6.(上海市2009年4分)在四边形 中,对角线 与 互相平分,交点为 .在不添加任何辅助线的前提下,要使四边形 成为矩形,还需添加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 ▲ .
【答案】AC=BD或有个内角等于900。
【考点】矩形的判定。
【分析】因为在四边形 中,对角线 与 互相平分,所以四边形 是平行四边形。根据矩形的判定条件,可得在不添加任何辅助线的前提下,要使四边形 成为矩形,还需添加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一个角是直角或者对角线相等。
三、解答题
1.(上海市2002年12分)操作:将一把三角尺放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上,并使它的直角顶点P在对角线AC上滑动,直角的一边始终经过点B,另一边与射线DC相交于点Q.
图1 图2 图3
探究:设A、P两点间的距离为x.
(1)当点Q在边CD上时,线段PQ与线段PB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试证明你观察得到结论;
(2)当点Q在边CD上时,设四边形PBCQ的面积为y,求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3)当点P在线段AC上滑动时,△PCQ是否可能成为等腰三角形?如果可能,指出所有能使△PCQ成为等腰三角形的点Q的位置,并求出相应的x的值;如果不可能,试说明理由.
(图1、图2、图3的形状大小相同,图1供操作、实验用,图2和图3备用)
【答案】解:(1)PQ=PB。证明如下:
过点P作MN∥BC,分别交AB于点M,交CD于点N,那么四边形AMND和四边形BCNM都是矩形,△AMP和△CNP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1)。
∴NP=NC=MB。
∵∠BPQ=90°,∴∠QPN+∠BPM=90°。
而∠BPM+∠PBM=90°,∴∠QPN=∠PBM。
又∵∠QNP=∠PMB=90°,∴△QNP≌△PMB(AAS)。
∴PQ=PB。
(2)作PT⊥BC,T为垂足(如图2),那么四边形PTCN为正方形。
∴PT=CB=PN.
又∠PNQ=∠PTB=90°,PB=PQ,∴△PBT≌△PQN(HL)。
∴S四边形PBCQ=S△四边形PBT+S四边形PTCQ=S四边形PTCQ+S△PQN=S正方形PTCN ? =CN2=(1- )2= x2- +1
∴y= x2- +1(0≤x< )。
(3)△PCQ可能成为等腰三角形。
①当点P与点A重合,点Q与点D重合,这时PQ=QC,△PCQ是等腰三角形,此时x=0。
②当点Q在边DC的延长线上,且CP=CQ时,△PCQ是等腰三角形(如图3)
此时,QN=PM= x,CP= -x,CN= CP=1- x。
∴CQ=QN-CN= x-(1- x)= x-1。
当 -x= x-1时,得x=1。
【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正方形的性质。
【分析】(1)过点P作MN∥BC,分别交AB于点M,交CD于点N,可得四边形AMND和四边形BCNM都是矩形,△AMP和△CNP都是等腰三角形;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角的互余关系进行代换可得△QNP≌△PMB,故PQ=PB。
(2)由(1)的结论,根据图形可得关系S四边形PBCQ=S△四边形PBT+S四边形PTCQ=S四边形PTCQ+S△PQN=S正方形PTCN,代入数据可得解析式。
(3)分①当点P与点A重合,与②当点Q在边DC的延长线上,两种情况讨论,分别讨论答案。
2.(上海市2003年12分)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AB=1 ,弧AC是点B为圆心,AB长为半径的圆的一段弧。点E是边AD上的任意一点(点E与点A、D不重合),过E作弧AC所在圆的切线,交边DC于点F,G为切点:
(1)当∠DEF=45º时,求证:点G为线段EF的中点;
(2)设AE=x,FC=y,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3)将△DEF沿直线EF翻折后得△D EF,如图,当EF= 时,讨论△AD D与△ED F是否相似,如果相似,请加以证明;如果不相似,只要求写出结论,不要求写出理由。
【答案】解:(1)证明:∵∠DEF=45°,∴∠DFE=90°-∠DEF=45°。∴∠DFE=∠DEF。∴DE=DF。
又∵AD=DC,∴AE=FC。
∵AB是圆B的半径,AD⊥AB,∴AD切圆B于点A。
同理:CD切圆B于点C。
又∵EF切圆B于点G,∴AE=EG,FC=FG。
∴EG=FG,即G为线段EF的中点。
(2)根据(1)中的线段之间的关系,得EF=x+y,DE=1-x,DF=1-y,
根据勾股定理,得(x+y)2=(1-x)2+(1-y)2,∴y= (0
(3)当EF= 时,由(2)得EF=EG+FG=AE+FC,即x+ = ,解得x1= 或x2= 。
①当AE= 时,△AD1D∽△ED1F,证明如下:
设直线EF交线段DD1于点H,由题意,得:△EDF≌△ED1F,EF⊥DD1且DH=D1H。
∵AE= ,AD=1,∴AE=ED。∴EH∥AD1,∠AD1D=∠EHD=90°。
又∵∠ED1F=∠EDF=90°,∴∠ED1F=∠AD1D。∴△ED1F∽△AD1D。
②当AE= 时,△ED1F与△AD1D不相似。
【考点】切线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分析】(1)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进行证明,能够熟练运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切线长定理发现G为线段EF的中点。
(2)根据切线长定理、正方形的性质得到有关的线段用x,y表示,再根据勾股定理建立函数关系式。
(3)结合(2)中的函数关系式,求得x的值.分两种情况分别分析,根据切线长定理找到角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正方形,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得到两个角对应相等,从而证明三角形相似。
3.(上海市2004年7分)如图所示,等腰梯形ABCD中,AD//BC, ,翻折梯形ABCD,使 B重合于点D,折痕分别交边AB、BC于点F、E。若AD=2,BC=8,求:
(1)BE的长;
(2) 的正切值。
【答案】解:(1)设
∵ ,B点折后与点D重合 ,
∴ 。∴ 。∴ 。∴ 。
∴ ,∴ 。
(2)∵ , ∴ , 即 的正切值为 。
【考点】等腰梯形的性质,翻折对称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
【分析】(1)由翻折对称的性质得到DE=BE,由已知可求得EC的值,从而可得到BE的长。
(2)已知DE=BE,则根据正切公式即可求得其值。
4.(上海市2005年10分)已知:如图,圆O是△ABC的外接圆,圆心
O在这个三角形的高CD上,E、F分别是边AC和BC的中点,求证:四边形CEDF是菱形.
【答案】证明:∵AB为弦,CD为直径所在的直线且AB⊥CD,
∴AD=BD,即CD是AB的垂直平分线。
∴AC=BC。
又∵E,F分别为AC,BC的中点,D为AB中点,
∴DF=CE= AC,DE=CF= BC。∴DE=DF=CE=CF。
∴四边形CEDF为菱形。
【考点】菱形的判定,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垂径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分析】由垂径定理知,点D是AB的中点,有AD=BD,由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AC=BC;由E,F分别为AC,BC的中点,D为AB中点,得DF=CE= AC,DE=CF= BC,即DE=DF=CE=CF,从而可得四边形CEDF为菱形。
5.(上海市2006年12分)已知:如图,在梯形 中, , .点 , , 分别在边 , , 上, .
(1)求证:四边形 是平行四边形;
(2)当 时,求证:四边形 是矩形。
【答案】证明:(1)∵在梯形 中, ,∴ 。
∵ ,∴ 。
∴ ,∴ ,即 。
∵ ,∴四边形 是平行四边形。
(2)∵ , , ,
∴ 。∴ 。∴ 。
∵四边形 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 是矩形。
【考点】等腰梯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矩形的判定。
【分析】(1)要证明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由于 ,只需证明 即可。根据对边对等角 ,和等腰梯形的性质得到 .则 ,得到 ,从而得证。
(2)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要证明是矩形,只需证明有一个角是直角.根据△ 的内角和是180°,结合 和 ,得到 ,由平角定义得∠EFG=90°。
6.(上海市2007年12分)如图,在梯形 中, , 平分 , ,交 的延长线于点 , .
(1)求证: ;
(2)若 , ,求边 的长.
【答案】解:(1)证明:∵ ,∴ 。
∵ 平分 ,∴ 。∴ 。
又∵ ,∴ 。
∴梯形 是等腰梯形,即 。
(2)如图,作 , ,垂足分别为 ,则 。
在 中, ,∴ 。
又∵ ,且 ,
∴ ,得 。
同理可知,在 中, 。
∵ ,∴ 。
又∵ ,∴ 。∴ 。
∵ ,∴ 。
∵ , ,∴四边形 是平行四边形。∴ 。
∴ 。
【考点】等腰梯形的判定和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1)要求证 ,即证明梯形是等腰梯形,只要证明 即可。
(2)作 , ,垂足分别为 ,则 ,因而本题就可以转化为求 的长度的问题,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
7.(上海市2008年12分)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 中,对角线 交于点 , 是 延长线上的点,且 是等边三角形.
(1)求证:四边形 是菱形;
(2)若 ,求证:四边形 是正方形.
【答案】证明:(1)∵四边形 是平行四边形,∴ 。
又∵ 是等边三角形,∴ ,即 。
∴ 平行四边形 是菱形。
(2)∵ 是等边三角形,∴ 。
∵ ,∴ 。
∵ ,∴ .∴ 。
∵四边形 是菱形,∴ 。
∴四边形 是正方形。
【考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菱形的判定和性质,正方形的判定。
【分析】(1)根据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的判定证明即可。
(2)根据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的判定证明即可。
8.(上海市2008年14分)已知 , , (如图). 是射线 上的动点(点 与点 不重合), 是线段 的中点.
(1)设 , 的面积为 ,求 关于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5分);
(2)如果以线段 为直径的圆与以线段 为直径的圆外切,求线段 的长(4分);
(3)联结 ,交线段 于点 ,如果以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 相似,求线段 的长(5分).
【答案】解:(1)取 中点 ,联结 ,
∵ 为 的中点,
∴ , 。
又∵ ,∴ 。
∴ ,得 。
(2)由已知得 。
∵以线段 为直径的圆与以线段 为直径的圆外切,
∴ ,即 。
解得 ,即线段 的长为 。
(3)由已知,以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 相似,又易证得 。
由此可知,另一对对应角相等有两种情况:① ;② 。
①当 时,∵ ,∴ 。∴ 。
∴ ,易得 .得
②当 时,∵ ,∴ 。∴ 。
又 ,∴ 。
∴ ,即 ,得 ,
解得 , (舍去).即线段 的长为2。
综上所述,所求线段 的长为8或2。
【考点】梯形的中位线性质,勾股定理,两圆外切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1)根据梯形的中位线性质,可得 ,由 可知 是 边 上的高。因此, 。由于 是射线 上的动点(点 与点 不重合),从而 。
(2)根据两圆外切,圆心距等于两半径之和,列方程 解之即可。
(3)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由于 。从而只要 或 即可。因此分此两情况讨论即可。
9.(上海市2009年10分)如图,在梯形 中, ,联结 .
(1)求 的值;
(2)若 分别是 的中点,联结 ,求线段 的长.
【答案】解:(1)过点 作 ,垂足为点 。
∵ ,
∴ 。
又∵ ,∴ 。
∴ 。
(2)∵ ,∴ 。
又∵ 分别是 的中点,
∴ 。
【考点】等腰梯形的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梯形的中位线。
【分析】(1)过点 作 ,垂足为点 ,在 中应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可求 ,从而求出 。在 中应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可求 的值。
(2)根据等腰梯形的性质,可求出 ,从而根据梯形的中位线定理求出线段 的长。
10(上海市2010年12分)已知梯形ABCD中,AD//BC,AB=AD(如图所示),∠BAD的平分线AE交BC于点E,连结DE.
(1)在图中,用尺规作∠BAD的平分线AE(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并证明四边形ABED是菱形;
(2)∠ABC=60°,EC=2BE,求证:ED⊥DC.
【答案】解:(1)作图如下:
证明:∵AB=AD,∠BAO=∠DAO,AO=AO,∴△ABO≌△AOD(SAS)。 ∴BO=DO。
∵AD//BC, ∴∠OBE=∠ODA, ∠OAD=OEB,∴△BOE≌△DOA(AAS)。∴BE=AD。
∴BE AD。∴四边形ABDE为平行四边形。
又∵AB=AD,∴四边形ADBE为菱形。
(2)设DE=2a,则CE=4a,过点D作DF⊥BC。
∵∠ABC=60°,∴∠DEF=60°。∴∠EDF=30°。
∴EF= DE=a,则DF= ,CF=CE-EF=4a-a=3a。
∴
∴DE=2a,EC=4a,CD= 构成一组勾股数。
∴△EDC为直角三角形。∴ED⊥DC。
【考点】梯形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菱形的判定,勾股定理和逆定理。
【分析】(1)分别以点B、D为圆心,以大于AB的长度为半径,分别作弧,且两弧交于一点P,连接AP,则AP即为∠BAD的平分线,且AP交BC于点E。通过证△BOE≌△BOA,得AO=OE,则AD与BE平行且相等,由此证得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而AB=AD,根据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即可证得所求的结论。
(2)已知了EC、BE的比例关系,可用未知数表示出BE、EC的长;过D作DF⊥BC于F,在Rt△DEF中,易知∠DEF=∠ABC=60°,可用DE(即BE)的长表示出EF、DF,从而表示出FC的长;在Rt△CFD中,根据DF、CF的长,可由勾股定理求出CD的长,从而可根据DE、EC、CD的长由勾股定理逆定理证得DE⊥DC。
11.(上海市2011年12分)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DC,过点D作DE⊥BC,垂足为E,并延长DE至F,使EF=DE.联结BF、CD、AC.
(1)求证:四边形ABFC是平行四边形;
(2)如果DE2=BE•CE,求证四边形ABFC是矩形.
12.(2012上海市12分)己知:如图,在菱形ABCD中,点E、F分别在边BC、CD,∠BAF=∠DAE,AE与BD交于点G.
(1)求证:BE=DF;
(2)当 时,求证:四边形BEFG是平行四边形.
【答案】证明:(1)∵四边形ABCD是菱形,∴AB=AD,∠ABC=∠ADF,
∵∠BAF=∠DAE,∴∠BAF﹣∠EAF=∠DAE﹣∠EAF,即:∠BAE=∠DAF。
∴△BAE≌△DAF(ASA)。∴BE=DF。
(2)∵四边形ABCD是菱形,∴AD∥BC。∴△ADG∽△EBG。∴ 。
又∵BE=DF , ,∴ 。∴GF∥BC。∴∠DGF=∠DBC=∠BDC。∴DF=GF。
又∵BE=DF ,∴BE=GF。∴四边形BEFG是平行四边形。
2012中考科目:
【中考语文】【中考数学】【中考英语】【中考物理】【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中考历史】【中考生物】【中考地理】 【中考体育】
2012中考考前:
【中考动态】【中考心理辅导】 【中考家长】【中考饮食】 【中考政策】
2012中考考后:
标签:中考数学模拟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