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yangk
2014-01-25
全国各地的中考政策都各有千秋,每年都在不断做着调整。下面是精品学习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金华市第一中学历史沿革,建议各位考生随时关注精品学习网。
浙江省金华第一中学的前身金华中学堂的建立可追溯到南宋的丽泽书院、明代的崇正书院及清时合两书院之名的丽正书院,自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悬匾“丽泽书院”至2002年,已有794年的历史;自光绪二十八年8月(1902年9月),由丽正书院改为金华中学堂实行新学算起至2002年,已有100年的历史。
丽泽书院
丽泽书院,原名丽泽堂,亦叫丽泽书堂。为南宋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吕祖谦(1137-1181,金华人)讲学会友之所,设于宋乾道初(约1165-1166)。“其地在光孝观侧(清金华县学后,今市内一览亭东北),四方学者皆受业于此”(宋·楼钥《东莱吕太史祠堂记》)。因屋前临二湖,故取堂名为“丽泽”,人称“丽泽书堂”。“丽泽”之名取于《周易》“兑封”象义:“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丽泽”意为两泽相连。其水交流犹如君子朋友通过讲会而交流知识、学说。吕祖谦这一讲学会友之所,系其曾祖父东莱郡侯吕好问于建炎年间宋室南迁时携全家自开封迁居金华时所借之官屋。后吕祖谦将此屋归还官府,另置新居于城之北隅,而讲学会友之所丽泽堂也随之北移。宋孝宗乾道、淳熙时期,吕祖谦与朱熹、张栻齐名,被称为“东南三贤”。吕祖谦是金华学派的奠基人,并开南宋浙东学派之先声。他除自己在丽泽书堂教授生徒、著书立说外,还先后邀请当时的著名学者朱熹、张栻、陆九渊、陆九龄、薛季宜、叶适、陈亮等前来讲学,以探讨学术、交流思想。吕祖谦为丽泽书堂制订了学规,并以“孝悌、忠信、明理、躬行”为基本准则,学生中如有“亲在别居、亲没不葬、因丧婚聚、宗俟讼财、侵犯公财、喧噪场屋、游荡不检”等行为者,即令其退学。他还为书堂编著了《东莱左氏博议》(二十五卷)、《近思录》(十四卷)等教材。书院以“讲求经旨,明理躬行”为本。教学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与集众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切磋、研讨之风甚盛。书院每月授课2-3次,一年举行一次考试。吕祖谦的嫡传弟子即有吕祖俭、叶邽、楼昉、乔行简、王瀚、戚如琥、王深源、李大有等89人。至淳熙八年(1181)8月,吕祖谦谢世,丽泽书堂便由其弟吕祖俭主持。吕祖谦逝世后二十七年(嘉定元年,1208),吕氏门人请求官府将位于光孝观旁的吕氏旧居(属官屋)之一半辟为一堂,以供祀吕祖谦。州官李大异同意此请,并出钱五十万,于此重修丽泽书堂和吕祖谦祀室。共建屋十余楹,其中外门五间,祀室及前轩各三间。前为一堂,上悬“丽泽书院”匾额;后为“遗书阁”,即用来庋藏吕祖谦生前之作。至端平年间(1234-1236),吕氏门人又将丽泽书院内的吕祖谦祀室改建为“吕成公祠”,主祀成公吕祖谦,配祀忠公吕祖俭。到淳祐年间丙午(1246),婺州知州许应龙对丽泽书院进行了重建,并迁双溪之畔,奏请宋理宗赵昀御赐匾额。宝祐年间(1253-1258年),吕祖谦门人时少章(金华人)任丽泽书院山长(书院主持者)。景定五年(1264年),又请著名学者何基(金华人)任丽泽书院山长。后著名学者王柏(金华人)任丽泽书院讲席,当时金华城乡的许多耆老硕德者亦来书院执弟子之礼。宋末咸淳乙丑(1265),丽泽书院又迁至旌孝门(俗称义乌门)外印光寺故址(今城东丽泽弄一带),此后院址未变。总之,吕祖谦开创的丽泽书院,不仅是金华学派的发祥地和培养人才的基地,而且有许多丽泽弟子还把丽泽之学传播于各地,促进了新旧学派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南宋两浙学术文化的繁荣,天下称婺州为“小邹鲁”。因此全祖望在《鲒埼亭集外编》(卷四十五)中将丽泽书院与岳麓、白鹿洞、象山书院并称为南宋四大书院。
元初,丽泽书院由著名学者金履祥(兰溪人)主讲。金履祥系何基弟子,为金华学派之中坚。宋亡后,他即隐居不仕,专心讲学于丽泽书院,兼事著述,继续传授和发展“婺学”,并积极培养后继者,直至逝世。元代著名学者许谦(金华人)、柳贯(兰溪人)即出其门人。前至元三十一年(1294),官府对丽泽书院进行了大修,并由王龙泽撰《修丽泽书院记》勒于石。大德年间(1297-1307),书院毁于大火,后至元年间(1335-1340)曾重建。元末又毁于火。明天顺年间(1457-1464),吕代后裔吕济晟、吕重濂重建书院,并追回被占学田。到明代成化三年(1467),浙江都指挥使司佥事辛访又命金华知府李嗣负责重修丽泽书院,时人魏骥撰有《重修丽泽书院碑记》记其事。嘉靖十四年(1536),巡按御史张景又命金华府通判汪昉负责重修丽泽书院。并由丽泽书院供祀同创道学于婺州的朱熹、张栻、吕祖谦三位理学大师。时吕氏子孙又将原在光孝观北的吕成公祠迁建至分守道右(清丽正书院后,今将军路道前北)。至明末,丽泽书院终因遭兵燹而毁。自南宋始建丽泽书堂算起,历经元明,丽泽书院共存478年。
崇正书院
崇正书院,据雍正《浙江通志·书院》载,初为正学书院,始建于元朝后朝,系江浙行中书生奏立,位于旌孝门外。因书院祠内供祀“金华四先生”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故正学书院又称四贤书院。至明成化四年(1468),佥事辛访又命知府李嗣重建书院及祠,并请明宪宗朱见深赐题“正学”匾额,商辂撰《敕建正学祠记》。至嘉靖十四年(1535),巡按御史张景又命通判汪昉负责重修正学祠等,金华知府陈京撰有《重修正学祠碑记》记其事。到万历元年(1573),御史谢迁杰提议正学祠增祀章懋,故正学祠又称五贤祠。至万历十七年(1589),金华知府张朝瑞又对正学祠和书院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书院称崇正书院。崇正书院设“经义”、“治事”二堂,堂左右分列斋舍98间。另又有尊经阁、游息亭、礼门、义路等。崇正书院是当时金华士人的重要游学之所,它不仅规模宏大,而且还置有数百亩学田,如知府张风梧划县学田100亩归崇正书院,义乌参政虞德煜捐给崇正书院田150亩、山300亩、庄屋2所,故崇正书院特建有常平仓一座以贮田地之所出。到明末崇桢十六年(1643),崇正书院毁于战火。
丽正书院
丽正书院,位于城北三隅。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金华知府张坦让在倒塌的滋兰书院旧址上修建,为金华府内最高学府。丽正书院建筑规模较大,前后共分五进,每进三楹,两边又有旁舍耳房各26间,后堂为七贤祠,主祀朱熹、张栻、吕祖谦(以上三位为原丽泽书院祀)、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以上四位为原崇正书院正学祠祀)七人。丽正书院之名乃合丽泽、崇正两名于一而得。其用心为使丽泽遗风一脉相传。至乾隆、嘉庆年间,金华知府郑远、杨志道、凌广赤、吴廷琛曾相继对丽正书院进行了整修、改建。同治五年(1866)、金华知府徐宝治重建了三堂。同治十三年(1874),金华知府赵曾向又建东西斋舍32间,东斋后花厅三楹,并选金华府属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八县秀士32人住院肄业。后成为国画大师的黄宾虹在14岁(1879)入书院肄业。光绪十四年(1888),金华知府继良又建东西斋舍于讲堂前,东曰“明经”、西曰“养正”,各三楹。次年,又重修讲堂,复修七贤祠,于东建屋四楹,额曰“宴桃李轩”,并捐钱600贯存典,以其利息作为奖金。当年扩招学生40人。丽正书院,除继承了明代崇正书院的大部分学田外,还新置了一些学田,如康熙年间知府张坦让置田28亩,乾隆十一年(1746)知府郑远置田39亩。后经核实,丽正书院共有新旧学田280多亩,并特立石碑于书院中,上详田谷之数。乾隆二十三年(1758),金华知府杨志道又拨重修通济桥工程结余银1600两存典,以其子金(利息)作为书院延师课士之费用。清末,汤寿潜任山长,讲求实学,人才蔚起。时戊戌变法未成,革命风云四起,废科举、兴学堂之风盛行。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初二,清廷下谕各地书院改为学堂。光绪二十八年8月(1902年9月),金华知府继良按清廷废书院、兴学堂之谕令,改丽正书院为金华中学堂,是为本校建立之始。
金华市第一中学历史沿革由精品学习网独家发布,敬请同学们关注!
标签:金华市第一中学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