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chenc
2011-05-24
中考对联对法指要
对联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题型,特别是结合文言文内容来进行对偶知识的考察,如2004年泉州中考中的文言阅读中就有一题对对子的题目,预测在今后的命题中还会大行其道。这是因为:一方面对联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是一种骈句,这本身就依赖于文言作品而存在,借助文言语段来考察,那是再合适不过了;其次是因为文言文的骈句、对仗的语言形式具有示范性,结合文言文语境来训练,其要求实际也有了一定的降低。那么,如何对好对联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以下方法:
首先,了解对联这种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文学形式的特征。对偶是对联最基本的修辞手法,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字数相等,即上下句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2、词性相对。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须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往细里说,颜色词要对颜色词,量词要对量词。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3、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4、节奏相合。节奏是由停顿形成的,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都应当吻合。如杭州西湖岳坟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上下联的节奏都是二字一顿、二字一顿、三字一顿,节奏完全吻合。5、平仄相协。古人把上、去、入三声归为仄声一类,与平声(阴平、阳平)相对。上举杭州西湖岳坟联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相协,富于音乐美。6、意义相关。对联的两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7、最好不要重复出句的字眼。
其次,注重平时积累。1、应当了解对对子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词性、短语结构。2、多读多记名言警句。其实,名言警句,很多都是对句工整的句子,读得多,记得多,这难道不是一种对句子的练习吗?同学们随口就有的,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水是眼波横,山为眉峰聚。”等等。3、多关注一些对句高手的佳联、妙对。像王勃、苏轼、解缙、纪晓岚、郑板桥、郭沫若等的佳联、妙对。王勃的千古绝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读后你不能不叹服!苏轼的文、诗、词、赋等绝妙,对句子也是一把好手,我们对其妙对、佳联之趣闻逸事,当然不止一次一时有所知晓,只要读书,时时有之。如苏轼有一天到乡间,见老乡们正在挑塘泥,一老妇人说:“一担重泥挡子路”(仲尼即孔子;子路,孔子的学生)苏轼随即答道:“两行伏子笑颜回”(夫子即孔子;颜回,孔子的学生)对得真是工整而有趣。4、多读一些民间楹联和诗联。楹联产生于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的产生同汉语言文字有密切的关系。谁都知道,汉字是单音节的方块字,而汉语中最基本、最活跃的部分又是由单音字组成的单音词。如天、地、日、月、风、云、山、水、春、夏、秋、冬、贤、圣、是、非、红、绿、黑、白、有、无、大、小、来、去、先、后、左、右、歌、舞、飞、驰等等。这些单音词在古汉语中分别属于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而同类性质的单音词,又常常分属于平仄二调,如天、地,为同类名词,天属平声,地属仄声;来、去为同类动词,来属平声,去属仄声;多、少为同类形容词,多属平声,少属仄声,等等。由这些单音词组成的多音句和诗句,就有一种因声调变化而产生的抑扬顿挫的音韵美,这也正是古人所以在诗歌创作中总结出平仄规律的原因。楹联的特点是要求整齐、对仗、讲究平仄。以单音词为基础的汉语言文字,最适宜体现这些特点。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共六个名词,不仅对仗工整,平仄相间,而且能在不借助任何介词、动词的情况下表达完整的意思,创造完美的意境。又如黄庭坚《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风雨十年灯。”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等。
最后,掌握确实可行的技巧。这里我要和同学们谈一种对对子最好用的方法——拆合法。即把一句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又把分别对出的组合成一句。如①句“扫千年旧习”,就可拆为“扫——千年——旧习”三段分别对之。我们一看就知“扫”为动词,可以迅速地对出“除、革、扬、去、建、展、破、树、立、起、乘、积”等等一大串;“千年”为数量词,我们可以对出“百岁、万载、一代、四时、三秋、两辈、五暑、亿回”等等;“旧习”为偏正词,可以对之“新风、恶俗、丑行、怪癖、陋风”等等。从中选出一些组合成“除——百岁——恶俗”、“革——万载——陋风”、“展——一代——新风”等等。同理,“祖国——江山——好”,可以对之:“家乡——风景——美”、“社会——政策——新”、“人民——生活——美”、“社稷——日月——新”、“乾坤——日月——新”、“黎民——心情——爽”、“大地——气象——新”、“百姓——喜事——多”等等。一般说来,中考试题不在语言的平仄方面作更高的要求,答案能符合宽对要求即可,因此,做好上面的工作,相信在中考中一定不会失分的。当然,如果是结合文言语段来考,还应注意题目是否要求结合语段内容来作答。
中考漫画题题型解说
近年来各地中考语文中,不少省市命题人别具匠心地将漫画改编成中考题,这些漫画题所选的漫画,多数是贴近学生生活的,给学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幽默感。漫画,是夸张的艺术,由于其形式特殊,有些漫画并非一下子就能弄清其讽刺的现象或揭示的道理,因此,解答漫画题要讲究一定的技巧:
①通过漫画的标题解读漫画的主题或含义。标题可以说是漫画的“眼睛”,这个“眼睛”反映着漫画的“心灵”———往往提示了内容或画旨。
②结合漫画的形象来思考其寓意。漫画是一种艺术手法,它是通过直观形象来说明道理的,因此,分析漫画的形象是理解漫画的另一个关键点。
③透视夸张手法了解漫画意图。漫画是夸张的艺术,它故意将生活中的现象变形,产生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因此,解读漫画,不妨先分析其夸张的手法。
④联系漫画中的文字说明来理解漫画。有些漫画的内容,作者无法用图画的语言来表达,就只能借助于文字语言。所以,若是碰到带有文字的漫画,就要对画面中的文字进行解读,明了漫画作者想借助于这些文字向读者传达怎样的信息,文字和漫画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⑤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漫画的要义。漫画是作者用图画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鞭挞;是现实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因而要看懂漫画,不妨将漫画的直观图像所反映的内容同生活、社会实际联系起来,想想自己周围有没有漫画中所要歌颂或讽刺的对象,从而理解、把握漫画的要义。
标签:中考语文复习指导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