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导游资格考试基础知识复习笔记: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2013-03-12 09:39:27 来源:互联网 字体放大:  

【编者按】精品学习网考试频道小编为大家收集并整理了“2013年导游资格考试基础知识复习笔记: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请看正文: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一)唐五代——播种萌芽时期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在7世纪中叶。传入的方式和途径主要是阿拉伯和波斯穆斯林商人(称为“蕃商”或“胡贾”)在华经商并留居。

这些“蕃商胡贾”,大多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而来,然后留居于中国沿海的几大港口城市如广州、扬州及京师一带,最初是寄居性质的即所谓“住唐”。到后来,其中大部分人落籍为“唐臣”,成为中国人。

唐末,伊斯兰教的中心由西部转移到南部。我国境内出现了新的商业阶层(史谓“蛮裔商贾”),其中包括久居汉地的唐时称为“蕃商”或“胡贾”的后代。“蛮裔商贾”之中有相当数量的土生穆斯林。

由唐代的“蕃商胡贾”到五代的“蛮裔商贾”,是中国穆斯林发展史上的两个环节,同时又是伊斯兰教在我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如果把唐代看作是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播种时期,那么五代就是伊斯兰教在中国的萌芽时期。

(二)宋代——发展时期

宋代,伊斯兰教进一步发展。宋朝统治阶层及文化人对于伊斯兰教的认识比唐人要深刻得多。至南宋,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伊斯兰教的著作开始增多。宋代穆斯林多是“土生蕃客”,世居中国。由于宋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外国穆斯林也不断向中国移居。宋代的穆斯林主要从事商业活动,包括海外贸易和舶货销售。

宋代统治者及普通老百姓已经把“土生蕃客”完完全全视为中国人。法律规定,他们属于国内法的适用对象,因此,内地的这个群体已经本土化、民族化了。宋代穆斯林开始自觉系统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培养,有的地方出现了只招收或主要招收蕃客后代的专门学校——“蕃学”。穆斯林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从宋代开始,清真寺越来越多,较为著名的广州怀圣寺(狮子寺)、泉州清净寺(麒麟寺)、扬州仙鹤寺、杭州凤凰寺。如果说伊斯兰教在唐代多少还有点侨民宗教的性质,那么在宋代,伊斯兰教已经是中国人的宗教了。

(三)元代——繁荣时期

元代是中国伊斯兰教的繁荣时期。在元朝,色目人(穆斯林是其主要成分)属于统治阶层,其地位仅次于蒙古人,高于汉人。在政治上,穆斯林是蒙古贵族的依靠对象。因此,元代的伊斯兰教几乎覆盖全中国,史称“元时回回遍天下”。元代,穆斯林不仅在城市里有,而且在农村也有,并以后者为主。他们不但从事商业贸易,而且从事农业生产,并以后者为基础。这为后来回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元代在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穆斯林人数骤然增加,社会影响举足轻重。这时宣传教义已成为一种社会性行为,而且有了专职的教务人员。在元代,中国内地的伊斯兰教同阿拉伯、中亚的伊斯兰教直接发生了关系,连成一片。伊斯兰教在元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精神等领域的作用大大地增强了。中国伊斯兰教呈现出空前绝后的辉煌。

(四)明清——衰落时期

明代,伊斯兰教有了较固定的称呼——“回回教门”、“回回教”、“回教”等,他们也拥有了坚实的社会载体——“回回民族”。这是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中国伊斯兰教,无论在明代还是在清代,其社会作用与影响远远不及元代。

朱元璋是以民族主义为旗帜进行反元斗争的。朱明王朝建立后,明初的政治氛围很不利于伊斯兰教和穆斯林。《明律》规定,禁止蒙古人、色目人自相婚配。明初的社会整体环境、舆论倾向都对中国伊斯兰教及穆斯林增加了压力。明朝政府对西部和北部边境的武力防御是其国防的中心任务,那段边界基本上处于关闭状态。内地伊斯兰教同西部边境伊斯兰教失去了联系,处于各自独立发展状态。

农民起义军****元朝统治时,元宗室退回漠北,留居下来的穆斯林,由于社会地位的改变、外部压力的加大,内聚力增强,形成了“保护族类”的自觉意识,回回民族开始形成。回族的形成是散点式的、多族源的、多地源的。内地穆斯林的分布格局即在这个时候形成。

清代对于回教的防范始终多于信任。清中叶后对伊斯兰教的限制、歧视日趋严重。穆斯林因不堪压迫,多次举起反清义旗,但均遭镇压。

解放后,我国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著名的清真寺成为国家保护文物。1953年,我国成立了全国性统一的伊斯兰教宗教团体——“中国伊斯兰教协会”。1955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20世纪70年代末期,修复了被破坏的清真寺并陆续开放。

更多内容进入:

<--导游流量统计-->