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精品学习网考试频道小编为大家收集并整理了“2013年导游资格考试基础知识经典问答:彝族”,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请看正文:
四川也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境内人口在义仍以上的民族有汉、彝、藏、羌、回、蒙古、傈僳、满等十三个。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个人口最多的藏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约570多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7%。
彝族
彝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人口众多和分布较广的民族。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省彝族的主要聚居区,共有彝族154.6万人。另有24.1万人分布在攀枝花市的郊区和米易、盐边县,乐山市的马边、峨边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龙、泸定县,雅安地区的汉源、百棉县和宜宾地区的屏山、古蔺、叙永等县。
四川彝族自称"诺苏"。居住在云南、贵州的彝族还有许多角称和他称。建国后,根据彝族人民的意愿统称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支。分为东、西、南、北、东南和中部六个方言区。四川彝语属北部方言,是彝族最大的方言区。彝文已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汉文史书上称为 "爨文"、"韪文"、"倮文"等。
彝族与分布在我国西部的古代居民氐羌有着密切关系,是古羌人南下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据汉文史籍记载,西汉时期安宁河流域的邛人和叟人与今天彝语支各族的先民有关,汉王朝在这里建立了越西郡。唐、宋时期,彝族是"乌蛮"的组成部分。"昆明"、"夷"、"爨"、"乌蛮"等是不同时代对彝族等民族先民的称呼。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彝族同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开拓了祖国西南的疆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对缔造伟大的祖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彝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在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神的信仰,认为自然界中的山、水、石、风雨、雷电等都有神灵,能嫁祸或赐福于人,人们的生、死、病、痛是因为有鬼作祟。对祖先的崇拜主要表现在替父母辈设置灵牌和举行隆重的送灵仪式。彝族认为祖先死后灵魂照样存在,可以给活人以祸福,因此要加以崇拜,祈求降福子孙。
彝族的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建国前,盛行包办婚,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和家支外婚,姑舅表优先婚,姨表不婚的习俗。还普遍存在着转房制度。男子婚后与父母分居,组成小家庭。世系按父系计算。实行父子连名制,即父名子名世代相连的命名制度。男子都能背诵自己的家谱,有的可背出70多代。家庭财产也遵守父系继承的原则。现在,彝族的婚姻制度中落后的习俗己有很大的改变。
彝族住房多为土木结构,顶部为双斜面,覆以小块木板,用石块压住,俗称"瓦板房 "。室内一般隔为三间,并于中屋挖一火塘。火塘周围栽三石成鼎角,其上置锅,汉语?quot;锅庄"。塘内燃火,既是灶,又是冷天取暖的地方。锅庄旁边铺有蔑席,是家庭活动的中心,许多彝族还在住房的一端修筑高高耸立的碉楼,适用美观,坚固耐用,是彝族人民的一种传统建筑艺术。
彝族服饰还保留着汉晋时期锥髻、披毡、跣足的传统风格。彝族男女都穿右衽窄袖贴身上衣,袖口、领口、襟边都镶有花边。女子穿由不同色布镶成的多褶长裙(汉称"百折裙")。男女老幼披羊毛织的"瓦拉"(汉称"擦尔瓦"),下端有长穗。寒冷时内加羊毛披毡。男子下装以裤脚大小为显著特点,"大裤脚" 最宽可达85厘米小裤脚"则仅能将脚伸进。男子头顶右前方扎缠出细长尖锥状的"英雄结",彝称"子帖"。青年女子则多用灰布或黑布作头帕。壮年和老年女则戴荷叶帽或大顶帽。男女均戴耳环、戒指、手镯。男子喜欢在左耳佩戴缀有丝穗的红黄色大耳珠;妇女则穿双耳,并在领口上戴镂花银牌。
彝族以玉米、养子、洋芋为主食,肉类喜吃大块肉。"坨坨肉"和"酸菜汤"是其传统佳肴。坨坨肉是把猪、羊、牛、鸡等肉砍成拳头大小,煮后捞起滤水,拌盐、辣椒、蒜、木妻子等调味品。其肉肥而不腻,非常可口。酸菜汤,酸菜用圆根、青菜、萝卜叶子晒干腌酸做成,煮肉时加上酸菜,洋芋,汤菜味道鲜美,别具风味。酒在彝族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彝族人民表示礼节、遵守信义、联络感情必不可少的饮料。无论婚丧大事、喜庆年节,探亲访友,排解纠纷、结盟起誓,?quot;无酒无以成礼,无酒无以成饮。"
彝族漆器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工艺品,有木胎、皮胎和牛角胎三种,多用来制作餐具、酒器、马具、武器和家具等。彝族漆器的色彩以红、黄、黑三色为主,彝族以红色象征勇敢、热烈、吉祥、以黑色表示高贵、庄重和尊严,黄色代表美丽、光明和富贵。彝族漆器设计巧妙,制作精细、造型古朴、色彩明快,充分表现了彝族人民的审美情趣。 彝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彝族年、火把节等。彝族年无固定的日期,一般在金秋十月择节日举行。节日期间,人们杀猪宰羊,走亲访友,祝吉祥庆丰收。过年,也是青年男女社交的最好机会,人们手拉手跳起欢乐的"达体舞 "。同时还进行转"磨秋"、摔跤、赛马等传统体育活动。火把节则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这天,要以村为单位宰杀肉牛分与各户,每户还要杀鸡,用新荞面蒸馍,同酒肉一起祭献祖先灵牌。晚上,人们燃起火把边走边唱,在田间地头巡游,然后集中到村寨坝子上,举行盛大的簧火晚会,青年男女尽情歌舞,通宵达旦;老人们则饮酒高谈,讲述往事。火把节期间,还要举行斗牛、斗羊、摔跤、射箭、赛马、打秋千等体育活动。
彝族有丰富的文学艺术。彝族文学不仅数量多,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如诗歌、故事、神话、谜语等。其中诗歌形式最为流行,谚语诗(彝语"尔比尔吉")是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一种彝族诗歌体裁。《勒俄特衣》是一部厂为流传的彝文史诗,它以神话的形式,叙述了宇宙起源,祖先迁徒等故事。它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语文朴素,反映了彝族人民艺术创作的卓越智慧和高超才能。
彝族的音乐舞蹈富有民族特色,曲调丰富,优美动听。舞蹈节奏明快,热情奔放。民族乐器月琴和口弦深受人们的喜爱,青年男女也常用它来抒发感情,表达爱恋、约会谈情和自娱。
新中国建立前,大凉山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奴隶制度。其社会成员按照血缘关系划分为兹莫、诺合、曲诺、阿加和呷西五个等级。兹莫和诺合是统治阶级,他们既是土地的主要占有者,又是阿加和呷西两个等级的人身占有者。兹莫(彝语"权力"之意,汉称"土司"、"土目")是最高等级,为世袭部落首领,元代被册封为土司,曾统治过整个凉山,明以来逐渐衰落。诺合 (彝语意为"黑色的群体",汉称"黑彝")是贵族,其等级低于兹莫,明代中叶逐步取代兹莫成为凉山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者。曲诺和阿加、呷西是被统治等级。曲诺(彝语"曲"有"白色"之意,汉称"白彝")是被统治等级中地位最高的,隶属于诺合或兹莫。曲诺有较多的人身自由和经济的相对独立。曲诺富裕户虽然占有较多的生产资料和一定数量的阿加和呷西,但其等级不能变,必须隶属于一定的兹莫或诺合,只能在管辖区内居住,不能自由迁徒,并承受一定的隶属性负担。阿加 (彝语意为"主子寨旁的奴",汉称"安家娃子")的等级地位低于曲诺,而高于呷西,一般是由呷西配婚成家的奴隶,他们被限制住在主子的宅旁,随时供驱使,既没有人身权利,也没有自身的婚权和对子女的亲权,主子不仅要抽其子女为呷西,而且有权将他们出卖、赠送或处死。阿加的财产主子可任意索取。呷西(彝语意为"主子锅庄旁边的手足",汉称"锅庄娃子")是最低的等级,他们是阿加子女和从外地掳掠、贩卖来的奴隶。他们一无所有,常年住在主子家,从事繁重的劳作。他们毫无人身权利,可被任何别的等级占有,主子可以将他们当作牲畜一样任意买卖、抵押、奴役和虐杀。1950年,四川彝族地区获得了解放,彝族人民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从奴隶制度一步跨进了社会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