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中考 > 中考数学 > 中考数学模拟题

2012年中考数学函数问题压轴题解析整理汇集

编辑:sx_zhangwl

2012-11-26

【编者按】为了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精品学习网中考频道为同学们搜集整理了中考数学模拟题:2012年中考数学函数问题压轴题解析整理汇集,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2年中考数学函数问题压轴题解析整理汇集

35. (2012吉林长春10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2x+42交x轴与点A,交直线y=x于点B,抛物线 分别交线段AB、OB于点C、D,点C和点D的横坐标分别为16和4,点P在这条抛物线上.

(1)求点C、D的纵坐标.

(2)求a、c的值.

(3)若Q为线段OB上一点,且P、Q两点的纵坐标都为5,求线段PQ的长.

(4)若Q为线段OB或线段AB上的一点,PQ⊥x轴,设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d(d>0),点Q的横坐标为m,直接写出d随m的增大而减小时m的取值范围.

(参考公式:二次函数 图像的顶点坐标为 )

【答案】解:(1)∵点C在直线AB:y=-2x+42上,且C点的横坐标为16,

∴y=-2×16+42=10,即点C的纵坐标为10。

∵D点在直线OB:y=x上,且D点的横坐标为4,∴点D的纵坐标为4。

(2)由(1)知点C的坐标为(16,10),点D的坐标为(4,4),

∵抛物线 经过C、D两点,

∴ ,解得: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

(3)∵P为线段OB上一点,纵坐标为5,∴P点的横坐标也为5。

∵点Q在抛物线上,纵坐标为5,∴ ,解得 。

当点Q的坐标为( ,5),点P的坐标为(5,5),线段PQ的长为 ;

当点Q的坐标为( ,5),点P的坐标为(5,5),线段PQ的长为 。

所以线段PQ的长为 或 。

(4)当0≤m<4或12≤m<16时,d随m的增大而减小。

【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曲线上点的坐标与方程的关系,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的性质。

【分析】(1)点C在直线AB:y=-2x+42上,将C点的横坐标,代入即可求出C点的纵坐标,同理可知:D点在直线OB:y=x上,将D点的横坐标,代入解析式即可求出D点的纵坐标。

(2)抛物线 经过C、D两点,列出关于a和c二元二次方程组,解出a和c即可。

(3)根据Q为线段OB上一点,P、Q两点的纵坐标都为5,则可以求出Q点的坐标,又知P点在抛物线上,求出P点的坐标即可,P、Q两点的横坐标的差的绝对值即为线段PQ的长。

(4)根据PQ⊥x轴,可知P和Q两点的横坐标相同,求出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和B点的坐标,①当Q是线段OB上的一点时,结合图形写出m的范围,②当Q是线段AB上的一点时,结合图形写出m的范围即可:

根据题干条件:PQ⊥x轴,可知P、Q两点的横坐标相同,

∵抛物线y= ,∴顶点坐标为(8,2)。

联立 ,解得点B的坐标为(14,14)。

①当点Q为线段OB上时,如图所示,当0≤m<4或

12≤m≤14时,d随m的增大而减小;

②当点Q为线段AB上时,如图所示,当14≤m<16时,d随m的增大而减小。

综上所述,当0≤m<4或12≤m<16时,d随m的增大而减小。

36. (2012湖北荆州12分)已知:y关于x的函数y=(k﹣1)x2﹣2kx+k+2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

(1)求k的取值范围;

(2)若x1,x2是函数图象与x轴两个交点的横坐标,且满足(k﹣1)x12+2kx2+k+2=4x1x2.

①求k的值;②当k≤x≤k+2时,请结合函数图象确定y的最大值和最大值.

【答案】解:(1)当k=1时,函数为一次函数y=﹣2x+3,其图象与x轴有一个交点。

当k≠1时,函数为二次函数,其图象与x轴有一个或两个交点,

令y=0得(k﹣1)x2﹣2kx+k+2=0.

△=(﹣2k)2﹣4(k﹣1)(k+2)≥0,解得k≤2.即k≤2且k≠1。

综上所述,k的取值范围是k≤2。

(2)①∵x1≠x2,由(1)知k<2且k≠1。

由题意得(k﹣1)x12+(k+2)=2kx1(*),

将(*)代入(k﹣1)x12+2kx2+k+2=4x1x2中得:2k(x1+x2)=4x1x2。

又∵x1+x2= ,x1x2= ,∴2k• =4• ,

解得:k1=﹣1,k2=2(不合题意,舍去)。∴所求k值为﹣1。

②如图,∵k1=﹣1,y=﹣2x2+2x+1=﹣2(x﹣ )2+ ,且﹣1≤x≤1,

由图象知:当x=﹣1时,y最小=﹣3;当x= 时,y最大= 。

∴y的最大值为 ,最小值为﹣3。

【考点】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一次函数的定义,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物关系,二次函数的最值。

【分析】(1)分两种情况讨论,当k=1时,可求出函数为一次函数,必与x轴有一交点;当k≠1时,函数为二次函数,若与x轴有交点,则△≥0。

(2)①根据(k﹣1)x12+2kx2+k+2=4x1x2及根与系数的关系,建立关于k的方程,求出k的值。②充分利用图象,直接得出y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37. (2012湖北随州12分)一列快车由甲地开往乙地,一列慢车由乙地开往甲地, 两车同时出发,匀速运动.快车离乙地的路程y1(km)与行驶的时间x(h)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中线段AB所示;慢车离乙地的路程y2(km)与行驶的时间x(h)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中线段OC所示。根据图象进行以下研究。

解读信息:

(1)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 km;

(2)线段AB的解析式为 ; 线段OC的解析式为 ;

问题解决:

(3)设快、慢车之间的距离为y(km),求y与慢车行驶时间x(h)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函数的图象。

【答案】解:(1)450。

(2)y1=450-150x(0≤x≤3);y2=75x(0≤x≤6)。

(3)根据(2)得出:

由函数解析式y=450-225x(0≤x<2),当x=0,y=450;

由函数解析式y=225x-450(2≤x<3),当x=2,y=0;

由函数解析式y=75x(3≤x≤6),当x=3,y=225,x=6,y=450。

根据各端点,画出图象,其图象为折线图AE-EF-FC:

【考点】一次函数的图象和应用,待定系数法,直线上点的坐标与方程的关系。

【分析】(1)利用A点坐标为(0,450),可以得出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

(2)利用A点坐标(0,450),B点坐标(3,0),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线段AB的解析式;利用C点坐标(6,450),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线段AB的解析式:

设线段AB的解析式为:y1=kx+b,根据A点坐标(0,450),B点坐标(3,0),

得出: ,解得: 。∴线段AB的解析式为:y1=450-150x(0≤x≤3)。

设线段OC的解析式为:y2=ax,将(6,450)代入得a=75。

∴线段OC的解析式为 y2=75x (0≤x≤6)。

(3)利用(2)中所求得出, ,从而求出函数解析式,得出图象即可。

38. (2012湖北孝感12分))如图,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于点A(-1,0)、B(3,0),与y

轴交于点C(0,3).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及顶点D的坐标;

(2)若P为线段BD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作PM⊥x轴于点M,求四边形PMAC的面积的最大值和此

时点P的坐标;

(3)若点P是抛物线第一象限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作PQ∥AC交x轴于点Q.当点P的坐标为

时,四边形PQAC是平行四边形;当点P的坐标为 时,四边形PQAC是等腰梯形(直接写出结果,不写求解过程).

【答案】解:(1)∵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于点A(-1,0)、B(3,0),

∴可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

又∵抛物线y=ax2+bx+c(a≠0) 与y轴交于点C(0,3),

∴ ,解得 。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即 。

又∵ ,∴抛物线顶点D的坐标为(1,4)。

(2)设直线BD的解析式为 ,

由B(3,0),D(1,4)得 ,解得 。

∴直线BD的解析式为 。

∵点P在直线PD上,∴设P(p, )。

则OA=1,OC=3,OM= p,PM= 。

∴ 。

∵ ,∴当 时,四边形PMAC的面积取得最大值为 ,此时点P的坐

标为( )。

(3)(2,3);( )。

【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待定系数法,曲线上点的坐标与方程的关系,二次函数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等腰梯形的判定,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解一元二次方程。

【分析】(1)将抛物线的解析式设为交点式,可用待定系数法较简捷地求得抛物线的解析式,将其化为顶点式即可求得顶点D的坐标。

(2)求出直线BD的解析式,设定点P的坐标,由 列式,根据二

次函数最值原理,即可求得四边形PMAC的面积的最大值和此时点P的坐标。

(3)①如图,四边形PQAC是平行四边形时,

∵CP∥x轴,点P在抛物线上,

∴点P与点C关于抛物线的对称轴x=1对称。

∵C(0,3),∴P(2,3)。

②如图,四边形PQAC是等腰梯形时,

设P(m, ),

过点P作PH⊥x轴于点H,则H(m,0)。

易得△ACO∽△QNP,∴ 。

∵OA=1,OC=3,HP= ,∴ ,即 。

∴AQ=AO+OH-QH= 。∴ 。

又由勾股定理得, 。

由四边形PQAC是等腰梯形得AQ=CP,即AQ2=CP2,

∴ ,整理得 ,解得 或 。

当 时,由①知CP∥AQ,四边形PQAC是平行四边形,不符合条件,舍去。

当 时,CP与AQ不平行,符合条件。∴P( )。

39. (2012江苏镇江9分)对于二次函数 和一次函数 ,把 称为这两个函数的“再生二次函数”,其中t是不为零的实数,其图象记作抛物线E。现有点A(2,0)和抛物线E上的点B(-1,n),请完成下列任务:

【尝试】

(1)当t=2时,抛物线 的顶点坐标为 ▲ 。

(2)判断点A是否在抛物线E上;

(3)求n的值。

【发现】通过(2)和(3)的演算可知,对于t取任何不为零的实数,抛物线E总过定点,坐标为 ▲ 。

【应用1】二次函数 是二次函数 和一次函数 的一个“再生二次函数”吗?如果是,求出t的值;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应用2】以AB为边作矩形ABCD,使得其中一个顶点落在y轴上,或抛物线E经过A、B、C、D其中的一点,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t的值。

【答案】解:【尝试】(1)(1,-2)。

(2)点A在抛物线E上,理由如下:

将x=2代入 得y=0。

∴点A在抛物线E上。

(3)将(-1,n)代入 得

【发现】A(2,0)和B(-1,6)。

【应用1】不是。

∵将x=-1代入 ,得 ,

∴二次函数 的图象不经过点B。

∴二次函数 不是二次函数 和一次函数 的一个“再生二次函数”。

【应用2】如图,作矩形ABC1D1和ABC2D2,过点B作BK⊥y轴于点K,过点D1作D1G⊥x轴于点G,过点C2作C2H⊥y轴于点H,过点B作BM⊥x轴于点M,C2H与BM相交于点T。

易得AM=3,BM=6,BK=1,△KBC1∽△NBA,

则 ,即 ,得 。

∴C1(0, )。

易得△KBC1≌△GAD1,得AG=1,GD1= 。∴D1(3, )。

易得△OAD2∽GAD1,则 ,

由AG=1,OA=2,GD1= 得 ,得OD2=1。∴D2(0,-1)。

易得△TBC2≌△OD2A,得TC2=AO=2,BT==OD2=1。∴C2(-3,5)。

∵抛物线E总过定点A、B,∴符合条件的三点只可能是A、B、C或A、B、D。

当抛物线经过A、B、C1时,将C1(0, )代入 得 ;

当抛物线经过A、B、D1时,将D1(3, )代入 得 ;

当抛物线经过A、B、C2时,将C2(-3,5)代入 得 ;

当抛物线经过A、B、D2时,将D2(0,-1)代入 得 。

∴满足条件的所有t值为 , , , 。

【考点】新定义,二次函数的性质,曲线上点的坐标与方程的关系,矩形的性质。

【分析】【尝试】(1)当t=2时,抛物线为 ,∴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1,-2)。

(2)根据点在曲线上,点的坐标满足方程的关系验证即可。

(3)根据点在曲线上,点的坐标满足方程的关系,将(-1,n)代入函数关系式 即可求得n的值。

【发现】由(1)可得。

【应用1】根据点在曲线上,点的坐标满足方程的关系验证即可。

【应用2】根据条件,作出矩形,求出各点坐标,根据新定义求出t的值。

40. (2012四川泸州11分)如图,二次函数 的图象与x轴相交于点A、B(点在点的左侧),与y轴相交于点C,顶点D在第一象限.过点D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H。

(1)当 时,求tan∠ADH的值;

(2)当60°≤∠ADB≤90°时,求m的变化范围;

(3)设△BCD和△ABC的面积分别为S1、S2,且满足S1=S2,求点D到直线BC的距离。

【答案】解:(1))当 时, 。∴D 。∴DH= 。

在 中令 ,即 ,解得 。

∴A(-1,0)。∴AH= 。∴tan∠ADH= 。

(2)∵ ,∴D 。

∴DH= 。

在 中令 ,即 ,解得 。

∵顶点D在第一象限,∴ 。∴

∴A(-1,0)。∴AH= 。

当∠ADB=600时,∠ADH=300,tan∠ADH= 。

∴ ,解得 (增根,舍去)。

当∠ADB=900时,∠ADH=450,AH=DH,即 ,

解得 (不符合 ,舍去)。

∴当60°≤∠ADB≤90°时, 。

(3)设DH与BC交于点M,则点M的横坐标为m,

设过点B( ,0),C(0, )的直线为 ,则

,解得 。

∴直线BC为 。

当 时, 。

∴M(m, )。∴DM= ,AB= 。

∵S△BCD= DM•OB,S△ABC= AB•OC,S△BCD=S△ABC,

∴ 。

又∵顶点D在第一象限,∴ ,解得 。

当 时 ,A(-1,0),B(5,0),C(0, )。

∴BC= ,S△ABC= 。

设点D到BC的距离为d,∵S△DBC= ,

∴ ,解得 。

答:点D到直线BC的距离为 。

【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二次函数的性质,曲线上点的坐标与方程的关系,待定系数法,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点到直线的距离,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二次方程。

【分析】(1)求出顶点D和A的坐标,根据锐角三角函数定义即可求出tan∠ADH的值。

(2)求出∠ADB=600和∠ADB=900时的m的值即可得出m的变化范围。

(3)设点D到BC的距离为d,根据S△DBC= 和S△BCD=S△ABC,求出BC和S△ABC即可求得点D到直线BC的距离d。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