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中考 > 中考物理 > 中考物理复习指导

假设法在初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编辑:sx_zhangwl

2013-01-15

【编者按】为了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精品学习网中考频道为同学们搜集整理了中考物理复习指导:假设法在初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假设法在初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物理解题中的假设,从内容要素看有参量假设、现象假设和过程假设等,从运用策略看有极端假设、反面假设和等效假设等.利用假设,我们可以方便地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恰当地运用假设,可以起到化拙为巧、化难为易的效果.下面,结合实例介绍假设法在物理解题中的具体运用.

一、参量假设

有些物理问题给出的已知条件甚少,仅凭这些条件是无法建立方程求解的.因此,解题中必须恰当地假设一些辅助参量,根据这些参量之间的关系建立方程,运算中逐一消去这些辅助参量,求得问题的解.

例1 如图1所示,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置于盛水的杯上,恰好静止,木棒露出杯外和浸在水中的长度均为木棒全长的14,求该木棒的密度.

图1图2

分析与解答 木棒在如图1所示情况下保持静止,可以认为木棒处于平衡状态,并将其看作以O为支点的杠杆(如图2所示),为了用杠杆平衡条件解题,必须对有关参量作出假设,设木棒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θ,木棒的长度为l、横截面积为S、密度为ρ,根据题意,得

, ,

木棒所受重力

G=ρglS,

木棒受到的浮力

F浮=(1/4)ρ水glS,

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得

G· ·cosθ=F浮· ·cosθ,

代入有关参量,得

ρglS·(1/4)lcosθ=(1/4)ρ水glS·(5/8)lcosθ,

消去参量g、l、S、cosθ,得

ρ=(5/8)ρ水=0.625×103千克/米3.

二、现象假设

物理量之间的联系,总是在一定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中发生的.但是,有些物理问题往往隐去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描述,让解题者自己去设置物理现象,为物理量之间架起联系的桥梁.

例2 将质量为m1、比热为c1的甲金属与质量为m2 、比热为c2的乙金属混合制成合金,求这块合金的比热.

分析与解答比热、质量、温度、热量这四个物理量,是在物质吸热(或放热)的现象中发生联系的.因此,为了建立起这四个量之间的联系,我们假设对这块合金加热,让它吸收Q的热量,升高Δt的温度,设合金的比热为c,则从甲、乙两种金属各自吸热考虑,得

Q=c1m1Δt+c2m2Δt,

从合金整体吸热考虑,得

Q=c(m1+m2)Δt,

由以上两式,得

c(m1+m2)Δt=c1m1Δt+c2m2Δt,上式变形,得

c=(c1m1+c2m2)/m1+m2.

三、过程假设

对物理过程设置障碍,使物理过程隐晦莫测,这是许多物理习题的一大特点.避开过程障碍 ,大胆巧妙假设一个虚拟过程,用假设的虚拟过程代替真实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求得原问题的解,这是解决“过程障碍”类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例3 甲、乙、丙三种液体,质量分别为2千克、3千克、4千克,温度分别为15℃、25℃、35℃,比热分别为4.2×103焦/(千克·℃)、2.4×103焦/(千克·℃)、2.1×103焦/(千克· ℃).求这三种液体混合后的共同温度.(混合过程中的热量损失不计)

分析与解答 本题的难点在于乙液体的温度介于甲和丙液体之间,在利用热平衡方程解题时,因不知道乙液体是吸热过程还是放热过程,使解题思路受阻,且看下面的解答.

先假设三种液体的温度都降低到15℃,则它们放出的总热量为

Q=Q1+Q2+Q3=0+c2m2Δt2+c3m3Δt3

=0+2.4×103×3×(25-15)+2.1×103×4×(35-15)

=2.4×105焦.

再假设这些热量全部被三种液体吸收,它们的温度都将从15℃升高到共同温度t,则

Q=c1m1(t-t0)+c2m2(t-t0)+c3m3(t-t0),

变形,得

t=Q/(c1m1+c2m2+c3m3)+t0,

代入数据求解,得

t=25℃.

即这三种液体混合后的共同温度为25℃.

四、极端假设

极端假设就是抓住问题中的某些变化因素,假设把这些变化推向极端,通过极端状态的分析,对问题作出快捷的判断.

例4 甲、乙两人都从跑道的一端前往另一端,甲在一半时间内跑,在另一半时间内走,而乙在一半路程上跑,在另一半路程上走,他们跑和走的速度分别相同,问谁先到达终点?

A.甲先到终点 B.乙先到终点 C.甲、乙同时到达终点 D.无法判断

分析与解答 从跑变为走的差别在于:跑的速度大于走的速度,用假设法把这种差别扩大到极端,设跑的速度比走的速度大无穷倍,则甲在一半时间里跑的路程就很接近终点,走的路程很小很小;而乙不管怎样都要走一半的路程,显然甲先到达终点.

五、反面假设

问题中的物理情景也许只呈现出正面的正常现象,如果顺着题意仅从正面考虑,会觉得问题无懈可击,找不到解题的一点蛛丝马迹.正难则反,假设一个反面现象,从反面着手,常常会茅塞顿开,迅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例5 A、B、C、D四个标有“110V100W”字样的灯泡,要把它们接在220伏的电路中使用,图3甲、乙所示的两种接法中哪一种更好?试说明理由.

图3

分析与解答 如果仅从正面去分析这四个灯泡正常发光的情形,两种接法没有多大差别,若从反面考虑,假设某个灯泡断丝损坏,两种接法就有很大的差别.例如A灯损坏,在甲图中,C、D两灯并联的总电阻小于B灯的电阻,B灯两端的电压就会大于110伏,使B灯损坏,接着C、D灯也不会发光;而在乙图中,A灯损坏,不会造成其它灯的损坏,只是与其串联的C灯不发光,另外两灯B和D正常发光.可见,乙的接法效果好.

六、等效假设

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通过假设把一个陌生问题变换为一个熟悉的等价问题,这就是等效假设.其中的等价问题,虽然只不过是解题中的一种假设,但它却会给我们解决当前问题带来许多方便.

例6 如图4所示,吊灯重10牛,用两根柔线悬挂,已知线AB与天花板夹角为45°,线BC与竖直墙垂直.试求线AB和BC的拉力.

图4图5

分析与解答 本题的吊灯受三个力的作用处于平衡状态,但由于三个力不共线,难以用平衡力求解.对此,我们作如下假设:先撤掉线AB,用拉力F1代替,设想线BC硬化,使灯和线BC可绕C点转动,如图5甲所示;再撤掉线BC,用拉力F2代替,设想线AB硬化,使灯和线AB可绕A点转动,如图5乙所示.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就可以列出关系式.

由甲图,得

G· =F1· ,

F1=G / =G· 1/sin45°=14.1牛.

由乙图,得G· =F2· ,

F2=G / =Gctg45°=10牛.

综上所述易见,假设法的运用,不仅为快捷解题提供了便利,更为培养创新能力开辟了途径.但是,要正确恰当地运用假设法,必须深刻把握其“设而不假”的关键要领,即假设的内涵与问题本身并不矛盾.否则,就会造成“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后果.

2012中考科目:

中考语文】【中考数学】【中考英语】【中考物理】【中考化学

中考政治】【中考历史】【中考生物】【中考地理】 【中考体育

2012中考考前: 

中考动态】【中考心理辅导】 【中考家长】【中考饮食】 【中考政策

2012中考考后:

中考动态】 【中考成绩查询】【中考志愿填报】  【中考分数线

中考录取查询】 【中考状元】【中考择校】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